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
花香襲杖履,竹色侵杯斝。
樽酒樂余春,棋局消長夏。
洛陽古多士,風(fēng)俗猶爾雅。
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
雖云與眾樂,中有獨樂者。
才全德不形,所貴知我寡。
先生獨何事,四海望陶冶。
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
持此欲安歸?造物不我舍。
名聲逐吾輩,此病天所赭。
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
---蘇 軾
此詩熙寧十年(1077)在徐州作,東坡時年四十二歲。東坡以熙寧九年罷密州任,最初的任命是移知河中府。十年正月初一日離開密州,取道澶、濮間,打算先去汴京。走到陳橋驛,又得到徙知徐州的任命。時不得入國門,只好寓居郊外范鎮(zhèn)的東園。范鎮(zhèn)于三月間往游嵩洛,帶回來司馬光為東坡《寄題超然臺》的詩。四月二十一日,東坡到徐州任所。五月六日,讀到司馬光寄來的《獨樂園記》,寫了這首詩。
獨樂園是司馬光熙寧六年在洛陽所建的園。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三年,神宗欲大用司馬光,王安石反對,認(rèn)為這“是為異論者立赤幟也”。司馬光也不愿意留在朝廷,神宗任他為樞密副使,他上疏力辭,請求外任。是年九月,出知永興軍,熙寧四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臺,來到洛陽。六年,他在洛陽尊賢坊北國子監(jiān)側(cè)故營地買田二十畝,修造了這個園子,取名獨樂園,并寫了《獨樂園記》和三首《獨樂園詠》詩。
司馬光給他的園子取名叫“獨樂”是有深意的。在《記》文里,他首先說明自己既不同于王公大人之樂,也不同于圣賢之樂,而是像鷦鷯巢林、鼴鼠飲河一樣“各盡其分而安之”。又說自己不敢比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所以叫“獨樂”。在三首《獨樂園詠》詩里,他用董仲舒、嚴(yán)子陵、韓伯休比擬自己,說董仲舒“邪說遠(yuǎn)去耳,圣言飽充腹。發(fā)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說嚴(yán)子陵“三旌豈非貴,不足易其介”;說韓伯休“如何彼女子,已復(fù)知姓字。驚逃入窮山,深畏為名累”。他對自己無力阻止新法的推行,不得不請求外放,實際上是滿腹牢騷而又充滿自信的。東坡這首詩針對司馬光的這種思想矛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其時并未去過洛陽,更沒有到過獨樂園。
詩的主旨,據(jù)東坡《烏臺詩案》自言:“此詩言四海望光執(zhí)政,陶冶天下,以譏見任執(zhí)政不得其人?!比姺炙亩危?/p>
“青山在屋上”八句為第一段,正寫?yīng)殬穲@。前四句寫園的自然環(huán)境、園中景物;后四句以花、竹、棋、酒概括園中樂事。據(jù)《獨樂園記》: 園中有見山臺,可以望見萬安、轘轅、太室諸山;又有讀書堂,“堂南有屋一區(qū),引水北流貫宇下”。詩云:“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謂此也。園內(nèi)又有澆花亭、種竹齋,故曰“花竹秀而野”。詩的首四句形象地概括了《記》文中的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紀(jì)昀評云:“直起脫灑”,是恰當(dāng)?shù)?。?jù)李格非《洛陽名園記》:“獨樂園極卑小,不可與他園班?!贝嗽娪米匀幻摓⒌墓P調(diào)極寫園的樸野之趣,是和園的“卑小”和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相一致的。又,如前所述,東坡并未親涉園地,只是根據(jù)《記》的內(nèi)容加以概括,如果寫景過細(xì),反而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胡應(yīng)麟《詩藪》譏此四句為“樂天聲口”,“失之太平”,“取法”太“近”,意思是說它缺乏盛唐詩人的那種“高格響調(diào)”。他不理解詩人的審美情趣是不能離開審美對象的特征的。
“洛陽古多士”六句為第二段,是由“獨樂”二字生發(fā)出來的文章。馬永卿《元城語錄》說司馬光把園名叫做“獨樂”,蓋“自傷不得與眾同也”。這自然是司馬光《記》文中所包含的意思,但說得太直露,太簡單。東坡這里卻放開一步,繞一個彎,從“與眾樂”中來突出“獨樂”,更覺深婉有致。洛陽自古以來就是名流薈萃的地方,風(fēng)俗淳美,你即使高臥不出,而洛社冠蓋也會為之傾倒,會云集在你的周圍,你是不可能不“與眾樂”的;所以用“獨樂”名園者,并非真有遁世絕俗之意,只不過是“有心人別有懷抱”耳。“雖云與眾樂,中有獨樂者”二句,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說的“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用意略同。司馬光的《記》文和詩,其弦外之音,都流露出一種失職者的不平,東坡深知此意,但說得十分委婉、曲折,所謂露中有含,透中有皺,最是行文妙處。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愛香山之勝,與僧如滿等結(jié)社于此,號稱“洛社”。此借用以指司馬光在洛陽的朋友們。
“才全德不形”以下八句是第三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這一段承接上文“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這層意思加以發(fā)展,先引老、莊之語作一頓挫,隨即遞入全詩的主旨?!安湃虏恍巍?,用《莊子》原話?!肚f子·德充符》篇說,衛(wèi)國有個叫哀駘它的人,外貌十分丑陋,但在他身上卻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無論男女,都會受到他的吸引,離他不開。魯哀公和他相處不久,竟至甘心情愿想把國政交托給他,還生怕他不肯接受。莊子說,這是由于他“才全而德不形?!彼^“才全”,按照莊子的意思就是把生死、得失、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與譽,乃至饑渴、寒暑等等都看成是一種自然變化,而不讓它擾亂自己的心靈。所謂“德不形”,意謂德不外露。德是最純美的內(nèi)心修養(yǎng),雖不露于外,外物卻會自自然然來親附你,離不開你。按照《老子》的說法:“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比耸怯怀雒玫?。你現(xiàn)在雖然無求于世,把毀譽、得失看得很淡,但由于你的才全德充,眾望所歸,雖欲逃名,其可得乎?據(jù)《澠水燕談錄》:“司馬文正公以高才全德,大得中外之望。士大夫識與不識,稱之曰君實;下至閭閻畎畝、匹夫匹婦,莫不能道司馬公。身退十余年,而天下之人日冀其復(fù)用于朝?!痹娭小皟和b君實,走卒知司馬”,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司馬光是當(dāng)時反對派的旗幟,士大夫不滿新法的自然寄希望于司馬光的起用?!稙跖_詩案》云:“言兒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終當(dāng)進(jìn)用?!庖嘧I朝廷新法不便,終用光改變此法也。”這正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名聲逐吾輩”四句是第四段,把自己擺進(jìn)去了。說,我們都背上了名氣太大這個包袱,用道家的話說,真所謂“天之僇民”,是無法推卸自己的責(zé)任的。奇怪的是你近年卻裝聾作啞,不肯發(fā)表意見了?!稙跖_詩案》云:“意望光依前上言攻擊新法也?!薄稏|都事略》記司馬光退居洛陽,“自是絕口不論事”。司馬光自己也曾在神宗面前公開承認(rèn)說自己“敢言不如蘇軾”。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不像東坡似的詩人那么天真,他是很老練的。
此詩借《題獨樂園》這個題目,對司馬光的德業(yè)、抱負(fù)、威望、處境以及他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進(jìn)行了深微的描寫和刻畫。在熙寧黨爭中,這是一個很尖銳的政治主題,東坡向來是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的。全詩于脫灑自然中別有一種精悍之氣,東坡前期作品往往具有這樣的特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5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詩《李商隱·嫦娥》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 趙沨《黃山道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