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xué)概念·妙造自然詩詞研究·詩學(xué)概念·妙造自然
古代詩學(xué)概念。指詩歌創(chuàng)作元氣充沛,精神發(fā)越,臻于自然高妙的境地
。語出唐司空圖《詩品·精神》:“欲返不盡,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
,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樓臺
。碧山人來
,清酒深杯。生氣遠出
,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司空圖《詩品》列二十四品目
,另有“自然”一品
,以“當(dāng)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楊廷芝《廿四詩品淺解》)為自然
。此“精神”一品則強調(diào)“自然”之境的取得必以“精神”為底蘊
,并非是不經(jīng)意地隨手拈來皆“自然”。首先當(dāng)收攝心氣
,使精神振作;次則求環(huán)境之契合,譬如春日之鸚鵡
,楊柳掩映下的樓臺
,詩人有清酒深杯相伴,有高人逸士相往來
,則精神愈益爽發(fā)
,此時“生氣遠出”,落筆為詩
,便可臻于自然之妙境
。因為宇宙萬物自然之道本是充滿蓬勃生機的,故司空圖于此強調(diào)指出有生氣
、有精神者為自然
。此亦與“自然”一品所謂“俱與道往,著手成春”之意相合
。就此清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解釋道:“文字不自然
,精神不振作故也,有精神自能入妙
。余嘗愛杜詩‘兩個黃鸝’絕句一首
,無一字不精神,無一句不自然
,通首摸之有棱
,擲地有聲,又渾融無跡
,則誠妙造自然而不容人裁正者也
。”以自然為貴的審美觀肇端于道家,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本于“道”
,“道法自然”
。
莊子批評“澶漫為樂,摘僻為禮”(《馬蹄》)
,指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
。這是一種以質(zhì)樸為自然的審美觀。然自然本身又是豐富多彩具有無限生機的
,故漸漸地以生動為自然的審美觀也出現(xiàn)了
。鐘嶸《詩品》引惠休語稱謝靈運詩如“芙蓉出水”,李白《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亦以“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來贊美自然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均著眼于自然的生機。但是
,司空圖的“妙造自然”
,又進一步將自然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作者的精神相聯(lián)系,認為只要詩人有真思想
,真感情
,一任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就能“生氣遠出”
,“妙造自然”
,其詩力追造化,具真精神而萬古常新
。這一理論認識
,可說更進了一層。
【國學(xué)錄】妙造自然作品臻于自然天成的妙境
,是由晚唐詩人司空圖提出的詩學(xué)批評術(shù)語
。這一觀念源于道家崇尚自然的美學(xué)觀,堪稱中國文藝理論的精髓
。司空圖以“妙造自然”作為審美理想與追求
,并將“自然”列為詩歌的二十四種風(fēng)格之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懊钤熳匀弧奔仁窃娙怂鶆?chuàng)造的一種自然美的境界
,也是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自然美的自覺追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懊钤臁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與西方美學(xué)傳統(tǒng)的“摹仿”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強調(diào)了藝術(shù)家與自然萬物生命既有同一性又有超越自然萬物生命的主體創(chuàng)造精神
。
概念·妙造自然(【國學(xué)錄】妙造自然).png)
二十四詩品詳細資料大全 《二十四詩品》是唐代司空圖(一說李嗣真)編著的一部古代詩歌美學(xué)和詩歌理論專著
。
基本介紹作品名稱 :二十四詩品 創(chuàng)作年代 :唐代 作者 :司空圖(一說李嗣真) 類別 :理論專著 書籍簡介,詩品原文,作者簡介,文學(xué)旨趣,審美意蘊,作品影響,鑒賞,解讀,書籍簡介《二十四詩品》舊提為晚唐司空圖撰
,實則作者存疑,其繼承了道家
、玄學(xué)家的美學(xué)思想
,以道家哲學(xué)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chǔ)
,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shù)風(fēng)格和美學(xué)意境
,將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風(fēng)格、境界分類
。通篇充盈道家氣息
,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生發(fā)天地萬物
,二十四詩品也是道所生發(fā)的二十四種美學(xué)境界
。它是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美學(xué)風(fēng)格問題的理論著作
。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fēng)格的特點
,而且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形成,對詩歌創(chuàng)作
、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dāng)大的貢獻
。這就使它既為當(dāng)時的詩壇所重視,也對后來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成為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的經(jīng)典名篇。 《二十四詩品》專談詩的風(fēng)格問題
,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理論批評中
,“風(fēng)格”多稱為“體”。司空圖在劉勰等前人探討的基礎(chǔ)上加以綜合提升
,將詩的風(fēng)格細分為二十四種
,即:雄渾、沖淡
、纖秾
、沉著、高古
、典雅
、洗練、勁健
、綺麗
、自然、含蓄
、豪放
、精神
、縝密、疏野
、清奇
、委曲、實境
、悲慨
、形容、超詣
、飄逸
、曠達、流動
。每種都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說明
,形式整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之為“諸體畢備
,不主一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脑娖贰氛擄L(fēng)格的最大特點
,便是著眼于各種風(fēng)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們形成的要素與方法
。作者用詩的語言
,為各種風(fēng)格描繪出一幅幅意境,對這種風(fēng)格的創(chuàng)造方法則在行文中略加點撥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畫面
,而毫不作理性的邏輯分析。如“清奇”:“娟娟群松
,下有漪流
。晴雪滿汀,隔溪漁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扇巳缬瘢綄褜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載瞻載止
;空碧悠悠。神出古異
,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皇墙o出了一種“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說破
,讓讀者自己去咀嚼、體悟
、把握
,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大部分篇章雖有幾句對表現(xiàn)方法與特點的理性點撥
,卻也盡量保持形象性與詩意,與整篇的意境相一致
,相融會
。如論“纖秾”:“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窈窕深谷
,時見美人。碧桃滿樹
,風(fēng)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
。乘之愈往
,識之愈真。如將不盡
,與古為新
。”詩中所描繪的幽遠
、靜謐
、明麗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謂“纖秾”風(fēng)格
。“乘之愈往
,識之愈真”等句
,可以視為對此風(fēng)格的理論分析,即愈是深入體驗觀察這自然風(fēng)光
,便愈能認識它
、把握它,在表現(xiàn)上也愈會避免與古人陳陳相因
,從而新意無窮
。這無疑是說客觀世界是詩的源泉。但“乘之愈往
,識之愈真“
,又可視為詩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勝尋幽
,而與前面的詩句仍保持著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詩品》雖被稱為“諸體畢備
,不主一格”
,其實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觀的烙印,體現(xiàn)著作者作為一名希心釋道
、篤好虛淡
、落落寡合、內(nèi)心悲涼的隱者的傾向與情緒
。他以意境說明風(fēng)格
,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獨”
、“淡”
、“默”,其中的“境”則往往是荒曠
,是虛寂
,是月夜,是夕照
。即使那些“雄渾”
、“豪放”、“勁健”
、“曠達”的風(fēng)格
,也缺乏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在哲學(xué)層次上統(tǒng)攝這些意境的
,則是“道”
、“真”、“素”
、“虛”等莊老和玄學(xué)的概念術(shù)語
。所以嚴格說來,它并非“不主一格”
,在總體上均傾向于沖淡
。 “詩品”的“品”可作“品類”解,即二十四類
;也可作“品味”解
,即對各種風(fēng)格加以玩味。司空圖好以“味”論詩
。他在《與李生論詩》中說:“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
。”他要求詩應(yīng)有“味外之味”。所謂“味外之味”
,便是“韻外之致”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也就是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所引發(fā)出的聯(lián)想
、想像、美感的無限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抖脑娖贰氛擄L(fēng)格也貫穿著這種藝術(shù)好尚。如“雄渾”中的“超以象外
,得其環(huán)中”
,“含蓄”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形容”中的“離形得似
,庶幾其人”,等等
。由于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要求詩自然而不做作,真純而不虛矯
,隨興而不勉強
。這些貫穿全書的思想,也是對詩藝的貢獻
。詩品原文
雄渾 大用外腓
,真體內(nèi)充。反虛入渾
,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
荒荒油云
,寥寥長風(fēng)。超以象外
,得其環(huán)中
。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
沖淡 素處以默
,妙機其微
。飲之太和
,獨鶴與飛。猶之惠風(fēng)
,荏苒在衣
。
閱音修篁
,美曰載歸。遇之匪深
,即之愈希
。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
纖秾 采采流水
,蓬蓬遠春。窈窕深谷
,時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fēng)日水濱
。
柳陰路曲
,流鶯比鄰。乘之愈往
,識之愈真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
沉著 綠杉野屋
,落日氣清。脫巾獨步
,時聞鳥聲
。鴻雁不來,之子遠行
。
所思不遠
,若為平生。海風(fēng)碧云
,夜渚月明
。如有佳語,大河前橫
。
高古 畸人乘真
,手把芙蓉。泛彼浩劫
,窅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fēng)相從
。
太華夜碧
,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黃唐在獨
,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壺 ***
,賞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
,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
,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
,其曰可讀。
洗練 如礦出金
,如鉛出銀
。超心煉冶,絕愛緇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仗稙a春,古鏡照神
。
體素儲潔
,乘月返真。載瞻星辰
,載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
勁健 行神如空
,行氣如虹。巫峽千尋
,走云連風(fēng)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
喻彼行健
,是謂存雄。天地與立
,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
,御之以終。
綺麗 神存富貴
,始輕黃金。濃盡必枯
,淡者屢深
。霧余水畔,紅杏在林
。
月明華屋
,畫橋碧陰。金尊酒滿
,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
自然 俯拾即是
,不取諸鄰。俱道適往
,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
真與不奪
,強得易貧。幽人空山
,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
含蓄 不著一字
,盡得風(fēng)流。語不涉己
,若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
如淥滿酒
,花時反秋。悠悠空塵
,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
豪放 觀花匪禁
,吞吐大荒
。由道反氣,處得以狂
。天風(fēng)浪浪
,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
,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鳳凰
。曉策六鰲
,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盡
,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
,楊柳池臺。
碧山人來
,清酒深杯
。生氣遠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
,伊誰與裁。
縝密 是有真跡
,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開
,清露未晞。
要路愈遠
,幽行為遲
。語不欲犯,思不欲癡
。猶春于綠
,明月雪時。
疏野 惟性所宅
,真取不羈
。控物自富
,與率為期
。筑室松下
,脫帽看詩。
但知旦暮
,不辨何時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
。若其天放
,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
,下有漪流。晴雪滿竹
,隔溪漁舟
。可人如玉
,步屟尋幽
。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異
,淡不可收。如月之曙
,如氣之秋
。
委曲 登彼太行,翠繞羊腸
。杳靄流玉
,悠悠花香。力之于時
,聲之于羌
。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
,鵬風(fēng)翱翔。道不自器
,與之圓方
。
實境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
,如見道心。清澗之曲
,碧松之陰
。
一客荷樵
,一客聽琴。情性所至
,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
悲慨 大風(fēng)卷水
,林木為摧。適苦欲死
,招憩不來
。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
大道日喪
,若為雄才。壯士拂劍
,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
形容 絕佇靈素
,少回清真。如覓水影
,如寫陽春
。風(fēng)云變態(tài),花草精神
。
海之波瀾
,山之嶙峋。俱似大道
,妙契同塵
。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
超詣 匪神之靈
,匪幾之微。如將白云
,清風(fēng)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
少有道契
,終與俗違。亂山喬木
,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
,其聲愈希。
飄逸 落落欲往
,矯矯不群
。緱山之鶴,華頂之云
。高人畫中
,令色氤氳。
御風(fēng)蓬葉
,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
。識者已領(lǐng)
,期之愈分。
曠達 生者百歲
,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
,憂愁實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
花覆茅檐
,疏雨相過。倒酒既盡
,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
流動 若納水輨
,如轉(zhuǎn)丸珠。夫豈可道
,假體如愚
。荒荒坤軸
,悠悠天樞
。
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
,返返冥無。來往千載
,是之謂乎
。作者簡介司空圖(837~908)
,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人(今山西永濟)
。少有俊才
,生活在唐末大動蕩的時代,其“平生之志”
,不在“文墨之伎”
,而“欲揣機窮變,角功利于古豪”
,意欲濟世安民
,為李唐王朝盡犬馬之勞。唐懿宗咸通中登進士第
,之后隨恩師王凝而為幕僚
。唐僖宗廣明元年為禮部員外郎,后遷禮部郎中
。黃巢起義后
,司空圖扈從不及,流落于亂兵之中
,后逃歸中條山王官谷的祖?zhèn)鲃e墅
。光啟元年,唐僖宗返回鳳翔
,召司空圖為知制誥
,遷中書舍人。尋又遭亂
,重回王官谷隱居
。唐昭宗繼位后,又曾多次召他為官
,都稱病謝辭
。他兩度經(jīng)歷戰(zhàn)亂,看到“朝廷微弱
,紀綱大壞”
,李唐王朝頹勢已成,不可挽回
,于是只好隱居避禍
,以詩酒自娛,與道士名僧四處云游
。朱全忠受禪后召他做官
,加以拒絕。知道唐哀帝被害的訊息后,司空圖不食而死
。 司空圖長期隱居
,過著“一局棋,一爐藥
,天意時情可料度
,白日偏催快活人,黃金難買堪騎鶴”的生活
。但是
,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隱居是迫不得已的
。他的心情是凄苦的
,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名應(yīng)不朽輕仙骨,理到忘機近佛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渡街小罚皬拇水?dāng)歌唯痛飲,不須經(jīng)世為閑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队懈小罚┧怯筛袀⒈^
、絕望而轉(zhuǎn)向任其自然
、置身物外、沖淡恬靜的道家精神的
,又幻想著從佛教的空寂中尋求人生的解脫
。尤其到了晚年
,日與名僧高士詠游
,于“泉石林亭”中與野老同席,“曾無傲色”
。并且他“預(yù)為壽藏終制
,故人來者,引之壙中
,賦詩對酌
。人或有難色,圖規(guī)之曰
,達人大觀
,幽顯一致,非止暫游此中
,公何不廣哉”
!佛道思想也從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評論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 司空圖性苦吟,舉筆緣興
,幾千萬篇
,是晚唐著名詩人。他說:“儂家自有麟麟閣
,第一功名只賞詩
。”蘇軾曾說:“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
,而詩文高雅
,猶有承平之遺風(fē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终f:“司空表圣自論其詩
,以為得味外之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G樹連村暗
,黃花入麥稀’,此句最善
。又‘棋聲花院閉
,幡影石壇高’。吾嘗獨游五老峰
,入白鶴觀
,松陰滿地,不見一人
,惟聞棋聲
,然后知此句之工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笕擞诖艘喽嘤屑べp之詞
。 但是,奠定司空圖在文學(xué)史上地位的還是他的《二十四詩品》中闡述的詩歌理論
。 當(dāng)代學(xué)者對于《二十四詩品》的作者問題仍存在很大爭議
,有的學(xué)者認為是唐代的李嗣真所作,證據(jù)是有關(guān)典籍上記載過李嗣真作過《詩品》
,而他又有《后書品》傳世
,也是與《二十四詩品》相同的四言詩形式,這種觀點值得注意
。文學(xué)旨趣《二十四詩品》是一部文學(xué)批評著作
,本身也是批評的文學(xué)作品——一組美麗的寫景四言詩,用種種形象來比擬
、烘托不同的詩格風(fēng)格
,頗得神貌,并在詩歌批評中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體裁。 司空圖概括的二十四種詩歌風(fēng)格是: 雄渾 沖淡 纖秾 沉著 高古 典雅 洗練 勁健 綺麗 自然 含蓄 豪放 精神 縝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實境 悲慨 形容 超詣 飄逸 曠達 流動 由于《二十四詩品》文字惝恍
,旨意遙深
,古今學(xué)者對其主題的把握不一,聚訟紛紜
。論者或以之為創(chuàng)作論
,或以之為風(fēng)格學(xué),又或以之為賞鑒說
。但是都難以窮盡作者的心源
。甚至有人認為“或以不解解其不解”。實際上如果超越一般的文學(xué)理論的層面
,從更高的審美角度審察
,問題則會迎刃而解。 桑塔耶那說:最偉大的詩人都是哲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