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以迄近現代的《世說新語》研究史上,繼李慈銘(1830—1894)
、王先謙(1842—1917)
、葉德輝(1864—1927)之后
,揚州興化碩儒李審言堪稱名家
。其所撰《世說新語箋釋》及《愧生叢錄》中數條考證文
,允為近代《世說》學的重要著述
。
李審言(1858—1931)
,名詳
,以字行
,中年后號百藥生,又字窳生
、愧生
,號枚叟、叟
,江蘇興化人
。著名文學家、學者
,以駢文知名當世
,“揚州學派”后期代表人物。1923年受聘為國立東南大學國文系教授
。1928年
,與陳垣、魯迅
、胡適等12人同被聘為中央研究院特約著述員
。審言藏書豐富,1929年把其藏書陳列于興化北大街東側
,名為“審言圖書館”
。1931年5月病卒于興化故居,享年73歲
。
李氏一生著述甚豐
,尤以子部雜家之箋注考證名家。為學精審廣博
,能于人不經意處溯其本源
。今人張舜徽稱:“揚州李審言先生
,興于清季,精于選學
,能為沉博絕麗之文
,早蜚聲于士林,為長老所推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氏壬畬W之文,博厚典重
,卓然為晚近大師;世徒尊其為文之美
,固未足以知先生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埶椿铡独顚徰晕募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李審言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錢基博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中推其駢文為“當時第一”
,錢仲聯《五四以來舊體詩文集敘錄》一文則稱其文章“遠祧中古以上”
,與章炳麟、王闿運并垂不朽
。

一
、 《世說新語箋釋》的箋注特色1939年,《制言》雜志第52期全文刊載了李審言的《世說新語箋釋》
,洋洋一萬余言
,共箋釋《世說》三十六篇100條。此時距李氏辭世已近八年
。李氏《箋釋》雖無“自序”交代其撰述時間及宗旨
,然通讀其文,大體可以窺見其如下特色:
其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碑愇模瑢嵤虑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李審言《箋釋》常遍檢文獻
,校讎《世說》正文,就事論事
,點到為止
,不做引申發(fā)揮,體現了清代考證學特色
。如《德行篇》“陳仲舉言為士則
,行為世范”一句,審言云:“詳案:蔡邕《陳太丘碑文》:‘文為德表,范為士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簳む嚢瑐鳌纷鳎骸臑槭婪叮袨槭绖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备纱鄶亟兀^不枝蔓
。又同篇“祖光祿少孤貧”條
,“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句
,劉注:“王乂遷大尚書
,出督幽州諸軍事,平北將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罟{云:“詳案:《晉書·祖納傳》作:‘平北將軍王敦聞之,遺其二婢
。’敦乃乂字之訛
。王敦未嘗為平北將軍
。乂督幽州,納范陽人
,為其部民
,故得餉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标愓?zhè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簡明扼要。再如《品藻篇》“龐士元至吳”條“駑牛一日行百里”句考釋:“詳案:《蜀志·龐統(tǒng)傳》裴注引《吳錄》
,作‘一日行三百里’
。劉注引蔣子《萬機論》:‘子昭誠自幼至長,容貌完潔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福洱嫿y(tǒng)傳》注引《萬機論》
,作‘誠自長幼貌潔’
。奪去三字,當據此校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擞忠浴妒勒f》校證《三國志》裴注之例。李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謂觸類旁通
,左右逢源。
其二
,釋證本文
,疏通文義。如《文學篇》“孫興公道曹輔佐才
,如白地光明錦”條箋釋:“詳案:錦皆有地
,即俗所謂底子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褐尽べ羾鴤鳌份d魏賜倭
,有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
。陸翙《鄴中記》有黃地博山文錦
。《御覽》(八百十五)引《異物志》
,有丹地錦
。與此俱以色名。裴松之《魏志注》謂‘地應為綈’
,謂‘此字不體
,非魏朝之失,則傳寫之誤’
。此自裴誤
,非魏失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偃纭顿p譽篇》:“庾太尉目庾中郎:家從談談之許
。”劉注:“《名士傳》曰:‘敳不為辨析之談
,而舉其旨要
。’”李詳案:“談談
,猶沈沈
,謂言論深邃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嬷疄橥跎蛏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索隱》:‘應劭以為
,沈沈
,宮室深邃貌,故音長含反。而劉伯莊以沈沈
,猶談談
,猶俗云“談談漢”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唐人
,偶舉俗語,是晉人此稱
,尚至唐代
。要旨指為深邃,或狀人物
,或指言論
,皆可通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滞皠⑷f安即道真從子
,庾公所謂灼然玉舉”。李詳引郝懿行《晉宋書故》:“《晉書·鄧攸傳》:‘灼然二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ㄔⅲ好咀髌鳎⒁蛔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審灼然為何語
,讀《阮籍傳》:‘舉止灼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稖貚鳌罚骸e秀才
、灼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酥迫粸楫敃r科目之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睆图影刚Z云:“此之‘灼然玉舉’
,亦似被舉灼然之后,庾公加以贊辭
,故下云‘千人亦見
,百人亦見’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苯洿斯{釋
,語義遂通。
其三
,廣征博引
,辨?zhèn)渭m謬。如《言語篇》第55條:“桓公北征,經金城
,見前為瑯琊時種柳
,皆已十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钍显疲?/p>
詳案:《晉書·桓溫傳》作“自江陵北伐”
,即采此條。錢少詹大昕《晉書考異》云:“《晉書·州郡志》:‘晉亂
,瑯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余戶
。大興三年,立懷德縣
。成帝咸康元年
,桓溫領郡,鎮(zhèn)江乘之蒲州上
,求割丹陽之江乘縣立郡
。’則溫所治之瑯邪
,在江南之江乘
。金城亦在江乘,今上元縣北境也
。溫自江陵北伐
,何容取道江南邪?”又案:郝懿行《晉宋書故》:“金城是瑯邪郡下小地名
,控鎮(zhèn)南北
,而《晉書·地理志》無之,《宋書·州郡志》亦無此縣
。唯南瑯邪郡下云:‘成帝咸康元年
,桓溫領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世說·言語篇》‘桓溫北征’云云。溫北征乃自江陵
,何由至瑯邪之金城
,此《世說》誤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藯l連引錢大昕《晉書考異》及郝懿行《晉宋書故》
,以證《世說》及《晉書》之誤。不過惟其如此
,難免有失
。余嘉錫氏引證《建康實錄》諸書力辯《世說》無誤
,庶幾更令人信服(《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再如《自新篇》“周處”條:
詳案:《晉書·周處傳》采此
。勞格《讀書雜識·晉書校勘記》云:“以《處傳》及《陸機傳》覆之
,知系小說妄傳
,非實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處沒于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
。推其生年
,當在吳大帝之赤烏元年。陸機沒于惠帝泰安二年
,年四十三
。推其生年,當在吳景帝之永安五年
。赤烏與永安紀年相距二十余載
,則處弱冠之年,陸機尚未生也
。此云“入吳尋二陸”
,未免近誣。又
,考《陸機傳》
,年二十而吳滅,退居舊里
。是吳未亡之前
,機未嘗還吳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蛞詾樘帉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在吳亡之后
,其說亦非
。考吳王之歲
,處年亦四十三
,筮仕已久。又據本傳
,處仕吳為東觀左丞
、無難督
,故王渾之登建鄴宮,處有對渾之言
。如使吳亡之后
,處方屬志好學,則為東觀左丞
、無難督者果何人乎
?以此推之,知《世說》此云
,盡屬謬妄
。有時還指出劉注之失。如《惑溺篇》“孫秀降晉”條
,劉注引《太原郭氏錄》云云
。李詳案云:“此何法盛《中興書》也。傳寫遺其名
。法盛《中興書》于諸姓各為一錄
。如《會稽賀錄》《瑯琊王錄》《陳郡謝錄》《丹陽薛錄》《潯陽陶錄》等,凡數十家
。此《郭氏錄》
,當衍‘氏’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祟惞{釋
,非博聞強記、慎思明辨者不能辦
。
其四
,以《文選》證《世說》,當仁不讓
。李審言為選學大家
,著有《杜詩證選》《韓詩證選》等著述,故其在箋釋《世說》時
,亦常與《文選》及李善注互勘
,頗有“世說證選”之況味。檢索全文
,共引《文選》及李善注近二十次
。如《言語篇》“何平叔服五石散”一條的箋釋:
詳案:《文選·郭璞〈游仙詩〉》第七首:“安期陳五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钌谱⒁侗阕印吩唬骸拔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丹砂、雄黃
、白礬石
、曾青
、磁石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职福汉萝残小稌x宋書故》:“案五石之名
,雖未之前開,要皆丹砂云母之屬
,此等皆精剛內蘊
,符采外標,所以六朝貴游
,動云散發(fā)
。假令何晏不誅,亦終天沒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稌x書·裴秀傳》:“服寒食散,當飲熱酒而飲冷酒
,泰始七年薨
,年四十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痘矢χk傳》:“服寒食散
,違錯節(jié)度,隆冬裸袒
,食冰當暑
。”賀循服寒食散
,露發(fā)袒身
,此皆藥之流毒,彰于歷試
,安在平叔一人獨收神效
?
再如《雅量篇》第6“王戎為侍中”條,“南郡太守劉肇遺簡中箋布五端”句箋釋:
詳案:《文選·蜀郡賦》劉逵注:“黃潤
,簡中細布也
。”揚雄《蜀都賦》:“簡中黃潤
,一端數金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杜注:“二丈為一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又
,《仇隙篇》“孫秀”條
,劉注引王隱《晉書》“岳不以人遇之”
。李詳案云:“《文選·潘岳〈金谷集詩〉》善注引隱《書》作‘不以仁遇’為是,人
、仁古通
。”似此
,非選學大家恐不會問津也
。
二、 《愧生叢錄》對《世說》的考辨李審言少時即欽佩清代大儒汪中(字容甫
,1745—1794)
。陳一《新語林·文學》載:“李審言博學工詞翰,平生楷模汪中
,嘗曰:‘容甫比于孝標固已不逮
,余于容甫又愈下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缎抡Z林》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在李氏作于宣統(tǒng)庚戌年(1910)的《汪容甫文箋·序》中,自稱“篤好其文
,舉其佳篇
,咸可倍誦”,辛卯年(1891)即“思注容甫文”
。然“當時不知注書體例
,稗販類書,往往失其元弟
。后知
,悔之無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渥畛鯙橥糁形淖鞴{注
,自認為是失敗的。李審言再次鼓起重注汪文的勇氣
,還與《世說新語》有關
。前引序文接著寫道:“甲午(1894)歸里,于至友王君奏云所
,見凌次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Y堂文集》,載《容甫墓志》
,言容甫初娶孫氏
。后閱《世說新語·假譎篇》,知容甫‘受詐興公’所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裣膊蛔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已臥矣,亟起錄之
。先妻趙孺人謂余癡者
,即此也。后猶恨不能盡通其說
,捆束舊稿
,棄不一觀,觀每悔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窃谟讶说臄x掇下,“始詢諸友之意
,檢存舊稿
,汰其繁冗,益所未備”
,終于撰成其稿
,并自稱“余于容甫,可謂功臣矣”
。
今按
,“受詐興公”乃汪中《自序》中語。在此文中
,汪中以劉孝標自況
,云:“孝標悍妻在室,家道軻
。余受詐興公
,勃谿累歲,里煩言與乞火
,家構釁于蒸梨
。蹀躞東西,終成溝水
,此二同也
。”而“受詐興公”一典
,曾經困擾李審言頗久
,卻于病中擁被讀《世說》時偶得之,令其“頓悟”而后“狂喜不自禁”
。李審言《汪容甫文箋》注汪中此段云:
《世說新語·假譎篇》:“王文度弟阿智
,惡乃不翅,當年長而無人與婚。孫興公有一女
,亦僻錯
,又無嫁娶理。因詣文度
,求見阿智
。既見
,便陽言:‘此定可
,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
?我有一女
,乃不惡,但吾寒士
,不宜與卿計
,欲令阿智娶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亩刃廊欢鴨⑺{田云:‘興公向來
,忽言欲與阿智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田驚喜
。既成婚,女之頑嚚
,欲過阿智
。方知興公之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墩f文》:“疧
,病不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问献ⅲ骸俺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古語不啻,如楚人言夥頤之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勒f新語》‘王文度弟阿至,惡乃不翅’
,晉
、宋間人尚有此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翅得段解乃明。“智”作“至”者
,段氏誤記也
。《
莊子·外物篇》:“室無空虛
,則婦姑勃谿
。”陸德明《音義》:“司馬云:勃谿
,反戾也
。”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銘》:“初娶孫氏
,不相能
,援古禮出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敯福喝莞ζ薇緦O氏
,偶援興公,取便隸事
,余始嘆其精絕
,繼乃病容甫厚誣其妻,百年沉冤
,蘊而不舉
。蓋容甫之妻,不能操作
,失姑之歡
。容甫出之,實有難言之隱
。故文中所使“勃谿”“乞火”“蒸梨”
,皆婦姑間事,冥默自傷
,掩抑獨喻
。此不僅為考證文,亦情性文
,字里行間寄寓著對容甫前妻孫氏的同情
。李氏之才情學問,于此箋注中可見一斑
。此一既關乎學術又縈繞對亡妻懷念的細節(jié)
,李審言晚年依然回味再三。其在宣統(tǒng)元年(1909)寫成的《愧生叢錄·自序》中云:
余于乙未(1895)丙申之間
,得病幾殆
,日率懶臥,因以窳生自號。名其文曰《窳集》
,詩曰《窳作》
,筆記曰《窳記》,訖于病已
,未改此號
。今昔呻吟之中,不廢觀書
,雖至饔飧告匱
,此志未輟。每日夕篝燈
,瞪目屬思
,若有所之
。孺人握針管為兒輩補紉衣履
,偎坐其側,輒以他語亂之
。一夕
,擁被臥矣,持《世說新語》就燈觀之
,得《假譎篇》王文度弟阿智事
,有“方知興公之詐”語,頓悟王容甫《自序》中“受詐興公”出此
。亟披衣起
,欲錄之。孺人掣余足曰:“冷
,請俟明日
。”余不可
。孺人又笑曰:“癡
。”余曰:“癡則甘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甙四晔露倚掖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孺人于去年四月死矣
!喪此良耦,居常邑邑
,遂改窳生為愧生
,以余生于世,視孺人為有愧也。然余癡尚存
,如孺人之明慧
,又安在耶?拉雜寫此
,以抒余慟
,其書之差達,固不計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⑸鷧蹭洝饭擦恚死钍险搶W札記之匯集
,共550余條札記
,其中直接引用《世說》者凡15條,有些條目頗有價值
。如卷三第五十七條:
何義門與弟書:“《世說》袁家本子
,差誤極多。將來校好
,有人重刻一本
,大是快事。此雖小書
,然觸處皆是作詩材料
,又是宋詩對病之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宰⒃疲骸耙妵缹毘梢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乃袁家初印。有周公瑕《跋》
,說文衡山教其作詩
,先看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卑福毫x門
、衡山論《世說》,分際最清
。原本見值白銀數十兩
,余僅見一本,在狀元境
。系六合徐鼐之父藏本
,藝風先生屬余往購,已為他人買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藙t札記保留了清初學者何焯(1661—1722)關于《世說》的重要見解及信息
。何焯所言“袁家本子”當即明嘉靖間袁褧刻本,何焯認為袁本“差誤極多”
,并且手自校讎
,此其一。又以《世說》“雖小書
,然觸處皆是作詩材料
,又是宋詩對病之藥”,此一見解可謂發(fā)人未發(fā)
,此其二
。其三,何氏還提到清初藏書家嚴虞惇(1650—1713
,字寶成)家藏袁刻初印本
,有明代才子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所作《跋》語
,其中談到其師文徵明(1470—1559
,號衡山居士)教其作詩,先看《世說》云云
,皆是可為《世說》學再添一筆的重要材料
。審言涉獵之廣
,可以想見
。再如卷六第五十二:
陶靖節(jié)《孟府君傳》:“褚裒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绷粒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時鎮(zhèn)武昌
。晉時,進謁上官為之朝宗
,以《書》中“江漢朝宗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睘橛饕病
!妒勒f新語·假譎篇》范玄平投桓大司馬云“雖懷朝宗”亦是此意
。《晉書·范汪傳后敘》
,全錄《世說》
,獨刪去“雖懷朝宗”一語。唐之史臣修《晉書》時
,當不悉此意也
。在《世說箋釋》中
,亦有對“朝宗”一語的箋釋:“詳案:晉時禮謁上官,謂之朝宗
。陶潛《孟府君傳》‘褚裒為豫章太守
,出朝宗亮(庾亮)’是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稌x書·范汪傳》去此語
。唐之史臣,蓋不審所云
,疑以謂僭
。”此類訓釋
,可謂孤明先發(fā)
,昭著古今。又
,卷六第十九條:
《世說新語·文學篇》“康僧淵”條
,劉孝標注:“僧淵氏族,所出未詳
,疑是胡人
。”案:梁沙門慧皎《高僧傳》云:“康僧淵本西域人
,生于長安
,貌雖胡人,語實中國
。晉成之世
,與康法暢、支度敏(當作支敏度)等俱過江
。后于豫章山立寺
,帶江傍嶺,松竹郁茂
,名僧勝達
,響附成群,尚學之徒
,往還填委
。后卒于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丝舍屝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條札記確可為孝標隔代答疑。而后出之《世說箋釋》
,審言則節(jié)略此條云:“案《高僧傳》:‘康僧淵本西域人
,生于長安
。’又有《康僧會傳》
,在淵之前
,云:‘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疁Y蓋亦僧會之族,義已見上
,故但云西域人
。《世說》所引僧淵三條
,皆見傳內
。”文雖轉略
,而信息更多
。蓋審言讀書得見,每有所獲
,乃先以札記出之
,后所積益多,遂有《世說箋釋》之撰也
。
當然
,審言《世說箋釋》亦偶有失誤。如《賞譽》“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
,戴若思之巖巖
,卞望之之峰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睏l,李詳案:“丞相品此三人
,語意未罄
。據注:孔坦阻成帝不往拜曹夫人,故丞相激為此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接[》四百四十七引《郭子》語與此同,下有‘并一見我而服也’
,如此方合
。義慶書多本《郭子》,即郭頒《世語》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逼鋵⒐沃豆印氛`作郭頒《魏晉世語》
,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謬
。
三
、 李審言的論《世說》絕句余曾訪《世說》善本于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在其種子書庫發(fā)現一清光緒三年(1877)湖北崇文書局《世說新語》刊本
,六卷四冊
。第一冊末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叟復勘”題識,當為1921年批校
。其中有李審言的批點若干條
,卷末有七言絕句三首。因篇幅關系
,批點從略
,僅將絕句三首抄錄如下,以饗同好:
其一《語林》《世語》流傳絕
,獨有康王此箸傳
。辛苦平原劉峻注,餉余來發(fā)到華顛
。
(自注云:義慶謚康
。又曰:義慶取《語林》《世說》最多,特小異同耳
。)
今按:《世語》
,蓋指郭頒《魏晉世語》。
其二如馨阿堵傖荒語
,詁義須通洨長書
。虺瓦尫凡輕打折,膩顏無帢可隨車
。
(自注云:馨即《說文》字
,堵應尋《說文》者字,申求其義
,余作《讀世說小箋》
,嘉興沈乙庵問:《輕詆篇》虺瓦、尫凡
,何義
?余時附會其說,尚非至當
。)
今按:此處《讀世說小箋》當系后來的《世說新語箋釋》
。
其三盈帖潛邱慕士安,問無寧日出孤寒
。證渠文學篇中語
,未語辛楣捩眼看
。
(自注云:錢辛楣《閆先生傳》謂:潛邱取陶貞白、皇甫士安“一物不知
,深以為恥
,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士安事出《文學篇》劉注引王隱《晉書》
。錢不知也。古人引書注即以本書名之
,此語有《文學篇》中語之句
。末一首謂渥然,渥然治《世說》
,屬余點勘
,偶題三詩于首,意尚未竟
。叟李詳
。)今按:此一則自注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注中所言之事
,亦見《愧生叢錄》卷三第五條:“閻潛邱先生少日
,集陶貞白、皇甫士安‘一物不知
,以為深恥;遭人而問
,少有寧日’為楹帖。錢竹汀文集《閻先生傳》
、江鄭堂《漢學師承記》俱言之
。貞白事明見傳中,《晉書》士安本傳無此
。曾詢繆藝風
、楊星吾兩先生,俱云未知
。偶讀《世說新語·文學篇》‘左思’條
,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有之,欣然如解癥結
。潛邱此語載《困學紀聞箋》‘好問則裕’條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独顚徰晕募罚?70頁)其二
,此本之點校評點
,蓋李審言受另一治《世說》之學者渥然所屬而作
。具體此本之所出,因多年前過錄
,記憶模糊
,不敢斷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蛳葹楹覙怯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附錄沈寶硯校語一卷,又一年
,上海中華書局據以翻刻
,是為聚珍仿宋本。后經渥然過錄
,復為李詳點勘
。詳情俟考,茲不贅論
。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新書架《李太白全集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裝全八冊)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賢皓教授畢生治學經驗之結晶
。在前賢和今人研究的基礎上,郁教授用“竭澤而漁”的方法搜集資料
,以認真審慎的態(tài)度
,通過實證研究的工夫,對李白的全部詩文重新整理編集
,刪除偽作
,補入遺詩逸文,并進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注釋、評箋
,從而為學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李白全集校注本
,堪稱當代李白研究的最新總結。這個總結建立在版本
、考據
、義理之上,繼往開來
,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獻意義
,將對開創(chuàng)李白研究、唐代文學研究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和文化的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提供極大便利和裨益
。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裝十六開,全八冊
,鳳凰出版社2018年6月版
,定價980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