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原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28 02:20:56

      (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原文賞析(唐)溫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
      ,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此詞是《花間集》第一首,也是溫庭筠十四首《菩薩蠻》中的第一首

      。古今詞人學此詞者最多,爭議也最紛紜
      。自清人張惠言謂此詞乃有寄托之作
      ,所謂“感士不遇也”,于是只就其詞之有無寄托這一點便爭論不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拔逅摹币院螅J為它有寄托的少了
      ,如俞平伯
      、浦江清諸先生說此詞皆不從張說。但時賢如加籍教授葉嘉瑩女士在她的近著《靈溪詞說》中卻又不完全排斥此詞有寄托之蘊義
      。蓋作者填詞時主觀上誠未必即有寄托
      ,卻無礙乎不同讀者根據(jù)個人身世經(jīng)歷,于讀詞時各隨已意加入諸般聯(lián)想
      。然則“寄托”云者
      ,乃讀者之感受,非必作者之初衷也
      。竊以為古今多少名篇佳作
      ,皆當作如是觀。

      說到此詞本身

      ,爭議又紛至沓來
      。首句“小山”一詞,或以為枕
      ,或以為屏
      ,或以為梳,或以為眉
      。而“金明滅”云者
      ,或以為日光閃爍,或以為首飾發(fā)光
      ,或以為眉之新式樣
      ,幾令人莫衷一是。昔年撰拙著《讀詞散札》
      ,曾據(jù)日本今天所保存的唐代習俗
      ,斷為此實床頭枕后之小屏風
      ,“小山”乃屏上所繪之金碧圖案。當其受到日光照射
      ,自然熠耀生光
      ,明滅不定。此固是晨景
      ,但已日上三竿
      ,非復曙光初臨之際。若問何以作如此解
      ?則有下文“懶起”二句為證
      。這是寫美人晏起,懶洋洋地在床上展轉反側
      ,不想起身化妝梳洗的形象
      ,而即通過此種形象寫出女子百無聊賴、孤寂苦悶之心態(tài)
      。正由于起床以后更覺無聊
      ,這才有意在枕上稽遲拖延的。

      人皆知此詞第二句“鬢云欲度香腮雪”刻畫入微

      ,寫女子嬌慵艷冶之態(tài)幾乎浹肌淪髓
      ,入骨三分。夫“云”乃形容鬢的黑且濃密
      ,“雪”則形容膚色的白而細膩
      ,自不待言。而“度”字尤為傳神
      。試想一個女子醒來卻不起床
      ,一勁兒翻來覆去,把一頭烏云般鬢發(fā)在枕上揉搓得“亂如飛蓬“
      ,自然會有一絲半綹覆上面頰
      ,此即所謂“欲度”。然“度”雖訓“過”
      ,引申為“掩映”
      、“掠過”,似仍未體察作者修辭之妙
      。試想今日如有一位女子走在路上
      ,偶然一陣風吹來,把鬢發(fā)一絲半綹吹拂到面頰上
      ,她只要輕輕一攏
      ,自然那綹頭發(fā)就會回到原處。這本不足為奇。現(xiàn)在溫詞里所用的這個“度”字
      ,正如我們常說的“過橋”
      、“過馬路“之“過”,亦即曹操詩“越陌度阡”的“度”字之義
      ,是由此及彼之謂
      。此蓋寫女子既在床上翻來覆去,一綹云鬢竟由其左側(假定為左側)被揉搓到了頰上
      ,宛如要通過整個面孔度越到右側去的樣子
      ,這才是“度”的確切涵義。當然左側的頭發(fā)是“度”不到右側去的
      ,而這位女子這時卻依舊懶洋洋的
      ,她連用手把一綹云鬢掠回原處這樣輕而易舉的行動也懶得去做,一任這綹頭發(fā)橫斜于如雪的香腮之上
      ,于是這“欲度”的動態(tài)竟由“慢鏡頭”成為“定格”,竟靜止在腮邊了
      。然則此女子慵懶之嬌態(tài)可想而知矣
      。夫然后下二句的“懶”與“遲”乃有著落。日光照入床帷
      ,說明天已不早
      ;而這位女主人公卻始終賴在床上懶得起身,還有比“鬢云欲度香腮雪”這一句更傳神阿堵的么

      、四句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實際上她還是起了床
      ,并且也畫了眉,進行梳妝打扮了
      。只是她心不在焉
      ,或者說雖在梳洗打扮卻不想很快結束這一系列的化妝程序,希望它完成得越慢越好
      。所以俞平伯先生說此詞
      ,強調(diào)前四句中“弄妝”的“弄”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芭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意消磨時間,盡量拖延程序之謂
      。此與第一
      、二句手法正同,仍從客觀描述中以細致入微、惟妙惟肖的筆意刻畫女子的心態(tài)
      。事實上
      ,這女子本心并不一定想起來梳妝打扮,卻格于種種客觀原因必須梳妝打扮
      。這就是此詞的主題思想
      ,也是作者對詞中抒情女主人公寄以十分同情的所在。

      下片“照花”二句

      ,寫梳妝最后一道程序
      ,要把自己打扮得更艷麗、更嬌媚
      ,于是在頭上簪花
      。前面的花易見,腦后的花難窺
      ,這就必須用前后兩面鏡子相對著映照
      。在“照花”過程中,女子宛如新夢乍覺
      ,發(fā)現(xiàn)自己美好的容顏
      。自己是這樣美,甚至比花還顯得嬌媚有活力
      。但自己卻并不能因姿容的美麗便能主宰個人的命運
      ,相反,或者竟由于自己生得太美
      ,反而由別人來主宰命運了
      ,卻必須按照別人的安排來走自己不得不走的路。這些意思絕對不是筆者臆測出來的
      ,而是作者從末兩句向讀者點明的
      。浦江清先生講此詞曾有一段精確考證,謹照錄如下:“按許渾詩:‘南國多情多艷詞
      ,《鷓鴣》清怨繞梁飛’
      ,又鄭谷詩:‘離夜聞橫笛,可堪吹《鷓鴣》’
      ,是唐時有《鷓鴣曲》也
      。崔氏(小如按:指崔令欽)《教坊記》有《山鷓鴣曲》,其后詞調(diào)中有《鷓鴣天》
      ,《宋史·樂志》有《瑞鷓鴣》
      。又按:鷓鴣是舞曲,其伴曲而舞
      ,謂之鷓鴣舞
      ,伎人衣上畫鷓鴣
      。韋莊《鷓鴣詩》:‘秦人只解為曲,越女空能畫作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税兹矢ψ鳌恶v馬聽》四首分詠吹、彈
      、歌
      、舞,其第四首詠舞云:‘漫催鼉鼓品《梁州》
      ,鷓鴣飛起春羅袖
      。’亦謂伎人舞衫上往往繡貼鷓鴣圖案也
      。故知飛卿所寫
      ,正是伎樓女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纱丝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溫詞“新貼”二句,“金鷓鴣”是指式樣新穎
      、合于潮流的舞衣圖案
      ,所以當這一女子化妝完畢,最后穿上時髦的合乎新潮的帶鷓鴣圖案的舞衣
      。然則這個女子的梳妝打扮和穿著入時的目的已昭然在人耳目了
      。原來她本心并不想去陪那些貴族豪門的王孫公子尋歡取樂
      ,以歌舞侑酒娛賓
      ;可是自己的身分、職業(yè)和能歌善舞的本領決定她不能不去做那些事與愿違的營生
      ,這才使得她在每一天的開始便表現(xiàn)為懶得起床
      ,不愛化妝。在有意拖延而直到拖不下去時才著意修飾
      ,簪花易服
      。下面的情和事不必再寫,而這位女子的苦悶空虛
      、欲罷不能的心態(tài)已躍然紙上了
      。從表面看,作者仿佛只在純客觀地摹繪一個絕色歌伎的生活細節(jié)
      。乍讀此詞
      ,或以為這個女子在顧盼自憐,在追逐時髦
      ,甚至還在故作嬌癡之態(tài)
      。仔細品讀
      ,再三回味,才體會到作者已透過表面窺見到他筆下女主人公的靈魂深處
      ,抉出了她無可告語的一腔幽怨
      。典型溫詞的長處,正是用鏤金琢玉般的藝術手段
      ,對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做精雕細刻的描繪
      ;似乎客觀到極點,其實卻傾注了作者對這些女主人公的無限同情
      。在寫她的天姿國色的同時
      ,也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她內(nèi)心的傷感和寂寞。只是作者寫得手法太跳躍
      ,用筆精煉到含而不露的程度
      ,讀者只好見仁見智,自下斷語
      。這種情況
      ,我們在讀李商隱的某些詩篇時也有同樣的感受。

      總之

      ,這首詞是溫庭筠的代表作
      。他凈化了六朝宮體詩中不健康的成分,對身分低賤的歌女伎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詩教中溫柔敦厚的特點
      。一般地說,溫詞既跳躍又蘊藉
      ,既香軟綺靡又紆曲含蓄
      ,這首《菩薩蠻》確屬典型溫詞的上乘。然取其作意
      ,則當求之于牝牡驪黃之處
      ,而不宜專就其客觀的繁縟描繪而僅賞其絢麗工巧。夫前人說此詞者多矣,珠玉紛紛在前,自愧為碔砆瓦礫
      ,故于此詞雖有點滴體會卻久久不敢以示人。今雖黽勉成文
      ,猶不敢自信其說之是與非,聊備一說而已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原文_翻譯及賞析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拼赝ン蕖镀兴_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宋詞三百首
      , 婉約
      , 女子閨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
      ,鬢邊發(fā)絲飄過
      。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
      ,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對了前鏡
      ,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
      ,交相輝映
      ,剛穿上的綾羅裙襦
      ,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賞析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

      ,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
      ,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
      ,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
      ,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學專家周汝昌先生認為:此篇通體一氣

      。精整無只字雜言
      ,所寫只是一件事
      ,若為之擬一題目增入,便是“梳妝”二字
      。領會此二字
      ,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
      ,以眉為始
      ;梳者,以鬢為主
      ;故首句即寫眉
      ,次句即寫鬢。

      小山

      ,眉妝之名目
      ,晚唐五代,此樣盛行
      ,見于《海錄碎事》
      ,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
      ,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詞中
      ,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
      ,古義,專指眼部)
      ,不語檀心一點(檀心
      ,眉間額妝,雙關語)
      ,小山妝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
      ,鏡中嗔共照。翠連娟
      ,紅縹緲
      ,早妝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嗾龑懗繆y對鏡畫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
      ,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

      ,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
      ,誤以首句與下無內(nèi)在聯(lián)系
      ;(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
      。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
      ,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
      ,譯為今言
      ,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
      ,為連詞
      ,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為屏
      ,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
      ,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

      ,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
      ,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
      。此處聲平而義去
      ,方為識音。疊
      ,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
      ,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
      。金
      ,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
      ,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

      ,再將鬢喻為云
      ,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
      。蓋晨間閨中待起
      ,其眉蹙鎖
      ,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
      ,掩于面際
      ,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
      ;下則欲度腮香
      ,——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
      ,山也
      ,金也,云也
      ,雪也
      ,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

      ,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
      ,起字一逗——雖曰懶起
      ,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
      。閨中曉起
      ,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芭獖y”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
      。其雙管并下
      ,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
      ,遠與“懶”相為呼應
      ,近與“弄”字互為注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芭弊肿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
      ,多少層次
      ,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
      ,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

      ,故過片重開
      ,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
      。其前鏡
      ,妝臺奩內(nèi)之座鏡也;其后鏡
      ,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
      。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
      ,而兩鏡之交
      ,“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
      ,亦互動重疊
      ,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
      ,盡得神理
      ,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

      ,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
      ,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
      ?新貼
      ,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
      ,貼于綢帛之上
      ,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
      ,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
      ,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
      。閨中之人
      ,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
      。此處之所感所觸
      ,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
      ,回互呼應之妙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

      、詞人
      。本名岐,字飛卿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
      ,每入試
      ,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
      ,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
      ,多犯忌諱
      ,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
      ,長被貶抑
      ,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詩,與李商隱齊名
      ,時稱“溫李”
      。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
      ,內(nèi)容多寫閨情
      。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
      ,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
      。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
      ,并稱“溫韋”
      。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溫庭筠

      紅粉當壚弱柳垂

      ,金花臘酒解酴醿。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 不信妾斷腸
      ,歸來看取明鏡前。 女子今有行
      ,大江溯輕舟
      。 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 寂寂花時閉院門
      ,美人相并立瓊軒。 美人梳洗時
      ,滿頭間珠翠
      。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歡宴良宵好月
      ,佳人修竹清風
      。 團扇,團扇
      ,美人病來遮面
      。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 嚴妝欲罷囀黃鸝
      ,飛上萬年枝。 朱弦已為佳人絕
      ,青眼聊因美酒橫
      。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溫庭筠 的詳盡的賞析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思,精美的語言

      ,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
      ,刻畫出一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詞作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頗晦澀難解

      ,有認為是寫室內(nèi)屏風的
      ,有認為是寫女子眉妝的,還有解為是寫女子發(fā)髻的
      ,歧義紛紛
      。因此學者往往給予特別關注
      ,解讀評鑒,發(fā)掘之深
      ,體會之細
      ,分析之精,可謂字無剩義
      ,甚至遠遠超出作者寫作歌詞時主觀上所欲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蘊

      次句寫閨中思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云的鬢發(fā)

      ,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
      。三
      、四句寫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動:懶懶地打扮
      ,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懶”字和“遲”字
      ,生動地體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惆悵倦怠之情態(tài)

      過片兩句承接上片寫妝扮的具體情形:簪花時,置放前后雙鏡

      ,非常細致
      、講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輝映
      ,更覺人面如花
      ,嬌俏艷麗。

      此處寫女主人公的“細致”“認真”

      ,與前面的“懶”“遲”
      ,真實地反映了她內(nèi)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無人欣賞
      ,而懶起遲妝
      ,但少婦的愛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進行細致妝扮。最后兩句寫她更換衣服時
      ,忽然看見上面繡有的雙雙鷓鴣
      ,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內(nèi)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

      ,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
      ,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
      。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
      ,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怨之情
      ,卻不著一字點破
      ,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
      、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nèi)心的隱秘

      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格
      ,而且以詠物襯人情
      ,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

      ,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diào)式來表現(xiàn)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
      ,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
      ,不僅平仄合于律句
      ,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
      ,吟唱時
      ,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白話譯文:

      畫屏上重疊的小山風景

      ,閃露出時明時暗的晨光
      ;仿佛雪地上飄過一縷青云,烏黑的鬢發(fā)掠過她的臉龐
      。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
      ,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插花時前鏡對著后鏡

      ,鏡里鏡外都是花的倩影
      。身穿嶄新的綾羅短衣,貼繡的鷓鴣似欲飛動
      ;那金線繡成的鷓鴣成雙
      ,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出處:出自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溫庭筠是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

      ,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
      ,富有天賦,文思敏捷
      ,每入試
      ,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
      ,故有“溫八叉”或“溫八吟”之稱
      。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
      ,多犯忌諱
      ,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

      因此得罪權貴

      ,屢試不第,一生坎坷
      ,終身潦倒
      。唐宣宗朝試宏辭
      ,溫庭筠代人作賦
      ,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

      ,847—860)后期。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
      ,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
      ,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

      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4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蹙冰皮皺
      。雪凈太行青,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點,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社會場景
      ,或者用這種無標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雍正
      、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藝術這東西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