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羅隱詩“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批梁武帝
故居的藏書中,有羅隱的兩本詩集——《羅昭諫集》和《甲乙集》??????????????????????????????????????????????????????????????。毛澤東對其中很多首詩都畫著濃圈密點,粗略地統(tǒng)計約有91首??????????????????????????????????????????????????????????????。
羅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唐末,李氏王朝生活上的淫逸奢侈無度,政治上的腐朽反動日甚,藩鎮(zhèn)割據(jù)的戰(zhàn)亂不已,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經濟急劇衰退。遭受浩繁軍費和苛捐雜稅盤剝的百姓不堪其苦,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處于王朝更迭大變動前夕的詩人們,有的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或仇視農民起義,或逃避現(xiàn)實,追求享樂,放浪形骸,他們的詩歌作品有些雖有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但思想內容則是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有的詩人出身低微,比較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或者自己仕途科舉受到壓抑,懷才不遇,因而他們的作品能繼承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有一定的思想性。羅隱屬于后者。
羅隱工詩擅文,又善書法?!秴窃絺涫贰ち_隱傳》中稱譽他的才能為: “黃河信有澄清日,后代應難繼此才?!闭婵芍^難得的高度評價。以科舉取仕的封建社會,到了晚唐,風氣敗壞,盡管應試者才比天高,但不靠權貴推薦,也都不能及第。羅隱“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shù)么笥?,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 (循才子傳》)。羅隱活了77歲,前半生十次應試,十次落第,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幕僚生活,到處顛沛流離。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潦倒,使他對現(xiàn)實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詩歌作品中常常采取批判和揭露的態(tài)度,散發(fā)著思想的光彩,真實地反映了他一生的遭遇和處世為人。羅隱55歲時,受到吳越王錢謬的賞識,被委任為節(jié)度判官、著作佐郎、錢塘令等職。
毛澤東圈畫得比較多的是羅隱的詠史詩。如《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惟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籌筆驛在四川境內,諸葛亮出師時,曾駐軍籌策于此。這首詩既對諸葛亮的忠貞和功績表示崇敬,又對諸葛亮光復漢業(yè)的壯志未競表示惋惜。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兩句,是說任何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都與一定的客觀條件有關,而不能單憑主觀愿望。毛澤東很欣賞這兩句詩。在二十四史癰史·梁武帝傳》中,作者李延壽對梁武帝的成敗得失有一段評論,毛澤東讀到此處,在天頭上寫下這兩句詩作為批注??梢娺@兩句詩恰當?shù)馗爬嗣珴蓶|對梁武帝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毛澤東在這首詩的標題前畫著三個大圈,每句詩末都畫著圈,在第一句旁畫著曲線,從第三句開始,一路密圈到底。羅隱的另一首詠史詩《王溶墓》:
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即命通。
若使吳都猶王氣,將軍何處立殊功。
王溶是西晉大將,大練水師,破吳有功。羅隱在這首詩里,借王溶這一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yè),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名為詠史,實則是對自己酸楚一生的不平宣泄。羅隱算得上是一位錚錚男兒,他未能成為英雄,是由于生不逢時,空有報國救民的壯志,卻受到百般壓制不能實現(xiàn),它說明了時勢能造就英雄。毛澤東在這首詩的標題前畫著兩個大圈,對“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即命通”兩句,每字旁都畫有密圈。
羅隱有些詠史詩,敢于對歷史人物直抒己見,不隨俗奉迎,有獨到見解。如《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越人何苦進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毛澤東在這首詩的標題前畫著兩個大圈,全詩都加了密圈。西施,眾所周知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在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著名詩人詠嘆西施的作品,大都把她作為吳國滅亡的禍水。羅隱的這首詩,不認為封建王朝是天命不亡的,不把國家興亡之責歸于個人的作用,特別是不把國家興亡之責歸咎于一個弱女子身上,而回避封建統(tǒng)治者導致國家滅亡的那些更深刻的原因。這也是對婦女的尊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這樣超凡脫俗的清醒見解,確屬難得。又如《董仲舒》:
災變書生不合聞,謾將刀筆指乾坤。
偶然留得陰陽術,閉卻南門又北門。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首倡者。他主張“天人感應說”,認為上天對地上統(tǒng)治者經常用符瑞變異表示希望和譴責,指導他們的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他又用陰陽五行解釋自然現(xiàn)象。羅隱的這首詩,對被尊為一代大儒的董仲舒及其理論,抱以極為輕蔑的態(tài)度,稱之為“災變書生”,其理論是“不合聞”,即不值得相信的??????????????????????????????????????????????????????????????。這種評價,在封建社會里,無疑是頗為大膽并帶有挑戰(zhàn)性的。毛澤東對此詩一路密圈到底。
羅隱的另一些詠史詩,矛頭直指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對他們的愚昧、反動,或無情地揭露,或辛辣地諷刺。這類詠史詩,毛澤東圈畫過《焚書坑》: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旁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為讀書活得人。
對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歷史公案,羅隱從另一角度,寫他愚昧地認為焚燒了詩書,人民便會對他俯首聽命,便于統(tǒng)治,豈知這一反動措施只留下一窖灰燼,卻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全詩含蓄有新意,毛澤東對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加了密圈?!肚丶o》:
長策東鞭極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
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毛澤東曾說: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評價,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喪失了進取的精神,志得意滿,耽于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绷_隱的這首《秦紀》就是諷刺秦始皇求神仙,尋取長生不老之藥的。全詩先寫秦始皇的御駕親征,興師動眾;后寫為求長生反得速死的戲劇性結局。沙丘,在今河北省內,秦始皇死在這里。詩用前后對比反襯的寫法,極具諷刺效果。毛澤東對這首詩的前兩句加了曲線,后兩句加了密圈。
羅隱詠史詩的藝術特點是寓辛辣的嘲諷于平易通俗的詩句之中,讀來深刻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羅隱一生科舉失意,十次投考進士,十次落第。在以科舉取仕的封建社會,他幾乎是絕了進取的前途。滿腔懷才難展的悲憤,流露在作品中,既有比較清醒地揭露現(xiàn)實的一面,也有憤世嫉俗、消極和低沉的一面。如已成為廣泛流傳成語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他《自遣》詩中的一句。這首詩是: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毛澤東對這首詩一路密圈到底。 “自遣”是自己排解寬慰的意思。詩人生活在政治極端腐敗黑暗的晚唐時期,面對著社會上的各種丑惡現(xiàn)象既不能無動于衷,卻又無能為力,只落得以酒澆愁。又如《偶興》:
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
如今贏得將衰老,閑看人間得意人。
毛澤東對這首詩最后一句加了密圈。還有《東歸別常修》:
六載辛勤九陌中,卻尋歸路五湖東。
名漸桂宛一枝綠,繪憶松江兩箸紅。
浮世到頭須適性,男兒何必盡成功。
惟慚鮑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風。
毛澤東對全詩每句都加了圈,天頭上畫著大的圈記。羅隱在這些詩中流露的情緒是消極的,但這種消極不是醉生夢死、沉溺于聲色酒肉的頹廢;不是超出塵世、遁入空門的虛無;這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受壓抑的血淚呻吟,是他對世事浮沉的超脫和客觀冷靜的觀察。從毛澤東對這些詩的圈畫,可以感覺到他對詩人的同情。這種同情更鮮明地表現(xiàn)在對《嘲鐘陵妓云英》一詩的圈畫批注中。這首詩是: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毛澤東在《羅昭諫集》中的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字字都畫了密圈。在《甲乙集》的這首詩中,除圈點外,還批注: “十上不中第?!痹娙肆_隱的這首詩,名為嘲笑妓女云英,實則是和妓女云英“同病相憐”,云英老大未嫁,羅隱半百不第, “可能俱是不如人”的詩句,是詩人對自己不幸的身世笑在臉上、哭在心中的寫照。毛澤東對這首詩的圈畫和批注,是對詩人身世遭際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羅隱的寫景詩,毛澤東也圈畫了不少。如《七夕》: “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唯恐曙光催。時人不用穿針線,沒得心思送巧來。”毛澤東對最后兩句不僅一路密圈到底,還畫上一個大圈套兩個小圈。毛澤東很欣賞這首詩構思別致新穎和詩人顯露的才華。
《浮云》:
溶溶泄泄自舒張,不問蒼梧即帝鄉(xiāng)。
莫道無心便無事,也曾愁殺楚裹王??????????????????????????????????????????????????????????????。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進冰出。
這兩首詩,毛澤東全詩都加了圈點,標題前分別畫著兩個大圈。
《中秋夜不見月》: “陰云薄霧上空虛(句末加雙圈),此夕清光已破除(句末加雙圈)。只恐異時開霽后,玉輪依舊養(yǎng)蟾蜍(句旁加密圈)?!?/p>
仔細品味羅隱的這些寫景詩,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風致,詩的意境別具一格。毛澤東這些密密麻麻的圈畫,流露出他的欣賞所在。
羅隱的才華是多方面的,這可能是毛澤東賞識他的原因之一。羅隱除了詩歌創(chuàng)作之外,還寫有《讒書》?!蹲嫊肥且徊啃∑肺募?,文章多采取寓言形式諷刺現(xiàn)實,也有闡發(fā)議論的短小精悍、一針見血之作。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評價說:“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激憤之談”,它“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羅隱因《讒書》和他的善于諷刺而觸怒最高統(tǒng)治者,但他卻贏得了人民的信任, “羅衣(隱字的訛傳)秀才”, “出語成讖”的傳說,廣泛而長久地流傳在人民口頭上。毛澤東讀過的一本《通鑒紀事本末》第220卷記載,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江東紛擾,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使錢謬與黃巢所屬孫儒舊部作戰(zhàn)時,在杭州修筑城壘, “謂僚佐曰:‘十步一樓,可以為固矣?!茣浟_隱曰:‘樓不若皆內向?!潦?,人以隱言為驗?!泵珴蓶|對羅隱的話,逐字加了旁圈,批注: “昭諫亦有軍謀?!笨梢?,毛澤東對羅隱的軍事才能也是賞識的。 “人以隱言為驗”,即指羅隱有先見之明, “出語成讖”的意思。
羅隱,是毛澤東賞識的一位有才華而又值得同情的詩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3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陽明《答毛拙庵見招書院》箋釋
下一篇: 《歲晚》白居易·唐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