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①晴方好②,山色空濛③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妝濃抹總相宜。
【注釋】
①瀲滟(l iàn yàn):形容水滿快要溢出的樣子。
②晴方好:天剛剛放晴。
③空濛:撲朔迷離,朦朦朧朧。
④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之首。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
賞析
蘇軾(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今四川眉山)。祖籍欒城(今河北欒城)。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深受歐陽修的賞識。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母病故,服喪歸里。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任滿被調(diào)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縣令。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任湖州知縣,以文字毀謗君相之罪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坐牢一百零三天,幸虧太祖趙匡胤年間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才算躲過一劫。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再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途中幼兒夭折,后量移常州、登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高太后聽政,保守派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后升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因反對舊黨拼命壓制新黨,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再求外放。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以龍圖閣學(xué)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當(dāng)太守。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掌權(quán)。哲宗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哲宗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再貶儋州(今海南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1年)徽宗即位,遇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蘇軾學(xué)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蘇軾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fēng)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從詩題可以知道,陰雨初晴,詩人暢飲于西湖之上。陽光明媚,水波蕩漾,美不勝收。正當(dāng)詩人沉醉于西湖美景之際,陣雨又至,剎那間周圍的青山都被濃濃的水霧所籠罩,迷迷蒙蒙,深邃空靈。于是詩人用美女西施作比喻,西湖就像西子一樣,充滿了柔美和靈氣,無論是淡妝或是濃抹,無論是雨還是晴,都是那么美麗動人。這里詩人沒有具體地描寫西湖的美景,而是以虛代實,但又很形象、很傳神。同時又以絕色美人來作比,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因為誰也沒見過西施。西施的美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這一巧妙的比喻千古流傳,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dāng)R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44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方干《題君山》洞庭湖傳說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