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王西樓樂府》簡介介紹《詞曲總集·別集·曲· 王西樓樂府》新詩鑒賞
散曲別集,一卷
,明王磐撰。磐(1470?~1530)字鴻漸
,高郵(今屬江蘇)人。因“家于城西
,有樓三楹”
,故號西樓。生于富室
,“獨厭綺麗之習
,雅好古文詞”
,又不樂仕進,故“藝日精
,家日窘
。翁怡然,不以為意
,逍遙乎宇宙
,徜徉乎山水,出其金石之聲
,寄興于煙云水月之外
,洋洋焉,不知老之將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并見張守中《序》)王磬約生活于成化、弘治
、正德
、嘉靖間。
王氏曲詞中最突出的是借詠物以寄托他對黑暗政治(特別是正德時期宦官統(tǒng)治)的不滿與抗議
。其中最著名的是《朝天子·詠喇叭》:“喇叭
、鎖哪,曲兒小
,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
,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
,只吹的水凈鵝飛罷!”這首曲寫了宦官當權(quán)時,他們被朝廷派往四方弄錢
,他們乘坐的“官船”往來于運河上下
,借嗩哪召集民眾和壯自己的威勢以嚇唬百姓,所到之處
,雞飛狗跳
,軍民們膽戰(zhàn)心驚。

王磐的套曲《南呂一枝花·久雪》中
,除了寫出“雪”這股邪惡勢力對堅持正義的人們的摧殘外
,還突出了作者對于光明的堅定信念。其中《梁州》云:“凍的個寒江上魚沉雁杳
,餓的個空林虎嘯猿哀
。不成祥瑞翻成害
,侵傷隴麥,壓損庭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枇郏站`梅腮
。遮蔽了重重禁闕宮階
,填塞了綠沉沉舞榭歌臺。把一個正直的韓退之擁住在藍關(guān);將一個忠節(jié)的蘇子卿埋藏在北海
,把一個廉潔的袁邵公餓倒在書齋
。哀哉!苦哉!長安貧者愁無奈,猛驚猜
,忒奇怪
。這的是天上飛來的冷禍,地下生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段猜暋罚骸坝幸蝗蘸胀栒婊甬旑^曬,有一日暖拍拍和氣春風滾地來
。就有千萬座冰山一時壞
,掃彤云四開,現(xiàn)青天一塊
,依舊晴光瑞煙靄
。”曲中還表達了詩人對宦官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痛恨
。如果我們對當時宦官劉瑾炙手可熱的權(quán)勢有些了解就可知道作者的勇敢
。
王曲多為閑適之作,用以表現(xiàn)作者對隱居生活的贊美和對質(zhì)樸生活的熱愛:“頂半笠黃梅細雨
,攜一籃紅蓼鮮魚
。正青山酒熟時,逢綠水花開處
,借樵夫紫翠山居
,請幾個明月清風舊釣徒,談一會羲皇上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沉醉東風·攜酒過石亭會友》)這支曲子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面,其中多用富于色彩感的詞藻:“黃梅”“紅蓼”“青山”“綠水”“紫翠”
,這些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
。
王磐還有些富于幽默感的曲詞,在他丟失雞以后
,寫下了自嘲的《滿庭芳》道:“平生淡薄
,雞兒不見
,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閑鍋灶
。任意烹炮
。煮湯的貼他三枚火燒,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
。到省了我開東道
,免得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卑堰@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老道理說得那么超脫和幽默
。從中可見王磐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其《南呂一枝花·嘲轉(zhuǎn)五方》用詼諧的筆勾畫出一群和尚法事活動的可笑。
王磐曲詞俊逸瀟灑
,兼有豪放清麗之長
,描寫極為細膩。
王集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作者甥張守中刊本
。中收小令六十五首
,套數(shù)九首。皆北曲
。今人任中敏編入《散曲叢刊》
,有中華書局民國間排印本。
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排印本
。
樂府詩集簡介《樂府詩集》
,樂府詩總集,南宋郭茂倩編
,共100卷
,是收羅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樂府原意是掌管音樂的官署
。漢魏
、兩晉的中央政府常常設有音樂機關(guān)
,制定樂譜
,采寫歌辭,訓練樂工
。后來凡由樂府機關(guān)采寫
、配樂并演唱的歌辭就稱樂府詩,也叫樂府
。
樂府詩來源有二:一是從民間觀風采集而來的歌謠
;二是文人依曲譜創(chuàng)作的作品
。《樂府詩集》收錄了漢代到唐五代的歷代樂府詩
,以及漢以前的古歌謠
。分為12類:(1)郊廟歌辭12卷;(2)燕射歌辭3卷
;(3)鼓吹曲辭5卷
;(4)橫吹曲辭5卷;(5)相和歌辭18卷
;(6)清商曲辭8卷
;(7)舞曲歌辭5卷;(8)琴曲歌辭4卷
;(9)雜曲歌辭18卷
;(10)近代曲辭4卷;(11)雜歌謠辭7卷
;(12)新樂府11卷
。每一類又分若干小類。
《樂府詩集》所收集的詩歌
,大多是優(yōu)秀的民歌和文人因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詩歌
。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
,緣事而發(fā)”
,廣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現(xiàn)實苦難和思想感情,如《陌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東門行》、《戰(zhàn)城南》
、《孔雀東南飛》等
,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其藝術(shù)成就
、表現(xiàn)方法
、語言形象等都成為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楷模和淵源。
全書各類有總序
,每一曲有題解
,對各種曲調(diào)及歌辭的起源和發(fā)展,做了考訂
,“征引浩博
,援據(jù)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
,無能出其范圍”(《四庫全書總目》)
。每一題以古辭居前
,歷代仿作依次列后,對研究樂府詩的源流和發(fā)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有宋《四部備要》本
、《四部叢刊》影印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jù)宋本出版的影印本
。1979年中華書局重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恚瑯它c重印
,書后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s/1iD-4ORYgY0SYiz1kMKIElQ
?提取碼:?pbwn
漢代樂府的介紹一、樂府與樂府詩
(一)
、樂府的內(nèi)涵
樂府的內(nèi)涵大體有二
。一是官府名。主管音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皹贰敝敢魳罚案奔垂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是它的原始內(nèi)涵
。秦與漢初就有了這一機構(gòu)。漢初惠帝時(前194~前188)已有樂府令
。武帝時
,擴大了樂府的建制與職能。西漢末哀帝登基(前6)
,下詔“罷樂府官”(《漢書·禮樂志》)
,至此漢代再無樂府建制。二是詩體名
。初指樂府官府所采制的詩歌
。后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
,都統(tǒng)稱為樂府
。宋以后的詞、散曲
、劇曲因配樂
,有時也稱樂府。
(二)
、樂府的演變
中國歷來以“禮樂之邦”而著稱于世
,周代就有了樂師
。但“樂府”一詞見于實物
,是1977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一只錯金甬鐘
,鐘柄上刻有秦篆“樂府”二字;見于傳世文獻之中
,則始于《漢書》
。這說明,漢樂府之名是沿襲秦制而來
。
西漢惠帝到哀帝
,朝廷常設的音樂管理機關(guān)有樂府與太樂,其行政長官分別是樂府令與太樂令
,又分別隸屬于少府與奉常
。樂府執(zhí)掌天子及朝廷平時所用的樂章,它不是傳統(tǒng)的古樂
,而是以楚聲為主的流行曲調(diào)
,如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17章、高祖的《大風歌》
。太樂主管郊廟之樂
,是前代流傳下來的雅頌古樂。
漢初
,注重的是太樂
,樂府的規(guī)模不大,形同虛設
。到武帝時
,擴大了樂府的建制和職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稘h書·禮樂志》說: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
,……乃立樂府,采詩夜誦
,有趙
、代、秦
、楚之謳
。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
,略論律呂
,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農(nóng)歷上旬的辛日)用事甘泉圜丘
,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漢書·藝文志》說: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
,于是有趙
、代之謳,秦
、楚之風
,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云。
“立樂府”中的“立”有重建
、擴充之義
,“樂府”之名與設置并非始于武帝朝。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
,武帝時
,樂府由漢初的一令一丞,改為一令三丞
。這時樂府的任務主要有二:一是協(xié)律作歌
。將文人創(chuàng)作的歌功頌德的詩篇制成曲譜、配上音樂
,或制作新的辭曲
、歌舞,訓練樂工進行表演
,為統(tǒng)治者點綴升平
、朝會宴飲、慶典祭祀
、縱情聲色等提供服務
。二是采集民歌。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豐富樂府的樂章
,同時也通過搜集民歌“觀風俗
,知薄厚”而了解民情。另據(jù)《漢書·禮樂志》記載
,至成帝時
,樂府的人員多達800余人,成為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音樂機構(gòu)
。武帝到成帝期間的100多年
,是樂府的昌盛時期。哀帝“性不好音”
,及即位
,下詔“罷樂府官”,“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
,可領(lǐng)屬太樂
。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jīng)法,或鄭衛(wèi)之聲
,皆可罷”。西漢樂府詩大量散佚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
東漢管理音樂的機關(guān)也分屬系統(tǒng)
,一個是太予樂署,行政長官是太予樂令
,相當于西漢的太樂令
,隸屬于太常卿。一個是黃門鼓吹署
,由承華令掌管
,隸屬于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西漢時就有
,它與樂府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如西漢人景武既為黃門名倡,又是樂府的音監(jiān)
。到東漢
,黃門鼓吹署為天子宴樂群臣提供歌詩,實際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
。東漢的樂府詩也主要是由黃門鼓吹署搜集
、演唱,并由此得以保存的
。
魏晉六朝時
,人們把樂府所唱的詩,漢人原叫 “歌詩”的合過樂的歌辭
,也稱為“樂府”
。這樣,樂府就由音樂機關(guān)名變?yōu)榱艘环N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
。(于非《中國古代文學》上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179頁說:“六朝人也把文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寫成的作品
,不管入樂與否,也都稱為樂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段倪x》于騷、賦、詩之外另立樂府
,《文心雕龍》于《明詩》之外另立《樂府》
,都是將樂府視為一種新的詩體。但人們審視樂府的著眼點還是在音樂上
。
唐代
,樂府則撇開了音樂而注重其社會內(nèi)容,并掀起了新樂府運動
。元結(jié)的《系樂府》
、白居易的《新樂府》、皮日休的《正樂府》等
,都不入樂
。于是,樂府又一變而成為一種批判現(xiàn)實的諷刺詩
。
宋元以后
,有人單從入樂出發(fā),也稱詞
、曲為樂府
,這又離開了唐人所揭示的樂府的精神實質(zhì)。
總之
,樂府原是官府(署)名
,后來演變?yōu)橐环N詩體名。它包括樂府民歌與文人樂府詩兩部分
。
(三)
、樂府詩的類型
《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歌詩28家,314篇
,基本都是樂府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所能見到的西漢樂府詩,可以認定是西漢的作品有《大風歌》
、《安世房中歌》17章
、《郊祀歌》19首、《鐃歌》18首
,以及另外為數(shù)不多的幾首民歌
,其他樂府詩都作于東漢。(其中西漢樂府民歌有138首
,今存兩漢樂府民歌大約有四十余首
。)
輯錄樂府詩,最早見于南朝梁時沈約的《宋書·樂志》
,而后有南朝陳時徐陵的《玉臺新詠》
、隋代王僧虔的《伎錄》
、智匠的《古今樂錄》,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
,宋代鄭樵的《通志·樂略》等
。但保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輯錄了從不盡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謠與樂府
,共計100卷
,又將自漢到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
1、郊廟歌辭
。帝王祭祀天地
、神祗(zhī)、祖先所用的樂章
。多為祝頌贊美之語
。如《郊祀歌》
、《安世房中歌》
。
2、燕射歌辭
。統(tǒng)治者宴會時所用的樂章
。
3、鼓吹曲辭
。主要指用鼓
、鐃、簫
、笳等樂器合奏的軍樂
。是武帝吸收的北狄西戎等民族的新聲。如《鐃歌》
。
4
、橫吹曲辭。用鼓
、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武帝時從西域傳入,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28解(樂曲一章稱一解)
。
5
、相和歌辭。是美妙的民間歌謠
。相和
,是一種演唱方式,有“絲竹更相和”與“人聲相和”兩意
。
6
、清商曲辭
。聲調(diào)比較清越,故名
。源出相和三調(diào)(平調(diào)
、清調(diào)、琴調(diào))
。
7
、舞曲歌辭。分雅舞和雜舞
。雅舞為郊廟
、朝饗所用舞樂,雜舞為宴會所用舞樂
。最初多起于民間
,后來傳入宮廷。
8
、琴曲歌辭
。與古琴曲調(diào)相配合的樂歌。有五曲
、九引
、十二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稑犯娂匪涨偾柁o
,上起唐虞,下迄隋唐
,多為后世偽作
,尤其題為上古所作諸篇更不可信。
9
、雜曲歌辭
。《樂府詩集》說:“《雜曲》者
,歷代有之
。或心志之所存
,或情思之所感
;或宴游歡樂之所發(fā),或憂愁憤怨之所興
;或敘離別悲傷之所懷
,或言征戰(zhàn)行役之所苦;或緣于佛老
,或出自‘夷虜’:兼收備載
,故總謂之《雜曲》
。”
10
、近代曲辭
。樂府自唐以后演變?yōu)橐话愕脑娫~而衰歇,唐
、宋人所指樂府中的《近代曲》
,實即隋、唐間的《雜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稑犯娂氛f:“《近代曲》者,亦《雜曲》也
。以其出于隋
、唐間,故謂之《近代曲》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笕嘶蛑鲝堄跇犯诸愔袆h去《近代曲》一類,并入《雜曲》
。
11
、雜歌謠辭
。為徒歌
、謠、讖
、諺語
。
12、新樂府辭
。是唐代的新歌
,辭擬樂府而未配樂,或寓意古題
,刺美人事
,或即事名篇,無復依傍
。
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
、“相和歌辭”、“鼓吹曲辭”
、“雜歌謠辭”中
,尤以“相和歌辭”為多。
(四)
、樂府詩生成的基因
樂府詩的生成有歷史的原因
,也有現(xiàn)實的原因
,是歷史與現(xiàn)實共同打造的結(jié)果。
中國是一個詩的王國
,對詩歌的重視由來已久
,作詩、獻詩
、采詩已成傳統(tǒng)
。漢樂府詩之前,就有了《詩經(jīng)》
、《楚辭》的繁盛景象
。詩歌體制的變革與流行樂曲的格調(diào)有密切關(guān)系。漢樂府詩當初都是由樂府中的相關(guān)人員配樂
,甚至配舞進行演唱的
。樂府詩在體制上不同于《詩經(jīng)》,也有別于《楚辭》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演唱時所配的樂調(diào)不同
。《詩經(jīng)》的基本樣式是四言體
,《楚辭》的代表樣式是《離騷》體
,即通常每句為六言或七言,七言句的最后一個字又往往是語氣詞
。四
、六
、七言
,通過增減或間隔
,就可以變?yōu)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五言等句
。漢高祖劉邦是楚人
,喜愛楚聲
,他的《大風歌》就是用楚聲演唱的
。楚聲演唱騷體詩
,符合楚人的習尚與情趣
,但也可以演唱其他句式的詩體。漢高祖唱給戚夫人的《鴻鵠歌》是四言詩
,用的就是楚地的曲調(diào)
。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17章中的第七、八
、九章全是三言詩
,第六章是三、七言的雜言詩:“大海蕩蕩水所歸
,高賢愉愉民所懷
。大山崔
,百卉殖,民何貴
?貴有德
。”武帝時的《郊祀歌》19首
,四言詩有9首
,其余或三言、或雜言
,又以三
、七言相雜為多。漢樂府用楚聲演唱歌詩
,又不拘于騷體的六
、七之言,這是對楚聲的變革
。
樂府詩生成的關(guān)鍵
,當然還在統(tǒng)治者的愛好與積極倡導。不管他們是出于協(xié)律作歌以供娛樂
,還是采集民歌以觀民情
,客觀上都促進了樂府詩的發(fā)展,為中國文學
,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搭建了新的平臺。在就最高統(tǒng)治者
,尤其是漢武帝的主持下
,其嬪妃
、臣子
、文學侍從以能作樂府詩為榮耀。樂府詩又因其體制的新穎與靈活
,為時人所喜聞樂道
。
樂府詩曲調(diào)的來源有多個渠道。其一
,來自中土民間各地的樂曲
。如“相和歌辭”、“舞曲歌辭”
。尤其是當時流行的五言歌謠
。如惠帝時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
。成帝時長安流傳的《尹賞歌》
、《邪徑敗良田》已是標準的五言詩
。其二,來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歌曲
。如“鼓吹曲辭”
、“ 橫吹曲辭”。其三
,來自文學侍從的創(chuàng)造
。如李延年身為協(xié)律都尉,就精于音樂
,能歌善舞
,并能自造新聲樂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佞幸列傳》說:“李延年
,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刑
,給事狗監(jiān)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把幽晟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
,欲造樂
,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
,為之新聲曲
。” 李延年為此深得武帝的寵幸
。為了固寵
,李延年就通過平陽公主把貌美而善歌舞的妹妹引薦給了武帝,并唱一詩曰:“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樂府詩的生成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誕生的又一靚禮的奇葩
,它既對《詩經(jīng)》、《楚辭》有揚棄,又引起了文人濃厚的興趣
,并進行仿作
,對文人詩,尤其是文人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
二
、漢代樂府詩的思想內(nèi)容
班固雖然沒有把西漢樂府詩全部記錄在《漢書》中,但他描繪了當時樂府詩創(chuàng)作與采集的盛況
,并對西漢樂府歌詩的總體特征作了精辟的評論:“皆感于哀樂
,緣事而發(f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稘h書·藝文志》)這是西漢樂府歌詩的精髓與靈魂
。班固的這一評論雖是對西漢樂府歌詩而發(fā),但同樣適用于東漢樂府歌詩
。班固所謂的“事”具有廣義性
,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所謂的“哀樂”也具有廣義性
,幾乎包括社會群體中的各種感情
。大體而言,漢代樂府詩的思想內(nèi)容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平民百姓的痛苦與掙扎
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說:“貧民常衣牛馬之衣
,食犬彘之食
。”“賣田宅
,鬻子孫以償債
。”《漢書·貢禹傳》說:“武帝征伐四夷
,重斂于民
,民產(chǎn)子三歲,則出口錢
,故民困重
,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
。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平民百姓生活的這種悲慘景象,在樂府詩中有更為形象的反映。
有寫義公遭劫而被勒索的
。如《平陵東》:
平陵東
,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
,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
,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
,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
這首詩寫一個善良的人即“義公”平白無辜被人綁架劫持
,并被勒索“錢百萬”、“兩走馬”
,無奈之下只得讓人帶話給家人把小黃牛湊錢來贖人
。詩雖然沒有明言劫持者,只說“不知何人”
,但“義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
,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見劫持者必與府衙是串通一氣的
。本篇是無辜受害者的悲憤的控訴:官吏貪暴
,壓榨良民,甚至用綁架劫持的手段殘害人民
。
有寫孤兒為奴而受到虐待的
。如《孤兒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豆聝盒小罚ㄓ置豆律有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放歌行》)寫一個孤兒受到兄嫂的虐待,嘗盡了人間的辛酸
。這首詩開言就說:“孤兒生(出生)
,孤子遇生(遭遇不幸的生活處境),命獨當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個孤兒于“父母在時,乘堅車
,駕駟馬”
,出生在一個富有家庭
,度過了一段歡樂的好時光。但父母死后
,他的命運轉(zhuǎn)變了
,成為兄嫂的私奴。兄嫂為了獨吞家產(chǎn)
,不念骨肉親情
,不是讓孤兒外出經(jīng)商,就是命他在家辦飯
、視馬
、汲水、養(yǎng)蠶
、收瓜
,而對他的冷暖卻漠不關(guān)心。他是:
頭多蟣虱
,面目多塵
。……手為錯(què
,皴裂)
,足下無菲(草鞋)。愴愴(chuàng
,傷悲
,一作急走有節(jié))履霜,中有蒺藜
;拔斷蒺藜腸月(腳脛骨后肉
,月,即“肉”字)愴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