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鵬運《點絳唇·餞春》原文賞析(清)王鵬運
點絳唇·餞春
拋盡榆錢,依然難買春光駐。餞春無語,腸斷春歸路。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長亭暮,亂山無數(shù),只有鵑聲苦。
這首詞從字面看是借“餞春”寫懷人之苦。
詞一開篇就是奇想妙喻:“拋盡榆錢,依然難買春光駐。”榆錢,《本草綱目》說:“榆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按笄澜?,似乎只有錢能通神。但是也有錢無法買到的東西,那就是一去不復返的時光。詞中的抒情主人公餞春人,即目榆莢,聯(lián)翩浮想,將榆莢的紛紛墜落巧喻為世人的拋擲金錢,然而春光無價,“拋盡榆錢”也挽留不住青春韶光,改變不了春秋代序的自然定數(shù)常理。盡管詞人曾癡情地呼喊過:“春且住,更休把萬千紅紫輕輕付!(《摸魚子》)但春光畢竟歸去,她遠逝的跫然足音牽系著詞人悸動善感的心。辛棄疾早就感喟:“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祝英臺近》)欲遣此“愁”不得,則溯“愁”之來路,探“愁”之去路;不恨留春不住,只恨春去愁留。以一番無理的責怪,表現(xiàn)如癡如醉的情懷,濃烈而又委婉。這里王鵬運亦寫春去愁留,在藝術上既汲取前代詞人精華,又別具自己的特色。
“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囈語般的哽咽,道出了餞春人的內心隱秘。惜春實為惜人,留春實為留人,餞春實為餞人。春去能來,人去難歸。人事之代謝更有勝于物華之代謝,人生的易逝更有勝于春天的易逝。這種凄楚的感嘆不禁令人神傷。春天和人事牽起的無聊情緒一再在詞人筆下出現(xiàn):“送人猶未苦,最苦送春隨人去”(《徵招》),“花好春深,春濃人老,閑里枉將眷戀(《探春慢》)等等。
這首《點絳唇》詞的內涵又不止是寫懷人之苦。在《半塘詞》中,“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主題反復出現(xiàn),這和詞人有感于當時國勢淪喪,江河日下的衰頹現(xiàn)實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試看《點絳唇》最后的以景作結:“長亭暮,亂山無數(shù),只有鵑聲苦?!笔窃~人視覺所見,聽覺所聞,同時“暮”、“亂”、“苦”也是他身心真切的感受。詞人以其內在“銷魂”之顏色,涂染于樓外山前之裊,憂怨之情愫霎時充塞心庭,充塞天地。人們相傳杜鵑總在春末叫著“不如歸去”,這聲聲啼鳴為暮色昏暗中的“長亭”,為遍地破碎的“亂山”這些凄涼不堪的景物,又涂抹上濃濃的一筆?!靶躏L消,換到鵑聲,亂紅飄盡殘蕊。”(王鵬運《鶯啼序》)清淚催成,孤夢驚殘,萬籟俱寂,在杜宇的啼血聲中,春天似乎正沉沉睡去。鵑聲之“苦”,豈止是哀啼自然之春的歸去,分明是如詞人自己所說的“短歌寒噤不堪豪”(《南歌子》之二),包含著國破家亡的黍離之悲,人事無常的滄桑之嘆。詞的情韻低徊婉轉,含蘊幽深,耐人尋繹不盡。
王鵬運《點絳唇·餞春》清代詞作鑒賞 餞春
拋盡榆錢,依然難 *** 光駐。餞春無語,腸斷春歸路。
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長亭暮,亂山無數(shù),只有鵑聲苦。
-----王鵬運
宋歐陽修說過:“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六一詩話》)凡文藝作品,均貴創(chuàng)新,尤貴于尋常處出新意。然而創(chuàng)新也實非易事,如本詞寫的“榆錢”,歐陽修道過,歷代詞人都道過,且也頗多佳句,而特別能使人感到新意盎然的,卻是在八百多年以后,到王鵬運筆下,才出現(xiàn)這首稱得上使人耳目全新的作品?!坝堋保淙~喬木,其莢似錢,多且成串,故人或稱為“榆錢”,種植地區(qū)甚廣。榆錢落去的時節(jié),又恰值殘春,詞人由此想到用榆錢買駐春光,真是獨具匠心。拋盡榆錢,花錢不可謂不多矣!但“依然難 *** 光駐”,其構思的巧妙,實在不可多得。尤其可佩的是,作者在上片埋下伏筆以后,于下片首韻,又抓住“春去能來”這個平常思路,再次別出機杼,把青春同人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一個極似尋常,而前人卻都沒有道過的“人去能來否”的設問,它使人們想到,屬于自然的青春,年年可以回來,屬于社會的人,離別了也仍有重逢的機會,而既屬于自然、又屬于社會的人的青春,卻一經(jīng)逝去,便永遠不能回來了。深深地讓人們感受到詞人久久難以釋懷的對青春不再的無限傷感。趙翼曾贊賞一些意境精妙而語言平易的佳句,說:“蓋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一經(jīng)說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甌北詩話》)此詞上片與下片開頭四句,即有此妙處。一首短短四十一字的小令,能夠如此奇峰突起,新意迭出,不愧是清詞中上乘之作。
本詞的題目是“餞春”,詞人在上下片首韻從兩個方面蕩開,又回過來緊扣主題,做到不落痕跡。上片寫?zhàn)T季節(jié)的青春,下片著力寫?zhàn)T人的青春,層次脈絡分明,又前后渾成一體。作者緊接在“難 *** 光駐”后面,用“餞春無語”一轉,寫既然客觀上已不可能買回春光,就只得為春餞別這種無可奈何的思緒?!盁o語”是前人常用以表示胸中凄苦情結的詞語,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有“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句,今人周汝昌評曰:“著此兩字,方覺十倍深沉,百感交集?!边@句話移用到此處,也同樣是適宜的。長亭送別,為時已暮,又折回了“餞”字。這里,既點出已經(jīng)到了終須訣別的時候,不能再作挽留,也為后面的寫亂山作出鋪墊。“亂山”,寫的是視覺,表達的是詞人心中的紛亂之緒,增添了幾層陰暗景象,使人更覺惆悵。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幅長亭孤立于晚靄之中,亂山也在晚靄中顯得十分陰沉的圖畫。今人讀之,猶感作者筆下的那種沉郁氣氛中心境的沉重。最后,詞人又從杜鵑啼聲中吐露了凄苦和尋求灑脫的雙重心情。杜鵑即子規(guī),其啼聲似呼叫“不如歸去”。誠然,杜鵑啼聲極苦,然而自然規(guī)律終不可違,詞人是否也意圖寫出從中得到的一些領悟,使自己的愁思得到某種解脫呢?
此詞寓意深邃,構思亦非同尋常,而語言卻平淡淺顯,清麗自然,如信手拈來,深見功力。
王鵬運原文_翻譯及賞析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shù)十,皆關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堂,卒于蘇州。工詞,與況周頤、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鵬運居首。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集,后刪定為《半塘定稿》。王鵬運曾匯刻《花間集》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 王鵬運成就王鵬運初嗜金石,20歲后始專一于詞,成就突出,在詞壇聲望很高,與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合稱為“晚清四大家”。由于他大力倡導詞學,且能獎掖后輩,著名詞人文廷式、朱孝臧、況周頤等均曾受其教益。他力尊詞體,尚體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從追琢中來”等,使常州詞派的理論得以發(fā)揚光大,并直接影響當世詞苑。況周頤的《蕙風詞話》許多重要觀點,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詞學的興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其早年詞與王沂孫為近,多寫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題畫像》等。甲午至辛丑間(1898~1901)身為諫官,并與文廷式等唱和,頗有傷時感事之作,詞風近辛棄疾。如〔祝英臺近〕《次韻道希感春》、〔謁金門〕”霜信驟“、〔滿江紅〕《送安曉峰侍御謫戍軍臺》等,蒼涼悲壯,饒有壯夫扼腕之概。他同朱孝臧、劉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詞》,也不乏對國勢衰微的深沉悲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還是反映了對清廷江河日下趨勢的無可奈何的哀嘆。有的詞用典過多,不免流于晦澀。
王鵬運用了30年的時間,校勘《花間集》以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和《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又??獭秴菈舸霸~》。他用漢學家治經(jīng)治史的方法以治詞,??本珜?,向為學者所稱道。
生平王鵬運:原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玄祖父王云飛遷家至廣西臨桂,父親王必達開始以臨桂縣籍應試,自此為臨桂人。王必達歷任江西、甘肅等地知縣、知府、按察使等職。
他自號半塘老人、半塘僧鶩、鶩翁。時值壯年并不老為何取號老人呢?他說:“古詩上云,父母在,恒言不稱老。余一身不幸,幼年失母,中年失父,令人心悲,人不老心已碎,自稱老人是用來銘記我的不幸啊!”“我是父母的體魄所依,有父的一半,有母的一半,所以謂為半塘。”王鵬運的愛妻曹氏先他而去,雖無嗣,妻生前他不納妾,妻亡后不續(xù)弦。據(jù)說王鵬運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推算他的八字,算命先生算后嘆道:“心高命平,是半僧人命也?!蓖貔i運聽了,就把半僧作為自己的號了。一位老人為他占卜,曰“刻鵠類鶩”,意為本來想雕刻天鵝卻雕刻成了鴨子。王鵬運傷心地說:“我愧不能像天鵝一樣高飛藍天,只好把自己當成鴨子一樣藏在水草叢中,少惹事生非了?!彼运职漾F翁作為別號之一。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王鵬運10歲時隨父到江西。同治九年(1870)回原籍臨桂參加在桂林貢院舉行的廣西鄉(xiāng)試,中第28名舉人。第二年進京考進士名落孫山,之后滯留京城。十三年(1874)經(jīng)朋友引薦官內閣中書,期間六次科考,均落榜。最后一次進士落榜后,已過三十而立之年。
王鵬運的詩文拋盡榆錢,依然難 *** 光駐。依春無語,腸斷春歸路。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長亭暮,亂山無數(shù)。只有鵑聲苦?!宕ね貔i運《點絳唇·餞春》點絳唇·餞春
清代 : 王鵬運
婉約離愁苜蓿闌干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沉吟。遺臺何處是黃金?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宕ね貔i運《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
清代 : 王鵬運
婉約, 詠物, 寫馬, 抒懷懷才不遇斜月半朧明,揀雨晴時淚未晴。倦倚香篝溫別語,愁聽,鸚鵡催人說四更。此恨拼今生,紅豆無根種不成。數(shù)遍屏山多少路,青青,一片煙蕪是去程。——清代·王鵬運《南鄉(xiāng)子·斜月半朧明》南鄉(xiāng)子·斜月半朧明
清代王鵬運
查看更多王鵬運的詩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0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詩《尤袤·東湖·其二》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