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滄浪詩話》
南宋嚴羽著。全書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詩證五部分。 “詩辨”是全書的綱領,詩論的中心。 “詩體”,論述詩歌體制的發(fā)展。 “詩法”,討論詩歌創(chuàng)作的法則和技巧。 “詩評”則評論宋以前的作家作品。 “詩證”是對作品、選本及字句真?zhèn)?、舛訛的辨析、考訂。內容豐富,幾乎涉及詩歌創(chuàng)作及批評的所有問題。它的出現,標志著以詩話形式探討詩歌藝術理論進入更系統(tǒng)更自覺的階段。
《滄浪詩話》是圍繞對江西詩派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而專事補綴奇字、堆砌典故、意義露骨的創(chuàng)作流弊的批判,同時也批判了江湖詩人才思貧窘,詩境清苦的蟲吟草間之作,在作上述批判過程中,闡發(fā)有關文藝美學的理論觀點。 《滄浪詩話》最大的特點是,嚴羽將禪宗學說引入詩話,以禪論詩,以禪喻詩。較之前人“較詩于禪”,嚴羽旨在“通禪于詩” (錢鐘書語)即意在把文學創(chuàng)作及欣賞內在規(guī)律的探討,提升到審美層次,通過對審美理論及審美理想的闡發(fā),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具體體現為,其一,“以學詩之事,比諸學禪之事”,主張“妙悟”的學詩方法: “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從而揭示出只有在超感官、非功利的狀態(tài)下才能把握作品審美意蘊的規(guī)律性。其二,用“禪理之超絕語言文字” (錢鐘書語)比之于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吟詠情性”。將詩歌“透澈玲瓏,不可湊泊”、 “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興趣”,視為美的極致。指出了藝術意境創(chuàng)造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
嚴羽這種借禪理闡述藝術的內部規(guī)律,與美學真諦的發(fā)現,是對司空圖“味外之味”、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理論觀點的進一步強化,同時這也是宋代注重靜心內省、心靈追求的時代風尚在文學理論上的體現。這些就文學本身發(fā)展來說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嚴羽將盛唐詩歌作為固定不變的審美理想的極致, “妙悟”的唯一對象,從而與其推重作品“興趣”的審美理論在趨向上形成牴牾。使其理論沒能在批判江西詩派與江湖詩派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反而與回到古代,以自身精神之寂滅為審美追求的明前后七子的摹古理論,形成某種契合,并下開復歸唐詩之機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21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