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踏莎行·細草愁煙》原文賞析(宋)晏 殊
踏莎行·細草愁煙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
這首詞是寫早春的閑愁。讀起來含情深婉,琢句工巧,風流蘊藉,富有含蓄美和音樂美。詞人一開端,便用兩個工整的對偶句,描繪出一幅早春的景色,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凹毑莩顭煟幕ㄇ勇丁?。只一個“愁”字和“怯”字,便賦予了無知的“草”和“花”,以多愁善感的情性,并暗示出“憑欄總是消魂處”的原因。為什么會憑欄而“消魂”呢?也許是我們的主人公驀然看到細草如絲、幽花又放,而行人還沒有消息吧?好象剛剛從土里冒出來的細草,為煙霧亂罩而發(fā)愁,剛剛從枝頭綻出的新蕾,為朝露沾濕而怯寒,這就把主觀的情移到客觀的物上了。偏偏在我們的主人公產(chǎn)生日高春暖、院靜人寂的孤獨感時,那惱人的海燕,又成雙結(jié)對的飛向遠處。成雙的海燕,反襯著孤獨的愁人,自然使人感到“愁無那”了。又巧妙地把上句的“愁”和“怯”的意脈關(guān)合起來,于是早春的閑愁便在字里行間洋溢了出來。過片的“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又是一聯(lián)工整的對句,很自然由寫景過渡到抒情。這里只說羅衣寬松、蕙炷燒殘,并沒有一個字談到愁,便把“為伊消得人憔悴”和“殘燈挑盡不成眠”的原因和結(jié)果,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緊承“香殘蕙炷”的,是“天長不禁迢迢路”。這個七字句有著豐富的藝術(shù)內(nèi)涵,言我們的主人公不怕天長地闊,執(zhí)著地要去尋覓那已經(jīng)褪了色的美夢,希望能夠在夢幻中得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得不到的幸福。這七個字,包孕了岑參“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那首小詩的全部意境,因而是很有嚼頭的。結(jié)語乍一看來,是癡絕,是無理到了極點,竟把一腔閑愁,發(fā)泄在沒有知覺的“垂楊”上?!按箞鲋唤馊谴猴L,何曾系得行人?。俊边@和責怪“寒雁兒”,“怎生不捎帶個字兒來”(白樸《慶東原》),鶯鶯要“倩疏林,你與我掛住斜暉”(《西廂記·長亭送別》),是一樣的癡情,一樣的無理。但仔細一想,卻使人感到愈癡愈真,愈無理愈有情,違反了天下之常理,卻又表現(xiàn)了人間之至情,所謂“無理而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詞人的構(gòu)思巧妙,往往出人意表。同是春風、楊柳和行人,在不同的場合里,把怨恨傾泄給不同的對象,而又不著痕跡,隨手拈來,嬉笑怒罵,皆成妙諦。在這里,他是把閑愁發(fā)泄在“垂楊”上;而在“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踏莎行》)中,卻又怪罪“春風”沒有約措楊花;到了“誰教楊柳千絲,就中牽系人情”(《相思兒令》),又責怪柳絲不該牽系“人情”了。讀起來我們并不因為它的悖于常理,而感到有什么缺陷;反而覺得它纏綿紓回,一往情深,格外有一種天真任性的美,有一種情與理悖的反差美,從而增強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
古詩《踏莎行》原文及鑒賞 《踏莎行》是宋代詞人晏殊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作者通過寫暮春閑愁來抒發(fā)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下面我給大家?guī)砹诉@首詞的相關(guān)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一、 踏莎行原文
晏殊〔宋代〕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二、 踏莎行譯文
小路旁的花兒日漸稀少,郊野卻是綠意盎然,高高的樓臺在蒼翠茂密的樹叢中若隱若現(xiàn)。春風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細雨亂撲人面。
黃鶯躲藏在翠綠的樹葉里,紅色的簾子將飛燕阻隔在外,爐香靜靜燃燒,香煙像游動的青絲般緩緩上升。醉酒后從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著幽深的庭院。
三、注釋
紅稀:花兒稀少、凋謝。意思是到了晚春時節(jié)。紅:指花。高臺:高高的樓臺,這里指高樓。陰陰見:暗暗顯露。陰陰:隱隱約約。不解:不懂得。蒙蒙:形容細雨。這里形容楊花飛散的樣子。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游絲轉(zhuǎn):煙霧旋轉(zhuǎn)上升,像游動的青絲一般。
四、賞析
此詞寫暮春閑愁。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蘊含淡淡的閑愁,將大自然春之氣息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下闋寫身邊的春景,進一步對愁怨作鋪墊,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全詞以寫景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边@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jīng)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jīng)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凹t稀”“綠遍”“樹色陰陰”,標志著春天已經(jīng)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和動態(tài)。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彼鶎懙臈罨〒涿?,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jīng)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diào),富有生趣?!懊擅伞薄皝y撲”,極富動態(tài)感?!靶腥恕倍?,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nèi),一承上,一啟下,轉(zhuǎn)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jīng)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nèi),引出下面對室內(nèi)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寫如此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爸稹薄稗D(zhuǎn)”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tài),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爸稹鄙现弧办o”字,境界頓出。
結(jié)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guān)。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賀鑄《薄幸》詞“人間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初讀起來,結(jié)尾兩句似乎和前面的景物描寫有些脫節(jié),主人公的愁緒來得有些突然。實際上前面的描寫中固然流露出對春暮夏初的充滿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賞,另一方面又隱含有對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這兩種矛盾的情緒都不那么強烈,就有條件的共處著。當深院閑居之時,惋惜之情轉(zhuǎn)而滋長。結(jié)尾兩句就是后一種情緒增長的結(jié)果,由于這種春愁只是一種時序流逝的惆悵,所以它歸根到底不過是淡淡的輕愁,并沒有否定前者。
踏莎行全篇賞析全句為“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原句來自明代田歆的《華夏說》,借鑒自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strong>
詩句意思是:努力拼搏,不畏險途,不為沿途的風景停留。
若你志在頂峰,就不要迷戀山腰的風景。
賞析
此調(diào)為重頭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兩個四字句和三個七字句組成,第三句與第五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因而奇句與偶句較為協(xié)調(diào)。
每段兩個四字句以對偶為工,如晏殊的“細草愁煙,幽花怯露”“帶緩羅衷,香殘蕙炷”;“祖席離歌,長亭別宴”,“畫月魂消,高樓目斷”;“碧海無渡,瑤臺有路”,“綺簾凝塵,香閨掩霧”。此調(diào)為北宋新聲。宋初陳堯佐感引進之恩所作之詞為創(chuàng)調(diào)之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0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摘曲中語為題》詩詞評論技巧
下一篇: 《葉紹翁·游園不值》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