滿江紅·許衡
別大名親舊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懷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離別。淚苦滴成襟畔濕,愁多擁就心頭結(jié)。倚東風、搔首謾無聊,情難說。
黃卷內(nèi),消白日。青鏡里,增華發(fā)。念歲寒交友,故山煙月。虛道人生歸去好,誰知美事難雙得。計從今、佳會幾何時?長相憶。
許衡是有元一代的名臣、大儒,不過我們在這首《滿江紅》中看到的則是他人格中的另一面——普通人都有的親情與友誼,由于他在當時社會中特殊的身份、地位和經(jīng)歷,這種親情和友誼又有著他特殊的體驗和感受。許衡出生于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二十八歲時遷于大名(今屬河北)隱居,在此躬耕自食,聚徒講學,直到四十六歲他的這種情況才發(fā)生變化。這一年(1254)忽必烈為了推選教化,征召當時在中原已久負盛譽的許衡為京兆教授。這首詞即為作者應(yīng)召赴任時辭別親友的作品。
作品開篇擒題,點明道別之意。以“徘徊”寫依依惜別的景況;以“先怯”言憂愁滿懷的心境。怯,膽怯。由前面的“孤”字可知,這一“怯”指孤獨無依的憂懼心理。這本是分別之后的感受,可詞人卻說他在這“未分袂(分手)”時已感到了,以此強調(diào)這親情的可貴和離別的不堪。接著詞人又聯(lián)系自己的身世遭際,對這離別的不堪作更進一層的渲染:“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離別”。許衡這次離鄉(xiāng)已四十六歲,故曰“中年”。據(jù)載,作者隱居期間,生活十分艱苦,常食糠茹菜為生,身體狀況自然不會太好,故詞中有“憔悴”之語。人在中年時期各方面已大體穩(wěn)定,不再適于漂泊的生活了,況且又是“此般憔悴”,此時“離別”自然也就更加不堪了。作品就是這樣一層層地將離別的感受推向了痛苦的峰巔,于是很自然有了下面句中對離別愁苦的這般描繪:“淚苦滴成襟畔濕,愁多擁就心頭結(jié)。”“擁就”,結(jié)成?!靶念^結(jié)”,即心里的疙瘩。這兩句使用工整的對偶句式,將“淚”與“愁”對舉,分別從身心兩個方面寫出了由離別引起的極度哀愁與痛楚。在這分手的時刻,遠行者當有多少心里話要對親友訴說,然而他卻是“倚東風、搔首謾無聊,情難說”?!耙袞|風”即站立在春風中。“謾”,猶言非常。“無聊”,無所寄托,此處意謂不知如何表達心中的感情。宋柳永《雨霖鈴》詞云:“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痹S詞在此表達的也是這樣一層意思:情到極處,無聲更勝有聲。
上片主要描寫了離別之際的痛苦情狀,下片轉(zhuǎn)入對“難說”之“情”的具體訴說。“黃卷”,猶言書卷,古代書籍多用黃紙刻印,故云。開始四句形成了一聯(lián)整齊的對仗:黃卷對青鏡,白日對華發(fā)。不僅對得工穩(wěn),而且色彩對比十分鮮明。在這強烈的反差中,我們明顯地感到了一種沉重的人生遲暮之感。這里的潛臺詞是:大好的青春年華早已逝去,詞人也早已棄絕了從政入仕的念頭,而就在這時卻要他離鄉(xiāng)別親去應(yīng)召,這怎能不使他倍感痛苦呢!他所不能忘懷的是這樣一種恬淡悠然的隱居生活:“歲寒交友,故山煙月”——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門來有故鄉(xiāng)的山水云月可賞游。這是一種對心靈自由的追求,離別是因為要應(yīng)召,這意味著這種自由的喪失。由此他陷入了一種無法解脫的人生困境:“虛道人生歸去好,誰知美事難雙得?!痹S衡作為一名傳統(tǒng)的士人,其人生觀自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可能完全超脫“修齊治平”的價值取向,況且君命又難以違抗,但是在心靈深處他又更向往那自由恬淡的歸隱生活,這使他只能發(fā)出“美事難雙得”的無奈感嘆。正是這種難言的隱衷使詞人在離別之際如此地感傷和哀痛。由此他預(yù)感到:“計從今、佳會幾何時?長相憶?!薄凹褧保概c親人故友的歡會。這兩句既是上面文意的延伸,同時又是對篇首的回應(yīng)。詞人“徘徊”不去、未別“先怯”的動因也正在于此。
中國古典詩詞歷來不乏離情別緒的描寫,許衡的這首《滿江紅》可謂元詞中這方面的一篇上乘之作。由于這類作品很多,寫不好便極易落入俗套,可貴的是作者避開了一般的浮泛描寫,處處從個人的真實經(jīng)歷出發(fā),表現(xiàn)出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感受。據(jù)載,作者入仕后曾言:“生平為虛名所累,不能辭官,其心可哀矣。”(轉(zhuǎn)引自《古今詞話》)這首詞表現(xiàn)的即是詞人這樣一種發(fā)自心靈的哀痛,故此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在藝術(shù)形式上,此作首尾圓通,層遞有序,語言平實暢達,又多用偶句,與其質(zhì)樸的情感內(nèi)容相得益彰。在看熟了唐宋艷詞中那些男女間纏綿悱惻的離愁描寫之后,再來讀許衡的這首寫男人間別情的作品,當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19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琴瑟》的詩詞典故-含義-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