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綦毋潛①落第還鄉(xiāng)
圣代②無隱者,英靈③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④,不得顧采薇⑤。
既至金門⑥遠,孰云吾道非⑦。
江淮⑧度寒食⑨,京洛⑩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⑾與我違⑿。
行當⒀浮桂棹⒁,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⒂不用,勿謂知音稀⒃。
【注釋】
①綦(qí)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季通,王維好友。
②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③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④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⑤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⑥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
⑦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⑧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jīng)的水道。
⑨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jié),斷火三日。
⑩京洛:指東京洛陽。
⑾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
⑿違:分離。
⒁行當:將要。
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⒂適:偶然的意思?!拔嶂\”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p>
⒃知音?。赫Z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p>
賞析
王維(公元701年?—公元761前),字摩詰(j ié),山西祁縣人,后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盛唐著名詩人,一生為官,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王維離家赴長安。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就試吏部,落第。常從岐王范等游宴。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中進士,為太樂丞;后因故謫居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回長安。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妻子病故。他從此不再續(xù)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維赴洛陽,獻詩張九齡求汲引。次年拜右拾遺,至東都任職。后隨玄宗返長安。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荊州,王維受累,赴河西節(jié)度使幕為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次年返長安。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張九齡去世,王維往嶺南赴任,次年北歸,返長安后轉左補闕。后一直在朝為官,官至尚書右丞。其弟王縉亦位居高官。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維中進士。而同考的友人落第還鄉(xiāng),心情很沮喪。作為摯友,詩人多方給予慰藉和勸勉。全詩著意在這個主旨上加以烘染,融敘事、寫景、抒情、勉勵于一體。詩意清新,語言質樸,充溢著詩人對友人的信任和希望。
詩人前六句是說欣逢盛世,各地的學子都到京城趕考。而你既已到了考場,那怎能說你水平不夠,這只是你鴻運不濟而已。給友人以極大的寬慰。后面六句是寫友人的一路風塵。去年寒食節(jié)你經(jīng)過江淮,在洛陽又縫制了春天的衣服。今天我們在長安為你餞行,同心知己就要分開了。你將乘船南歸,時間不久就到家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戀戀不舍的情懷。
接著詩人觸景生情,發(fā)出感慨。你的身影將會消失在遠方的樹林里,夕陽西下,長安城更顯得孤凄。你沒有被錄取純屬偶然,不要以為是知音稀少而徒自傷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5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白屋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