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孫尚任《鷓鴣天·院靜廚寒睡起遲》原文賞析(清)孫尚任
鷓鴣天·院靜廚寒睡起遲
院靜廚寒睡起遲,秣陵人老看花時。城連曉雨枯陵樹,江帶春潮壞殿基。傷往事,寫新詞,客愁鄉(xiāng)夢亂如絲。不知煙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誰?
孔尚任是一個民族意識較強的作家,盡管他生于清初,長于清朝,但畢竟是孔子后裔,血管里流動的是漢族人之血,故常流露出為明朝的覆亡而深深嘆惋之情。他的名劇《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這首《鷓鴣天》詞就出自該劇。在第一出《聽稗》中,男主角侯方域一上場,即吟了這首作為上場詩的詞。而作者是借侯方域之口以奏自己的心曲,詞中所寫,實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慨。
詞一開片,“院靜廚寒睡起遲,秣陵人老看花時”兩句,即于描寫庸懶和百無聊賴情態(tài)的同時,透現(xiàn)出一派凄涼情調?!皬N”指紗廚,也即帳子?!帮髁辍笔悄暇┑墓欧Q。南明時期的侯方域實則正當壯年,年齡并不老,“人老”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遲暮感覺。詞將主人公的形態(tài)動作與心理感覺緊緊交織一起,略作勾勒,主人公形象及心態(tài)即躍然于眼前。繼而,詞緊扣一“看”字,筆鋒由寫“看”的行為動態(tài)轉向描寫所看對象?!俺沁B曉雨枯陵樹,江帶春潮壞殿基”是其所見,兩句極含深意。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陵寢亦在南京?!傲陿洹奔粗富实哿陮嬛畼?,“殿基”指明代留下的宮殿之基?!皶杂辍?、“春潮”常年的侵襲摧打,使陵樹枯而殿基壞。詞人采用虛實結合手法,于寫景中融入象征。在虛實結合中象征手法占主導地位,故實寫的一面反顯淡化。南明王朝實是隅于一角處于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明朝的絕大部分江山盡已淪喪,故明朝實際上已經(jīng)滅亡。詞人借寫景發(fā)抒追懷故國之思,將深含于景物描寫中的內心底蘊明白顯露。象征明朝故國的陵樹、殿基的枯、壞,令追念故國者為之酸鼻,令作為孔子后裔的作者發(fā)出無聲的長嘆!
下片寫主人公亂麻般的客愁鄉(xiāng)思?!皞拢瑢懶略~”一句寫心態(tài),一句寫行為,他感傷的“往事”是什么?當然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以一“傷”字領之,將內心的哀切、心緒的煩亂以及熱切的“客愁鄉(xiāng)思”一筆寫出。主人公思鄉(xiāng)心切,時刻縈繞腦中的是遠隔千里的故鄉(xiāng),不由得遙遙揣想家鄉(xiāng)情景:“不知煙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誰?!薄拔鞔濉辈⒎菍嵵?,古人詩詞中常用之,如宋林逋有“西村渡口人煙晚,坐見漁舟兩兩歸”之句,陸游也寫過“十日苦雨一日晴,拂拭拄杖西村行?!倍际菍懱飯@生活。主人公身隔千里,唯有長望以當歸,默思以自慰,遙想鄰人情景,遙想往年與他作伴的燕子,今年不知筑巢誰家。借燕子以表現(xiàn)秋去春來、時光流逝之感,寄托他的鄉(xiāng)關之思,實也因燕子年年回歸,如守信約,而人不知燕,不能歲歲而回。在那特定時代,家鄉(xiāng)已為清兵所占領,自是有家歸不得,故家鄉(xiāng)之思實是家國之思,家與國不可分割。主人公的鄉(xiāng)關之思具有深廣的內容?!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份d,周武王滅殷后,殷的大臣箕子經(jīng)過殷都舊址,感嘆宮室毀壞,殷朝滅亡,作一首《麥秀》歌以悼之。清譚獻評這首詞曰:“哀于《麥秀》。”(《篋中詞》)陳廷焯則評此詞“勝國之感,情文凄艷,較五代時鹿虔扆《臨江仙》一闋所謂‘煙月不知人世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者,可以媲美?!?《白雨齋詞話》)
從藝術上看,此詞亦頗有特色。清況周頤稱:“詞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際?!?《蕙風詞話》)這首詞完全不用典,所寫全系尋常景物,尤其是下片,遣詞造句更見通俗淺顯,毫無“太做”而顯雕琢之處。但詞卻又絕非率意之作,上片后兩句以工整的對仗寫景,全詞讀來瑯瑯上口,具有詩歌般的韻律美,且詞氣流轉,都可說明此詞實經(jīng)過了作者的精心錘煉。詞人恰如其分地掌握“做”與“不做”的分寸,化平凡為神奇,將眼前景、心中情化合為一種沉郁蒼涼而又渾成的意境。作者不僅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戲劇家,作為一個詞人也同樣頗見藝術功力。
《鷓鴣天》詩詞鑒賞《鷓鴣天》詩詞鑒賞1 《鷓鴣天》
當年拚卻醉顏紅。[3]
舞低楊柳樓心月,[4]
歌盡桃花扇底風。[5]
從別后,憶相逢,[6]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7]
猶恐相逢是夢中。
作品賞析
[1]此調取名于唐人鄭崳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鐘:酒杯的美稱。
[3]拚卻:不惜,甘愿。
[4]樓心:一作“樓頭”。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詞中“相逢”凡二見,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別。
[7]剩把:盡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剛):燈。
此詞表現(xiàn)的是一對戀人的“愛情三部曲”:初盟,別離,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著筆于對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現(xiàn)了二人初識時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見傾心、愿托終身之際的曲折心態(tài)。“彩袖”,說明對方并非與自已門第相配的大家閨秀,而不過是侑酒于華宴的歌女。但此時伊人殷勤捧杯勸飲,卻不僅僅是履行侑酒之責,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屢犀的作者又何嘗不諳其意?為了報答她于已獨鐘的深情,他開懷暢飲,不惜一醉。這就寫出了感情的雙向交流。
“舞低楊柳”二句描寫歌舞場面,渲染歡樂氣氛,是對初識、亦即初盟時的情境的進一步勾畫。不徑言伊人舞姿曼妙,歌聲婉轉,而借時間的推移,從側面表現(xiàn)出其盡態(tài)極妍,是作者的獨出機杼之處?!拔璧汀本浼赛c出了艷舞的持續(xù)之久,又將月升日沉的自然現(xiàn)象化為其動態(tài)效應?!案桀i句由暗示伊人輕搖紉扇,盡興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暫歌喉——扇底風盡,不正意味著歌喉暫歇?這種竟夜歌舞、通宵歡宴的情景,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對它歷久難忘,卻不僅僅是出于對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為那是他與伊人相識相戀的契機。這兩句造語精麗,發(fā)想新奇,于織濃綺華中別見韶秀之美,因而深為后代詞論家所推賞。
下片一筆躍至別后的相思,而將初盟以迄別離的種種情事盡皆略去,頗見剪裁之工?!皬膭e后”二句點明初逢的場面是其別后懷念的主要內容?!皫谆鼗陦簟本渲痹V魂牽夢瑩的相思情懷?!芭c君同”暗示不獨自已如此,對方亦復頻入夢境,想思無已,但夢中重逢的歡娛極其短暫,夢后獨處的凄愴卻格外深長。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夢,又怕入夢,乃至將夢作真、將真作夢。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猶恐”前后勾連,通過持燈反覆照看而猶難以釋然這一對眷戀至深的情侶久別重逢的那種驚喜交集、喜極轉憂的特殊心態(tài)。唯其眷戀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將夢作真。
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評曰:“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边@當不是溢美之辭。當然,末二句也許受到杜甫詩“夜闌更秉獨,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云陽館與韓紳宿別》)的啟發(fā)。
【集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雪浪齋日記》:叔原“楊柳”、“桃花”等句,“不愧六朝宮掖體”。
趙令畤《侯鯖錄》引晁補之云:晏元獻不蹈襲人語,風度閑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
黃蓼園《蓼園詞選》:“舞低”二句,此白香山“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更覺濃至。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別后相逢之詞。上片,追溯當年之樂,“彩袖”一句,可見當年之濃情密意。拼醉一句,可見當年之豪情。
換頭,“從別后”三句,言別后相憶之深,常縈魂夢?!敖裣眱删洌細w到今日相逢。老杜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小晏用之,然有“剩把”與“猶恐”四字呼應,則驚喜儼然,變質直為宛轉空靈矣。
上言夢似真,今言真似夢,文心曲折微妙。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詞情婉麗。
這首詞是作者膾炙人口的名作,寫詞人與一個女子的久別重逢。上片回憶當年佳會,用重筆渲染,見初會時情重;過片寫別后思念,憶相逢實則盼重逢,相逢難再,結想成夢,見離別后情深;結尾寫久別重逢,竟然將真疑夢,足見重逢時情厚。通篇詞情婉麗,讀來沁人心脾。晁補之稱贊小晏不蹈襲人語,風度閑雅,自成一家,舉出“舞低楊柳樓心月”一聯(lián),說“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保ㄒ姟逗铛涗洝罚﹦Ⅲw仁在《七頌堂詞繹》中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叔厚云:‘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嗽娕c詞之分疆也?!?/p>
上片敘寫當年歡聚之時,歌女殷勤勸酒,自己拚命痛飲,歌女在楊柳圍繞的高樓中翩翩起舞,在搖動繪有桃花的團扇時緩緩而歌,直到月落風定,真是豪情歡暢,逸興遄飛。詞中用詞絢爛多彩,如“彩袖”、“玉鍾”、“醉顏紅”、“楊柳樓”、“桃花扇”等。但是,所有這一切又都是追憶往事,似實卻虛,所以更有了一種如夢如幻的美感。
下片敘寫久別重逢的驚喜之情。“銀釭”即是銀燈;“?!保还?。末二句從杜甫《羌村》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兩句脫化而出,但表達更為輕靈婉折。這是因為晏幾道作此詞是在承平之世,而久別重逢的對象亦是相愛的歌女,情況不同,則情致各異。詞中說,在別離之后,回想歡聚時境況,常是夢中相見,而今番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夢中。情思委婉纏綿,辭句清空如話,而其妙處更在于能用聲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種迷離惝恍的夢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這首詞的藝術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當年歡聚情況,似實而卻虛,當前一現(xiàn),倏歸烏有;下片抒寫久別相思不期而遇的驚喜之情,似夢卻真,利用聲韻的配合,宛如一首樂曲,使聽者也仿佛進入夢境。全詞不過五十幾個字,而能造成兩種境界,互相補充配合,或實或虛,既有彩色的絢爛,又有聲音的諧美,足見晏幾道詞藝之高妙。
《鷓鴣天》詩詞鑒賞2 題老婦背柴圖
白發(fā)粗衣山路難,相扶只賴手中竿。應疑枯體吹風倒,不忍雙眸透骨寒。
柴壓背,步挪前,折腰無意向天看。太陽依舊當空照,照得模糊影一團。
近曉推窗探雪情,燈將黑白畫成屏。低枝欲折梨花重,小徑初開鐵鏟輕。
風失語,水凝聲,為何羞愧自心生?因貪西子銀裝色,竟愿天公雪莫停。
與妻女同游白堤感
十載光陰一瞬間,重溫故事斷橋前。白堤默默通今古,垂柳絲絲結愛緣。
山穩(wěn)重,水纏綿。高翔云際是風鳶。凝眸對望靈犀動,小女歡聲蕩碧天。
題圖
流瀑青絲三尺長,身纖唯著雪霓裳。腕如白藕環(huán)貞玉,眸似寒潭映月光。
人合劍,劍含霜,為何惹我動柔腸?愿憑赤血千般熱,濺上紅唇一點香。
夢里蝴蝶比翼飛(新韻)
夢里蝴蝶比翼飛,百合叢里共玫瑰。前生故事曾相憶,今世心盟切莫違。
融宿雪,過春雷,和風細柳水之湄。情絲萬縷誰能數(shù)?羨煞鴛鴦不欲歸。
我的鴻程十年
十載相牽情自濃,滄桑不語換青蔥。誠將歸路朝明月,已慣生涯類轉蓬。
曾忐忑,漸從容。遍嘗滋味尚由衷?;仨€怨征途短,鴻爪深深旭日紅。
雨中夜歸
雨驟夜深行色匆,茫茫水路更狂風。車馳身側騰飛浪,雷炸云間裂紫穹。
衣濕漉,眼朦朧。心頭燈火卻融融。此時小女應酣睡,一碗姜湯味正濃。
OSS項目
梅破香飄春意萌,寧波幾個苦行僧。當時羈旅常追憶。故地聽聞總動情。
吃泡面,注銀屏。朝來紅日又寒星。妻兒誰忍難相顧?項目傾心合夢縈。
《鷓鴣天》詩詞鑒賞3鷓鴣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朱敦儒詞作鑒賞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該詞是北宋末年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jù)《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鷓鴣天》詩詞鑒賞4 鷓鴣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注 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畫闌”句: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畫欄桂樹懸秋香”之句意,謂桂花為中秋時節(jié)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騷人”二句:取意于陳與義《清平樂·木犀》的“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之句意?!膀}人”、“楚人”均指屈原??缮罚阂蓡栐~,猶可是。情思:情意。何事:為何。此二句意謂《離騷》多載花木名稱而未及桂花。
譯 文
淡黃色的桂花,并不鮮艷,但體態(tài)輕盈。于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當羞慚。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經(jīng)地義??珊肚瓕鸹ú惶私?,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贊美那么多花,為什么沒有提到桂花呢?
賞 析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于物。草間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xiàn)了她那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贊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詩詞歌賦于中國人而言,怕已刻在骨髓里,無論時隔多久,總是心里一份抹不去的情懷。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讓人們真切感受到詩可“言志”,詞可“抒情”,二者既可抵消生活的粗糲,又可磨洗庸常的瑣屑,知恥、知禮、知不可為,讓人形端表正。
東廳街道將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一日一詩詞,重溫那些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心靈,“再使風俗淳”。
《鷓鴣天》詩詞鑒賞5巷陌風光縱賞時?;\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譯文
街道上的風光,在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門外的馬兒已在嘶吼。我這白發(fā)蒼蒼的平民百姓,沒有隨從呼前擁后。只有相隨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頭。
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時的賞心樂事,老來卻是悲涼的感受。來到繁華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點寒冷氣候,看完了燈的游人們,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
⑵正月十一日觀燈:據(jù)周密《武林舊事》載,臨安元夕節(jié)前常有試燈預賞之事。
⑶巷(xiàng)陌:街道的通稱。
⑷縱(zòng)賞:盡情觀賞。
⑸籠紗:燈籠,又稱紗籠。
⑹白頭居士:作者自指。
⑺呵(hē)殿:前呵后殿,指身邊隨從。
⑻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⑼花滿市,月侵衣:謂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侵:映照。
⑽“少年”句:指作者的愛情悲劇。二十多歲時,姜夔在合肥曾有一位情人,后來分手了,但一直念念不忘,長久不得見,舊事上心頭,無限惆悵。
⑾沙河塘:地名,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賞析/鑒賞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對比手法,反映南宋統(tǒng)治集團貪圖享樂、昏聵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貧孤寂。“巷陌”兩句寫權貴們觀燈的盛大場面。據(jù)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即燈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被\紗即紗籠。詞人僅以七字概括了這些貴族公子外出觀燈的氣派,氣象華貴,雋永有味,意境高遠。正如況周頤所說:“七字寫出華貴氣象,卻淡雋不涉俗?!保ā掇ワL詞話》卷二)其所以達到如此藝術效果,主要是因為詞人從側面著筆,寫出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故能先聲奪人,造成一種無形的美感。若從正面落墨,不知要費多少氣力,然終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鞍最^”二句,筆勢驟轉,寫自身寂寥落寞,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照。“縱賞”,表現(xiàn)了權貴們的貪婪恣肆?!拔闯觥迸c“先嘶”并舉,顯示權貴們觀燈場面的鋪張與神態(tài)的得意驕矜?!鞍最^”二句,筆勢驟轉,寫自身寂寥落寞,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晚年貧寒落拓生活的寫照,也是當時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際的縮影。這兩句正為“籠紗”句反襯:貴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擁;詞人觀燈,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歡異趣,固有不同矣?!俺思缧∨?,舊有二說?!段淞峙f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舊歲孟冬駕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shù)十隊,以供貴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藝人。黃庭堅《山谷內集》卷六《陳留市隱》詩序云:陳留市上有刀鑷工,惟一女年七歲,日以刀鑷所得錢與女醉飽,則簪花吹長笛,肩女而歸。詩有“乘肩嬌小女”之句。白石此處當用后一事,借以抒寫窮中覓歡??嘀凶鳂分?,而筆鋒也關顧到燈節(jié)舞隊中的“乘肩小女”。吳文英《玉樓春·京市舞女》有“乘肩爭看小腰身”之句,與《武林舊事》所記的“乘肩小女”舞隊,同敘南宋臨安燈節(jié)風光。此句中以“隨”字暗射“呵殿”,這與晉代阮咸,當七月七日循俗曬衣,同族富家皆紗羅錦綺,阮咸獨以竹竿掛大布犢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同一機杼,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憤。
下片寫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寫元宵燈市的繁華,以“花滿市”三字總括。接著以“月侵衣”三字補述花好月圓的良辰,并帶出“老來悲”的哀嘆?!吧倌辍本鋭t是哀情乃是冷筆。以樂景寫哀,則倍增其哀,以冷筆處理熱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細細涵泳,這幾句確實是動人的。這里所悲的“情事”沒有點明,可能是壯志未酬的惆悵,也可能是婚姻愛情上的遺憾。結尾二句寫夜深燈散,春寒襲人,游人逐漸歸去,表現(xiàn)了詞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緩緩而歸,頓生孤寒寂寥之感。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體化查明具體地點;兩個結句,也是與起首二句前后呼應的。來時巷陌馬嘶,何其熱鬧;去時游人緩歸,又何其冷清。這與李清照寫元宵佳節(jié)的《永遇樂》“不如同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實有一種相同的說不出的痛。兩相對照,視柳永的“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迎新春》),又是何種不同的心情。不過,相比于李清照詞的凄涼、冷寂,柳永詞的歡欣鼓舞,白石詞更能化實為虛,空靈含蘊,所謂無限感慨,都在虛處。
”此詞題作“正月十一日觀燈”,乃寫燈節(jié)前的預賞。但此詞的主旨不在于描繪燈節(jié)的繁華熱鬧景象和敘寫節(jié)日的愉悅心情,而在于抒寫飄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難覓的相思之情。
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當時詞人已四十三歲,移家臨安,依附于張鑒門下。姜夔在杭州見滿市花燈,當空皓月,回憶起少年時元夕同游之樂事,而今情事已非,反成老來之悲,于是寫下此詞。
《鷓鴣天》詩詞鑒賞6 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的《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賞析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其后方比較空虛,北方被占區(qū)的人民,乘機進行起義活動。山東濟南的農民耿京,領導一支起義軍,人數(shù)達二十余萬,聲勢浩大。當時年才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歸附耿京,為耿京部掌書記。辛棄疾建議起義軍和南宋取得聯(lián)系,以便配合戰(zhàn)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們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宋高宗。高宗得訊,授耿京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授辛棄疾承務郎。
辛棄疾等回到海州,聽到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投降金人,義軍潰散。他立即在海州組織五十名勇敢義兵,直趨濟州(治今山東巨野)張安國駐地,要求和張會面,出其不意,把張縛置馬上,再向張部宣揚民族大義,帶領上萬軍隊,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過淮水才敢休息。到臨安把張安國獻給南宋朝廷處。辛棄疾這種精忠報國、智勇過人的傳奇般的英雄行為,在封建社會的文人中是獨一無二、值得贊嘆的。這首詞的上片寫的就是上述作者這段出色的經(jīng)歷。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上句寫作者年青時參加領導抗金義軍;下句寫擒獲張安國帶義軍南下。錦襜突騎,即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寫南奔時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zhàn)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銀胡簶,夜里提著兵器追趕。娖,通捉;胡簶,箭袋。一說,枕著銀胡革錄而細聽之意。娖,謹慎貌;胡簶是一種用皮制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外的人馬聲響,見《通典》。兩說皆可通,今取前說。漢箭句,指義軍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見《左傳。莊公十一年》。四句寫義軍軍容之盛和南奔時的緊急戰(zhàn)斗情況,用擁字、飛字表動作,從旌旗、軍裝、兵器上加以烘托,寫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極為飽滿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沒有抗金的決心,又畏懼起義軍。辛棄疾南歸之后,義軍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縣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為江陰僉判,一個地方助理小吏,給他們當頭一個嚴重的打擊,使他們深感失望。后來辛棄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進行練兵籌餉的活動,常被彈劾,罷官家居江西的上饒、鉛山,也接近二十年。他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這首詞是他晚年家居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jīng)歷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上二句今昔對照,一追一嘆,包含多少歲月,多少挫折;又靈活地從上片的憶舊引出下片的敘今。第三句申明嘆今吾的主要內容。草木經(jīng)春風的吹拂能重新變綠,人的須發(fā)在春風中卻不能由白變黑。感嘆青春不再,韶華易逝的可惜,這是一層;白髭須和上片的壯歲對照,和句中的春風對照,又各為一層;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壯志未能徹底湮滅之意,又自為一層。一句中有多層含意,感慨極為深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最鮮明、最典形最生動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劇,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為深化、極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歸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上萬字的平戎策毫無用處,倒不如向人換來種樹書,還有一些生產(chǎn)上的實用價值,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政治現(xiàn)實?對于作者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陸游《小園》詩:駿馬寶刀俱一夢,夕陽閑和飯牛歌。劉克莊《滿江紅》詞: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和這兩句意境相近,也寫得很凄涼;但聯(lián)系作者生平的文韜武略、英雄事跡來看,這兩句的悲慨程度還更使人扼腕不已。
這首詞以短短的五十五個字,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慘遭遇。上片氣勢恢宏,下片悲涼如冰,心傷透骨。悲壯對照,悲壯結合,真如彭孫遹《金粟詞話》評辛詞所說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詞。
《鷓鴣天》詩詞鑒賞7 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一: 這是一首詠桂詞,詠物詩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而本詞卻一反傳統(tǒng)。試分析這首詩寫法
這首《鷓鴣天》是一首詠桂詞,風格獨特,頗得宋詩之風,即以議論入詞,托物抒懷。
1:“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p>
這十四字形神兼?zhèn)?,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前句重賦“色”,兼及體性;后句重詠懷,突出“香”字。桂有三種,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 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鞍档薄ⅰ拜p黃”
說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濃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
以下轉入議論。
1:“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狈从沉饲逭盏膶徝烙^,她認為品格的美、內在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蕩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白允腔ㄖ械谝涣鳌睘榈谝粚幼h論。
2:“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著又從節(jié)令上著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jié)的花中之冠。
3:“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
二:結合全詞分析,本詞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雖議論。但托物抒懷,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通過層層議論展現(xiàn)了詞人對貌不出眾,色不誘人的桂花由衷的贊美和崇敬,同時抒發(fā)了詞人要像桂花那樣遠離都市喧囂紛擾,享受具有蓬勃生機和無窮樂趣的退隱生活?!鞍档p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同時也表達了詞人要和桂樹一樣馥香自芳的品格。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而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桃花扇》原文《桃花扇》原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蕩子之題也,游客之畫也,皆事之鄙焉者也;為悅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細焉者也;伊其相謔,借血點而染花,亦事之輕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緘寄信,又事之猥褻而不足道者也。
帝基不存,權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嘖嘖在口,歷歷在目,此則事之不奇而奇,不必傳而可傳者也。人面耶?桃花耶?雖歷千百春,艷紅相映。問種桃之道士,且不知歸何處矣!
康熙戊子三月,云亭山人漫書。
擴展資料:《桃花扇》劇中以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同時也揭露了明末朝廷的腐敗現(xiàn)內部的矛盾斗爭。
劇本完成于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這篇“小識”作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靶∽R”就是“小記”,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扇》故事中的李香君的“不肯辱于權奸”的敬仰之情。
小記著眼于傳奇的“奇”字來作文章,文中連問二個“何奇乎”,作了一反一正的回答,層層深入地指出了它“不奇而奇”的所在。文字簡短,鏗鏘有力,語意含蓄,頗能啟迪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