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子龍《虞美人·枝頭殘雪余寒透》原文賞析(明)陳子龍
虞美人·枝頭殘雪余寒透
枝頭殘雪余寒透,人影花陰瘦。紅妝悄立暗消魂,鎮(zhèn)日相看無語又黃昏。香云黯淡疏更歇,慣絆纖纖月。冰心寂寞恐難禁,早被曉風零亂又春深。
古來梅詞之多,為詠物之冠。宋李清照已有“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之嘆,于是填制《孤雁兒》一首,只在“梅心”落筆,表達自己的心跡。由宋而元,由元而明,梅詞佳篇又不知有多少,幾讓后人難于措手,而子龍以其靈心秀筆,另辟新徑,將花人合寫,鑄此膾炙人口之篇。
“枝頭殘雪余寒透”,起句即不凡。早春季節(jié),余寒逼人。梅迎寒而開,如今地氣轉暖,已漸次凋殘。雪與白梅,顏色正同,故前人常以雪喻梅。陸游《梅花》詩云:“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楊萬里《池亭雙樹梅花》詩云:“兩枝晴雪作雙寒。”晁補之《鹽角兒》詞云:“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呂本中《踏莎行》詞云:“雪似梅花,梅花似雪?!辈灰欢恪>驮谘┡c梅這樣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里,有佳人立于梅陰之下?!叭擞盎幨荨?,“瘦”既照應“殘雪”,寫梅殘花瘦;又與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意略同,指人瘦,亦即詞人《點絳唇·閨情》“惜別經年,玉階冷落人清瘦”之“人清瘦”?;ㄖη迨?,人影清瘦,然花之冰清玉潔,也正同人之冰清玉潔。首二句以花為主,人為賓;三四句反是,人主花賓。“紅妝悄立暗消魂,鎮(zhèn)日相看無語又黃昏?!奔讶思t妝悄立花下,色澤對比鮮明,可以想見其婷婷玉立之貌,大可與韋莊“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之句媲美。然而詞人于“立”字前著一“悄”字,后綴“暗消魂”三字,則已透露出佳人孤寂的心魂,又與韋詞明快的情調異趣。江淹《別賦》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笨磥?,紅妝佳人是為離情別緒所牽惹,故悄然立于梅下,寄心跡于梅枝。如雪之梅,成了她無言的知己,“鎮(zhèn)日相看”兩不厭,似非一日;自晨至暮,又是一個黃昏,其情何癡!“無語”二字妙。閨中離情,非向姐妹、女伴所便于道。于是,冰清玉潔不能語、卻似乎有情的雪梅便成了閨中知己,晨昏相伴的知己。
上片寫白晝,下片寫月夜。上片花人雙寫,前后兩句各有側重;下片亦花人雙寫,而花人則融而為一。“香云黯淡疏更歇,慣絆纖纖月?!薄跋阍啤?,佳人鬢發(fā)。由于鎮(zhèn)日傷別,離思難遣,“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詩·衛(wèi)風·伯兮》),娥眉也懶畫,云鬢也懶理,故云“香云黯淡”。亦指梅花如云。宋林逋《山園小梅》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泵坊☉T絆纖纖月,閨中佳人亦慣絆纖纖月,一樣的冷寂,一樣的凄清。此二句,承上片“紅妝”二句,將“相看無語”文氣補完?!氨募拍蛛y禁,早被曉風零亂又春深?!北逵駶嵉拿坊ㄩL夜寂寞,冰清玉潔的佳人亦長夜寂寞。梅枝已殘,禁不起春深曉風,紛亂飄墜;佳人方寸已亂,同樣禁不起折磨。春天已深,不見所思歸來,而曉來風急,又將鬢云吹得更加零亂,這就把離別的愁苦更寫深了一層。
陳廷焯評此詞曰:“情不自禁,寫來婉轉入妙”(《詞則·閑情集》)。所評正與詞人提出的作詞理論“其為境也婉媚,雖以驚露取妍,實貴含蘊不盡,時在低回唱嘆之際,則命篇難也”(《古今詞話·詞品》引)相合。子龍志意剛強,而其詞卻婉轉綿麗,正如唐相宋璟貞姿勁質,剛志毅狀,人疑其有鐵腸石心,然所作《梅心賦》,清便富艷,有南朝徐、庾之風(參見皮日休《桃花賦序》)。子龍小令亦如此。讀子龍小令,而知“文如其人”之說,未必盡然。顧景芳評子龍《念奴嬌·春雪詠蘭》云:“此大樽之香草美人之懷也。讀《湘真閣詞》俱應作是想。”(《陳忠裕全集》引)當然不無道理。至于此詞所傳凄惋之神是否亦有比興,讀者自可發(fā)揮充分的聯(lián)想力,不必定說其有,亦不必定說其無。
《虞美人》古詩翻譯及賞析是什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么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滾滾東流的春江之水沒有盡頭。
注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春花秋月:指季節(jié)的更替。
了:了結,完結。
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臺階。
雕欄玉砌:即雕花的欄桿和玉石砌成的臺階,這里泛指南唐宮殿。闌,一作“欄”。砌,臺階。
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br>君:作者自稱。
能:或作“都”、“那”、“還”、“卻”。
幾多:多少。
鑒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晌疫@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厥淄簦頌閲?,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毙怯忠淮未猴L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北M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娙讼扔冒l(fā)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后,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qū)),南唐最后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 虞美人的賞析1、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譯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么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3、賞析
(1)《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晌疫@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厥淄?,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叵肫鹉咸频耐醭?、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3)“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北M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娙讼扔冒l(fā)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9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兵車行》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