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顧春《南柯子·山行》原文賞析(清)顧春
南柯子·山行
絺绤生涼意,肩輿緩緩游。連林梨棗綴枝頭,幾處背陰籬落掛牽牛。遠岫云初斂,斜陽雨乍收,牧蹤樵徑細尋求,昨夜驟添溪水繞村流。
這首詞為秋日游山的寫景之作?!敖偫吷鷽鲆?,肩輿緩緩游”二句,交代了游山的季節(jié)、方式與情態(tài)。“絺绤”,葛布所制之服?!对姟ぶ苣稀じ瘃罚骸盀榻倿槔?,服之無斁?!薄抖Y記·月令》云:“是月(孟夏之月)了,天子始絺?!薄蹲ⅰ吩疲骸俺醴罘??!睋?jù)此,則知“絺绤”為“暑服”。顧太清游山時穿“絺绤”而“生涼意”,可見其游山季節(jié)當為初秋。“肩輿”,為游山時的代步工具,其形制為二長竽之間,安置坐人軟椅。其上有覆蓋遮蔽物者為“轎輿”;無覆蓋遮蔽物者則為“肩輿”。顧春游山賞景,所乘者自然是無遮蔽物的“肩輿”。秋日游山,其事蓋寡。而由役夫抬著游山,則更鮮見。不僅如此,為了留連風景,飽覽秋光,她命肩輿之皂隸慢慢走,讓她“緩緩游”,盡情領受大自然的美景。一位坐躺在肩輿之上,怡情山水、意興悠然的貴婦形象,赫然可見?!斑B林梨棗綴枝頭,幾處背陰籬落掛牽?!倍?,是山村所見。所見之一,是豐碩的秋果。青色的梨、紅色的棗,綴滿枝頭。且梨、棗并非一株、兩株,而是梨林、棗林連成一片。所見之二,是艷麗的秋花。牽牛花掛滿山村籬落。這兩句詞的表現(xiàn)藝術頗具匠心,寫秋景、秋花,錯落有致:一為木本,一為藤本;一為遠望“連林”,一為近觀“幾處”;一為果實“綴枝頭”,一為藤花“掛”“籬落”。寫果又進一步交代了游山季節(jié),寫花則暗示了游山之日的晴和天氣?!氨酬帯?北面)一語,不僅寫出了牽?;ㄖL處所與喜陰習性,還點明了山村座北向南的方位與村南的燦爛陽光。
詞的下片,是從空間的高下落墨?!斑h岫云初斂,斜陽雨乍收”二句,是遠望高空景象??v目南望,遠處高峰低谷之間,云霧剛剛消散,那重巒疊,自然分外清明。而那“斜陽”照射之處,雨腳猝然收住,所以傍晚的陽光也顯得格外明麗。這兩句詞中的四種事物分為兩組,即“遠岫”和“云”;“斜陽”和“雨”,均為一種因果關系。因為“云初斂”而“遠岫”才現(xiàn);“雨乍收”而“斜陽”才出?!俺鯏俊迸c“乍收”這兩個描寫“云”“雨”情狀的詞語,是這兩句詞的“點睛”之筆。正因使用了這兩個情狀性詞語,描繪出遠空瞬息變幻,姿態(tài)萬千的景象。句中的“斜陽”,不僅寫出了遠空的晴雨變化,還交代了游山時間的推移,已由“背陰”的上晝進至傍晚了?!澳鳞欓詮郊殞で?,昨夜驟添溪水繞村流”二句,寫近處地面景象?!澳鳞櫋?、“樵徑”是游山經(jīng)歷的總括,凡是放牧、樵采之地,詞人均“細尋求”,表現(xiàn)出特有的情趣與興味。其所歷之地,都那么平和安謐,恬靜悠然,描繪出一幅牧歌式的山村圖景。歇拍更意味深長,詞人不僅登山,還曾臨水。豐沛的“溪水”,是“昨夜驟添”的。夜雨洗刷山巒,似乎是為了迎接游人的到來,欣賞這禾豐果熟的豐稔年景。無怪詞人到此之后,“牧蹤樵徑細尋求”,具有“樂其樂”的獨特感受。
山行的詩意是什么杜牧的《山行》全詩的意思是: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在白云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下馬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霜染后楓葉那鮮艷的紅色勝過二月春花。
《山行》原文:
作者: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擴展資料
《山行》賞析:
《山行》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用“紅于”而不用“紅如”是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山行》古詩原文賞析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下面是《山行》古詩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云生發(fā)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深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jīng)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jīng)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jīng)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八~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fā)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3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新藝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