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嘉慶二年(1797)
袁枚有兩子
,長子袁通,是袁樹過繼給袁枚的;次子袁遲,袁枚的嫡子。袁通和袁遲均有三男三女。其中年長一輩在外為官,以其俸祿維持隨園,“先君子躬承庭訓,幾一花一木手自經(jīng)營年輕子輩則在隨園里生活
、學習,袁祖志說:“余兄弟暨侄輩讀書園中,兢兢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咸豐三年(1853)
,太平軍攻占南京。當時袁通、袁遲早已去世。袁通長子袁祖惠在四川做官,次子袁祖惪在上海做縣丞,少子袁祖志在隨園。于是袁祖志倉皇奉母親逃往上海袁祖志的話可以在許多人日記中得到印證
趙烈文于同治三年(1864)七月和友人“酉刻至妙相庵
雖然隨園盡毀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學在隨園修建了永久校址。1935年南京市政府計劃征收隨園遺址“袁氏祠堂之南
,上海路東,廣州路北1974年3月
根據(jù)童寯《江南園林志》考證“南京清涼山東脈名小倉山……是今天廣州路
二
不過,自袁枚去世一直到民國
,還是許多人來到隨園,或游覽或追憶,通過他們留下來的詩歌,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隨園。袁祖志在《隨園瑣記》中說:“游園之人春秋日為最多
,若逢鄉(xiāng)試之年,則秋日來游之人更不可勝計。緣應(yīng)試士子總有一二萬人,而送考者貿(mào)易者又有數(shù)萬人,合而計之數(shù)在十萬人左右。……游園之人信手題壁,亭臺樓閣到處皆遍然好詩。難得間有佳句,今亦不能記憶這些詩歌中只有極少部分保存下來了,通過對詩歌的分析
,可以將到隨園的人歸為三類。第一類
,袁枚的學生和性靈派的追隨者。這類人來到隨園的主要目的是悼念袁枚。袁枚去世的時候他的學生大多在第一時間寫詩悼念,并且參加了袁枚的葬禮。如袁枚的女弟子駱綺蘭,她不僅參加了袁枚的葬禮,并且于嘉慶五年重返隨園參拜袁枚墓。先生不在,空余枯冢,作為袁枚最得意的女弟子之一的駱綺蘭,不禁悲傷之情:“永斷程門立雪處,文章從此哭春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性靈派的追隨者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趙翼和舒位。舒位是性靈派的后起之秀
,他與袁枚并沒有直接交往。嘉慶九年,舒位終于來到了隨園,但他的心情卻是“相看未敢題凡鳥趙翼是“性靈三大家”,比袁枚多活了十七年
這一類人來到隨園的主要目的是追悼袁枚
,他們也會關(guān)注隨園的景色。但他們會將回憶中的隨園對比現(xiàn)在的隨園,從而為現(xiàn)在的隨園添上些許憂傷。但是這種憂傷在別人眼里也許并不一定存在。第二類
袁家的隨園并不是孤立的園林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湯貽汾越來越熟悉隨園
第三類
值得一提的是方濬頤曾在戰(zhàn)后回到隨園遺址。曾經(jīng)的勝景如今已是一片荒蕪
,袁枚早已逝去,后起的湯貽汾也成為了歷史,唯有周圍的猿鳥訴說著不盡的歷史:“龍?zhí)队嗤叩[,猿鳥共含愁。”(《汪虎溪守愚貳尹和予舊作隨園即事四首韻見寄疊韻代柬》,《二知軒詩續(xù)鈔》卷八)同樣的情緒不止方濬頤獨有,翻看《隨園圖題辭》,里面李鶴章、袁壽祺、彭王麐、王湘、應(yīng)寶時等也都有相同感慨。今昔對比,盛衰之景分明可見,不由得人感慨萬千。正如前面所述
,到隨園遺址游覽的風氣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之前未見過隨園盛況的人也能在這片廢墟中找到精神的寄托。陳三立等人就是這樣的代表。光緒二十七年二月,江叔澥從安徽來南京為繆荃孫送《梓州舍利塔銘》。于是繆荃孫便“詣江叔澥談
隨園早已不復(fù)存在
。詩人站在這片廢墟之上只能憑借想象才能復(fù)原袁枚在世時隨園的勝景。對陳三立所處在的這個時代來說,現(xiàn)實的生活越來越殘酷,沒有人去關(guān)注這片廢墟。具有心靈敏感的人總會想到隨園,會由這片廢墟聯(lián)想到那個早已逝去的盛世。總體上來看,在袁枚之后有許多人來到隨園。他們來到隨園的時間以及情景都不完全相同
作為一座園林,觀賞性是隨園本來的屬性
在隨園存在的六十年里,有無數(shù)新的園林興起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霜雁一聲語
(袁枚《夜過瓜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23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西方文學·音樂·《康科德奏鳴曲》
下一篇:
柳永《塞孤(一聲雞)》詩詞注釋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