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贛西北詩詞·黃庭堅·生平思想與政治態(tài)度宋元江西詩詞·贛西北詩詞·黃庭堅·生平、思想與政治態(tài)度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1072),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紹圣二年(1095),新黨謂其修史“多誣”,以元祐黨人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還,不久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卒于貶所。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工書法。詩風(fēng)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xí),開一代風(fēng)氣,為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人。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總起來看,黃庭堅的一生大致可以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較為順利;后期除徽宗即位初時,余則長期被貶。《宋史·黃庭堅傳》有相關(guān)記載: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shù)過輒成誦……舉進士,調(diào)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xué)官,第文為優(yōu),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治……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
《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除服,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部,嘗親見之,真兒戲耳?!狈灿袉枺灾鞭o以對,聞?wù)邏阎?。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法。以親嫌,遂移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xué)不倦,凡經(jīng)指授,下筆皆可觀。
徽宗即位,起監(jiān)鄂州稅,僉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隆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zhí)政,轉(zhuǎn)運判官陳舉承風(fēng)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zāi),復(fù)除名,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堅學(xué)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xué)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xué)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瓌偉之文,妙絕當(dāng)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1]
黃庭堅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圓融佛、道兩家,構(gòu)成“外圓內(nèi)方”的獨特思想,即內(nèi)心洞達世事,外表和光同塵,特別強調(diào)“正心”“克己”“靜慮”等。他的一些“自白”說明了這點:
俗里光塵合,胸中涇渭分。(《次韻答王慎中》)
胸次九流清似鏡,人間萬事醉如泥。(《戲效禪月作遠公詠》)
大概佛法與《論語》《周易》意旨不遠。(《與王雍提舉》)
古人學(xué)問,亦別無用處,舉其心以加諸彼而已。(《與胡少汲書》)
讀書須一言一句,自求己身,方見古人用心處,如欲進道,須謝外慕,乃得全功。又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辨。讀書先令心不馳走,庶言下有理會……又云:學(xué)問須從治心養(yǎng)性中來,濟以玩古之功。[2]
魯直少喜學(xué)佛,遂作《發(fā)愿文》云:“今日對佛發(fā)大誓,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fù)淫欲飲酒食肉;設(shè)復(fù)為之,當(dāng)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其苦?!笨芍^能堅忍者也。其后悉毀禁戒,無一能行之,于詩句中可見矣。[3]
黃庭堅的性格與政治態(tài)度和蘇軾相類,都比較超脫,不以貶謫為意。他雖屬舊黨,卻對新舊黨爭持較公允的態(tài)度。其夫子自道有:
浮云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九波明。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竹枝詞》)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須要出我門下,實用人材即至公。(《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
他人對此亦有評論:
魯直于怡心養(yǎng)氣,能為人所不為,故用于讀書、為文學(xué),致思高遠,亦似其為人。[4]
橫禍所加,隨處安受,不悔不折。[5]
注釋
[1]脫脫等:《宋史》卷四四四。[2]袁參坡:《庭幃雜錄》卷下引黃庭堅語,《叢書集成新編》本。[3]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第233頁。[4]晁補之:《書魯直題高求父楊清亭詩后》,《雞肋集》卷三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包恢:《跋山谷書范孟博傳》,《敝帚稿略》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生平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兆诔酰b管宜州卒。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fēng)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xí),開一代風(fēng)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fēng)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dāng)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保ㄒ姟对娙擞裥肌罚┝碛胁簧儋翟~,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fēng)閣詩》、《華嚴(yán)疏》、《經(jīng)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fā),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jié)構(gòu)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fā)散的嶄新結(jié)字方法,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影響。在結(jié)構(gòu)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jié)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zhuǎn)、流暢是草書的基調(diào),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jié)構(gòu)奇險,章法富有創(chuàng)造性,經(jīng)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jié)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fēng)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jié)構(gòu)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shù)發(fā)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diào)從精神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強調(diào)個性創(chuàng)造;注重心靈、氣質(zhì)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在風(fēng)格上,反對工巧,強調(diào)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chuàng)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志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zhuǎn)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fēng)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秾,表現(xiàn)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jié)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xiàn)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后》等。
《經(jīng)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jǐn)?shù)不一,共477字。原跡現(xiàn)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shù)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jié)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fā)無遺恨矣,心手調(diào)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jīng)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shù)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黃庭堅詩作: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guān)用盡不如君。
ps:傳該詩為黃七歲之作。
病起荊江亭即事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fēng)吹淚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登快閣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寄黃幾復(fù)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澦關(guān)。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fēng)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dāng)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漸
其一
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
簿書堆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
戰(zhàn)勝將驕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
其二
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校兩棋。
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
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
晚樓閑坐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fēng)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
清明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插棘編籬謹(jǐn)護持,養(yǎng)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fēng)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題竹石牧牛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
黃庭堅詞作: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fēng)飛過薔薇.
鷓鴣天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fēng)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望江東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訴衷情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fēng)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yīng)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醉落魄
蒼顏華發(fā),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定風(fēng)波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guān)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雨謝,池射,風(fēng)流猶拍古人肩。
謁金門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余生今已矣!
訴衷情
小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滿江南。雨晴風(fēng)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蘭,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quán)典青衫。
南鄉(xiāng)子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fēng)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luò)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fā)簪花布解愁。
滿庭芳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蘋.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
風(fēng)清夜,橫塘月滿,水凈見移星??奥?,微雨過,媻姍藻荇,瑣碎浮萍。
便移轉(zhuǎn)胡床,湘簟方屏。練靄鱗云旋滿,聲不斷、檐響風(fēng)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滿庭芳
北苑春風(fēng),方圭圓璧,萬里驚動京關(guān)。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煙。
樽俎風(fēng)流戰(zhàn)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登前,醉玉頹山。
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水調(diào)歌頭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shù),花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千秋歲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云繞扇,趙舞風(fēng)回帶。嚴(yán)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圍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海。
醉蓬萊
對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
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zé)熕?。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br>荔枝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茵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念奴嬌
斷紅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
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淥?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遶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fēng)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點評:
復(fù)齋漫錄云:王逐客送鮑浩然之浙東長短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表n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用其意以為詩,斷章云:“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yīng)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記歸路?!避嫦獫O隱曰:山谷詞云:“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蓖踔鹂驮疲骸叭舻浇馅s上春,千萬和春住?!斌w山谷語也。
黃庭堅(1045-1105),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屬今江西修水)人。出身書香世家,治平進士,曾任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曾參與修撰《神宗實錄》。與秦觀、張耒、晃補之同稱“蘇門四學(xué)士”。詩文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論詩主張“無一字無來處”,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開創(chuàng)了江西詩派;詞與秦觀齊名,號稱“秦七黃九”;書法以楷、行、草見長,與蘇軾、米芾、蔡襄同稱“宋大四家”。有《山谷集》七十卷行世。
書法作品 《松風(fēng)閣》
黃庭堅:身貶黔州入三峽,心沐山水成大家探究歷史文化名人與長江三峽之情緣,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算是眾多貶官里最為倒霉的一位。曾任宣州、鄂州知府的他,被人誣告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三年后又被“戎州安置”。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后世稱“黃山谷”。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系“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者,與張耒、秦觀、晁補之并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仕途坎坷,是不幸也是幸運。說不幸,是自古以來,有太多似他這樣的書生因個人崇拜而在政治上“結(jié)黨”,一遇改朝或換代便受牽連,更身不由己;講幸運,是他游走于流放之地,縱情山水,竟然成就了詩詞和書法的大功業(yè)。
2010年6月3日,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jì)錄首次在國內(nèi)誕生——黃庭堅書法《砥柱銘》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了4.368億元。此乃當(dāng)今社會對一幅古人書法作品的最高褒獎。
書法如是,那么人呢?書家在世的時代,何曾有過此等幸事?無論居官、流放,凡足跡所至,有關(guān)黃庭堅的軼聞、傳說、詩聯(lián)、墨寶、碑刻甚多。本篇乃三峽故事,還是著重說一說黃庭堅與三峽的情緣故事吧——
1095年,黃庭堅貶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這年年底,他自陳留出發(fā),南下江陵,西進三峽,由巫山過江,經(jīng)施州、黔江,歷盡千辛萬苦,于次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抵達貶所——黔州,即今重慶彭水縣,住進烏江邊上的開元寺,開始了寂寞的流亡生活。這一年,黃庭堅五十歲。
古黔州治所乃郁山鎮(zhèn),西漢于此設(shè)立涪陵縣,三國蜀漢時期,設(shè)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時期置奉州,十年后改為黔州。隋朝在此設(shè)立彭水縣。唐高祖時期置黔州。
謫黔期間,黃庭堅曾在烏江東岸山崖上建軒。軒成之時,恰逢崖旁榕樹結(jié)子滿枝,又得悉夫人攜新生子已到涪州(今涪陵),因取杜牧 “自恨尋芳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耧L(fēng)吹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中“綠蔭”二字命名此軒。宋元以后,綠蔭軒成為彭水縣童生會試之“考棚”。清代在此基礎(chǔ)上建“摩圍書院”,成為彭水縣內(nèi)三大書院之首。民國初年,摩圍書院改辦為縣立高等小學(xué)堂。建國后,擴建為縣立中學(xué)。1955年,彭水縣委遷入,將此軒改建為會議室。邑人取門楣上“綠蔭軒山谷書”六字鐫刻于崖下。
千年之后,其被貶之黔州舊址——綠蔭軒,僅幸存一株老黃角樹和樹下巨石上的真跡“綠蔭軒”三個字。這株古樹需五人合圍,那字“如云遇風(fēng),且往欲回。波瀾老成,韻味十足”。
宋崇寧四年(1105年),命途多舛的黃庭堅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后朝廷推崇他耿介正直氣節(jié),賜謚號“文節(jié)”。黔州民眾懷念他,在玉屏山麓為他建了衣冠冢。
黔州綠蔭軒,文化人燃點的心香,千年萬年裊裊不滅。徐徐風(fēng)聲里,我們依舊能聽見黃山谷捻須吟哦:
鷓鴣天
黃花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fēng)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在黔州三年半時間,黃庭堅曾來往三峽腹地施州(今恩施),與老友張仲謀(早年在汝州葉縣結(jié)交)來往甚密。黃庭堅黔南之貶,雖是戴罪流官,卻得到夔、黔官民善待。
減字木蘭花
距施州二十里,張仲謀遣騎相迎。因送所和樂府來,且約近郊相見。復(fù)用前韻先往。
使君哪里?千騎塵中依約是。
拂我眉頭,無處重尋庾信愁。
山云彌漫,夾道旌旗聯(lián)復(fù)斷。
萬事茫茫,分付澄波與爛腸。
這是入峽以來第一首歡快之作。愁眉拂盡,痛飲“爛腸”(酒之別名),豈不快哉。請看另一首詞:
醉蓬萊
對朝云叆叇,暮雨霏微,翠峰相倚。
巫峽高唐,鎖楚宮佳麗。
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
萬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云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
杜宇催人,聲聲到曉,不如歸是。
黃庭堅黔州之貶,其長兄黃元明竟然跋山涉險終始相陪。這份手足之情,著實令人感動。黃《書萍鄉(xiāng)縣廳壁》云:“初元明自陳留出尉氏、許昌、渡漢沔、略江陵、上夔峽,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圍山下。留數(shù)月不忍別。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淚握手,為萬里無相見期之別?!?br>
和元明黔南贈別詩
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
朝云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jīng)觥?br>
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fēng)鴻雁不成行。
歸舟天際?;厥祝瑥拇祟l書慰斷腸。
一年以后,三弟叔達送其家小來黔。路經(jīng)恩施,亦受到張仲謀熱情款待。黃庭堅作竹枝詞二首并跋。跋云:“古樂府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為數(shù)疊。與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疊可和云:‘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笠化B可和云:‘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蚋饔盟木淙腙栮P(guān)、小秦王亦可歌也?!毕伦ⅲ骸八脑录咨辍?。
竹枝詞
撐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頭。
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guān)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
詩中之鬼門關(guān)、四十八渡皆在奉節(jié)、巫山縣東北,是去往恩施道中必經(jīng)之險境。身處逆境,雖多有友人相濟,但其內(nèi)心是寂寞的。夜深人靜時,詩思游走,黃庭堅居然做過這樣的夢哩——
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
“予既作竹枝詞,夜宿歌羅驛。夢李白相見于山間,曰:‘予往謫夜郎,于此聞杜鵑,作竹枝詞三疊。世傳之不子細。集中無有,請三誦乃得之?!?br>
一聲望帝花片飛,萬里明妃雪打圍。
馬上胡兒那解聽,琵琶應(yīng)道不如歸。
又: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圍山腰猢猻愁。
杜鵑無血可續(xù)淚,何日金雞赦九州。
再:命輕人鲊甕頭船,日瘦鬼門關(guān)外天。
北人墮淚南人笑,青壁無梯聞杜鵑。
歌羅驛在恩施,夔州為竹枝詞的發(fā)源地。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見到里中幾聯(lián)歌竹枝,大受感染,創(chuàng)為竹枝詞,開千古之風(fēng)氣。黃庭堅贊之云:“夢得竹枝詞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獨步。道風(fēng)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br>
遍查《全宋詩》,我還在其1022卷中,查到黃庭堅另二首《竹枝詞》,原注:“紹圣二年公在夔州。故詩中皆有夔中竹枝語”。
三峽猿聲淚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渠儂自有回天力,不學(xué)垂楊繞指柔。
又:塞上柳枝且莫歌,夔州竹枝奈愁何。
虛心相待莫相誤,歲寒望君一來過。
黃庭堅之弟叔達在歸返江南途中,不幸病卒于荊州。山谷聞耗已是半年以后。他在建中靖國元年的巫山道中,填了這么一首詞:
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
襄王夢里,草綠煙深何處是?
宋玉臺頭,暮雨朝云幾許愁。
飛花漫漫,不管羈人腸欲斷。
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斷腸。
山谷從施州到黔州乃貶官且系“別駕”,實乃閑職,卻得到黔守曹伯達與長史張詵的悉心照料。他在《與大主簿三十三書》云:“太守曹供備譜……通判張詵……皆賢雅,相顧如骨肉?!逼溟g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上佳的詞作。如:丙子仲秋,奉陪黔陽曹使君伯達玩月,作減字木蘭花。兼簡施州張使君仲謀。
減字木蘭花
中秋多雨,常是尊罍狼藉去。
今夜云開,須道姮娥得得來。
不知云外,還有清光同此會。
笛在層樓,聲徹摩圍頂上頭。
談到黃山谷夔州詩詞,陸游在《入蜀記》八月二十四寫道:“早抵巫山縣,在峽中亦壯縣也。市井勝歸,峽二郡。隔江南陵山極高大,有路如線,盤曲至絕頂,蓋施州正路。黃魯直詩云:‘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歸夢繞羊腸’,即謂此也?!?br>
周必大《益公題跋卷十》跋《黃魯直蜀中詩詞》云:“杜少陵、劉夢得自夔州后頓異前作。世皆言文人流落不偶,乃刻意著述。而不知巫峽峻峰激流之勢,有以助之也。山谷自跋涉黔,身行夔路,故詞章翰墨日益超妙,觀此三帖。淳熙五年十月十三日?!鄙焦染忧蠒r詞多于詩,俱臻高境。如:
定風(fēng)波·次高左藏使君韻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
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guān)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
戲馬臺南追兩謝,騎射。風(fēng)流猶拍古人肩。
又如: 減字木蘭花·和趙文儀
詩翁才刃,曾陷文場貔虎陣。
誰敢當(dāng)哉,況是焚舟決勝來。
三巴春杪,客館夢回風(fēng)雨曉。
胸次崢嶸,欲共濤頭赤甲平。
詞中赤甲,在四川奉節(jié)東北,南連白帝山,正是入施道路必經(jīng)之地。此詞雄風(fēng)烈抱何其杰特如此。
在黔三年后,因其表兄張向到夔州做官,朝廷令黃庭堅回避親嫌,于是他又被“戎州安置”,于紹圣五年(元符元年)三月由彭水下涪陵,經(jīng)渝州(重慶)、瀘州,六月到達戎州(宜賓)。黃無俸祿,只得在州南的一個僧寺里住下來。為了避免遭受進一步迫害,他自稱“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 ”。后來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運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無心世事。
黃庭堅在巴蜀前后六年,與巴山蜀水為伴,不問政治,然其詩文、書法則大進。他曾把自己的一生分為“紹圣前”和“紹圣后”兩個時期。紹圣前,黃庭堅作為蘇軾門人,其詩文、書法已名滿天下;紹圣后,他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論達到了他一生中的頂峰。
歸究起來,是三峽的險峻、黔州摩圍山的巍峨、長江的寬闊浩蕩、使黃庭堅獲得了靈感。巴山蜀水,在他心中活了,他的詩歌、書法焉有不升華之理?!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元祐黨人”,黃庭堅遇赦東歸,于年底發(fā)戎州,在江安過年,建中靖國元年初由江安經(jīng)渝州、萬州、夔州出峽。
《西山記》是黃庭堅第一次謫官后,于57歲復(fù)出時,途徑萬州撰寫的一件行書大字力作,乃記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極自然、精煉。被人題刻于巖石之上,高1米,寬2.6米,21行,172字,字徑大都在10厘米左右,為黃庭堅行書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清咸豐年間,萬縣知縣馮卓懷將拓片寄給曾國藩,曾評為“海內(nèi)存世黃書第一”。碑刻存于萬州高筍塘流杯池碑亭內(nèi)。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1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