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興太學生《南鄉(xiāng)子·洪邁被拘留》原文_翻譯及賞析(宋)紹興太學生
南鄉(xiāng)子·洪邁被拘留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波酋。七日忍饑猶不耐
,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
,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里歸來夸舌辯
,村牛
!好擺頭時便擺頭
。
紹興太學生《南鄉(xiāng)子·洪邁被拘留》原文-翻譯及賞析.png)
紹興太學生,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的太學生
。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
。這首《南鄉(xiāng)子》很可能是一首紹興年間流傳于太學生中間的集體創(chuàng)作。它是諷刺向金人屈服的使臣(名叫洪邁)的作品
。
洪邁在高宗末年出使金國。他剛到那里時
,頗能表現一點堂堂使臣的氣派,不肯低聲下氣
,要求用平等的禮節(jié)與金主相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金人蠻橫地把他關在使館之中,接連七天不供給他食物
。就這么給他一壓,洪邁便被壓垮了
,他馬上表示屈服,同意向金人磕頭跪拜
,稱臣乞憐
,完全喪失了一個使臣所應有的氣節(jié)
。本詞開頭兩句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拘留”即關押
。“稽首”就是磕頭
。“垂哀”就是乞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氨饲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仇敵
,這里指金國
。
頭兩句畫出了洪邁的丑態(tài)
,下面三句便諷刺他道:七天的饑餓都忍受不住
,就屈服了
,實在可恥
!漢代的蘇武在匈奴十九個春秋又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呢!“爭禁”
,即怎禁
,如何經得起的意思。蘇武是漢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個使臣
,匈奴單于逼他投降,他不肯
,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風宿露
,受盡折磨
,始終不屈服
,堅持斗爭了十九年,后來終于回到長安
。蘇武成為堅持民族氣節(jié)、不辱使命的光輝典型
,所以這首詞拿他來屈辱的洪邁對比
。兩相對照
,軟骨頭的洪邁不就顯得更可恥了嗎
?
詞的下闋進一步對洪邁回國后的裝腔作勢進行揭露和諷刺。
下闋的意思是說:洪邁的老子當初被扣在金國一籌莫展
,又怎能指望洪邁能為國解憂呢?可是他出使歸來還要吹牛
,夸耀自己的辯才,真是個不要臉的蠢家伙
。他這種人是一得到機會就喜歡搖頭擺尾
、裝腔作勢的。
“厥父”即“其父”
,指洪邁的父親洪皓
。他也曾出使金國而被扣留
,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
。“無謀”是形容洪皓在金國束手無策的樣子
。“厥子”即“其子”
,指洪邁。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無用
,兒子又哪里能夠為國解憂
?“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就是“蠢貨”、“笨蛋”的意思
。“好擺頭時便擺頭”
,是說洪邁得著機會就喜歡搖頭擺尾
。
這首詞的諷刺意味是很強的
。因為它揭露的不僅是洪邁一個人
。在南宋朝廷中,像他這樣在敵人面前膽小如鼠
、而對人民卻威風如虎的官員,又何止洪邁一個呢
!
南鄉(xiāng)子洪邁被拘留宋詞賞析 南鄉(xiāng)子·洪邁被拘留
紹興太學生
洪邁被拘留
,稽首垂哀告敵仇
。一日忍饑猶不耐
,堪羞
!蘇武爭禁十九秋
? 厥父既無謀
,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里歸來夸舌辯
,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
這首詞是紹興年間(南宋高宗年號)太學生某所寫。太學生
,指在太學讀書的士子
。太學
,古學校名
,即國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始設
,立五經博士,相沿至宋
。
詞用辛辣的筆觸諷刺了出使金國喪失氣節(jié)的官僚洪邁。洪邁
,洪皓之子
。高宗建炎三年(1129)洪皓曾經出使金國,被羈留十五年
。紹興三十一年(1161)
,洪邁以翰林學士出使金國
。開始時
,洪邁用敵國禮(對等的禮節(jié))見金主
。金主于是關鎖驛門
,斷絕飲食
,“自旦至暮,水漿不進”(見《宋史·洪邁傳》)
。還派了一個自稱曾隨洪邁之父洪皓學習過的人來勸說他,勸他不要固執(zhí)
。洪邁只得以“陪臣”禮改易表章
。
詞一開頭即以賦的手法,指名道姓
,指陳洪邁使金被拘留,向敵人跪拜乞哀喪失民族氣節(jié)的經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耙蝗杖甜嚒保粗附鹬鹘^供應
,使一日不得食的事。并斥責洪邁為懼一己之留而卑躬失節(jié)的行徑
,與蘇武十九年留匈奴,不肯屈節(jié)事人的志節(jié)對比
,實在應該感到愧恥
。
下闋聯系到洪邁的父親洪皓
,洪皓在《宋史·本傳》中號為忠節(jié)
。高宗稱他“雖蘇武不能過”。這里指責洪皓“無謀”
,大概是認為他在金國束手無策。厥
,代詞
。作者由其父使金的無謀聯系到其子使金的無法保持民族尊嚴
,解除國家頻年受外族侵侮的憂慮
。尤其令人氣憤的是:失節(jié)歸來
,還要神氣活現搖頭晃腦地自夸能言善辯
,以文過飾非。村牛
,罵人的俗話,村
,惡劣的意思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也記載了洪邁使金失節(jié)事,云洪邁“素有風疾
,頭常微掉
,時人為之語曰:‘一日之饑禁不得,蘇武當年十九秋
。傳語天朝洪奉使
,好掉頭時不掉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膳c此詞參照。
這首詞尖新潑辣
,似曲。直寫事件
,直抒愛憎
,其中“堪羞”
、“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直用當時方言俚句罵人諷世
。嘻笑怒罵,痛快淋漓
。
南鄉(xiāng)子佚名文言文翻譯1. 王安石南鄉(xiāng)子的翻譯 南 鄉(xiāng)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①浮
。四百年來成一夢
,堪愁
,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
繞水恣③行游
。上盡層樓更④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
,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⑤
。
[注釋]
①佳氣:指產生帝王的一種氣
,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②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的名句:“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褧x代與吳宮并舉
,明確地顯示出后代詩人對晉朝的向往。③恣:任意地
、自由自在地。④更:再
,又,不只一次地
。⑤語出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名句:“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賞析]
此詩亦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
。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
,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
,也暗含于詩作之中
。
金陵城自古以來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
,這里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
,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
,已經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
,已經成為一座座古墓
,回首往事的時候
,這些是怎堪回首呀
。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
。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
,借此來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不滿
,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
作者獨自一個人繞著江水邊上行游
,然后登上高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袄@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里
,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
,可以“恣行”
,隨意地到處走走
。但是
,這是一種多么無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
,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愿望
,而現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
,慨嘆之聲
,達于紙上。古人在詩中所抒寫的
,常常不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順境,而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逆境
,但到底心還被“達”的愿望所牽絆,所以讀這樣的詩句的時候
,要看出作者表面閑適的背后
,是無窮的凄涼與熱切的期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吧媳M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碼。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
,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
、典型的場景
。在這里
,作者是思念故國(首都)呢
,還是“欲窮千里目”呢?通過上文的表面閑適與內心焦慮
,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
,再造宏業(yè)
;通過后文的回憶往事,我們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
,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
;我們還可以認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
,而這里的“遠”
,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
,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若只有一種解釋便不是好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皇渍嬲暮迷姡褪强梢赃@樣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 *** 讀者去思考
,去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結合起來
,思考詩歌的同時
,也思考人生的選擇甚至人類的境遇
。“更上樓”
,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
。往事悠悠而去了
,你不要問我在想些什么
,回頭看過去的時候
,只能看見窗外的長江
,在日夜不息地向東流去
。結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的《滕王閣詩》
,作者在這里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
,就像東流之水
,一直向前
,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
,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
,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
,都如長江水一般
,是一種永恒的存在
;或者聯系《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
?”的反問
,問當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著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
,就像長江水
,一直流著
,流著
。
2. 南鄉(xiāng)子 陸游 翻譯 南鄉(xiāng)子·蘇軾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識淵博
,多才多藝
,在書法
、繪畫
、詩詞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
、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
;善畫竹木怪石
,其畫論
,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
;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
,風格豪放
,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
,共為豪放派詞人
。
送述古1 回首亂山橫
,不見居人只見城2
。誰似臨平山上塔3,亭亭
,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
,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
,熒熒
,秋雨晴時淚不晴。
全部注釋 1.述古
,陳襄字,蘇軾好友
。熙寧七年(1074)
,陳襄杭州任滿
,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
。
蘇軾作此詞送別。 2.唐·歐陽詹《初發(fā)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
,況復城中人"
,城、人皆不見
。
此處稍作變化,謂見城而不見人
。 3.臨平山
,在杭州東北
。
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余杭門外葉飛秋
,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
,五年云夢澤南州
。
"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志。 這是一首送別詞
。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陳襄接任杭州太守
,二人雖為上下級關系
,卻又是酒朋詩侶,志趣相投
,相契甚得。熙寧七年(1074年)陳襄移任南都
,蘇軾為此寫了不少送別詞
,這是其中之一
。
王文誥《蘇詩總案》云:"熙寧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陳襄移守南都
,別于臨平舟中,作《南鄉(xiāng)子》詞
。"已是臨歧揮別
,故與酒筵餞別詞的寫法有些不同
。
上片回敘分手后回望臨平山
,變化歐陽詹句意,隱隱有物是人非之嘆
。"誰似"云云,以人比塔
,寫出與友人分手后的無限悵惘
。
下片寫歸去之后情景
。"熒熒"兩字
,既指殘燈之微光,又指淚光之閃爍
,順勢引出末句,以綿延不斷的秋雨與思念之淚相比
,新穎貼切
,更顯作者對友人思念之綿長。
這是蘇軾早期詞作
,但已融入詩的筆法
,顯示出與傳統(tǒng)詞作"綺羅香澤之態(tài)"相異趣之處。 南鄉(xiāng)子·蘇軾 [編輯本段] 作者:蘇軾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
,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
,颼颼
,破帽多情卻戀頭2。佳節(jié)若為酬
,但把清尊斷送秋3
。
萬事到頭都是夢4
,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釋 1.蘇軾《與王鞏定國》:"重九登棲霞樓
,……坐中識與不識,皆懷君
。
遂作一詞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黃花蝶也愁
。其卒章則徐州逍遙堂中夜與君和詩也
。
"又
,蘇軾《醉蓬萊》(笑勞生一夢)序云"余謫居黃州,三見重九
,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棲霞樓。"均云"棲霞樓"
,題作"涵輝樓"
,或誤
。
徐君猷
,時為黃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
。
《世說新語·識鑒·一六》劉孝標注引《嘉別傳》:"(孟嘉)后為征西桓溫參軍。九月九日
,溫游龍山
,參僚畢集。
時佐吏并著戎服
,風吹嘉帽墮落
,溫戒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
。嘉初不覺,良久如廁
。
命取還之
,令孫盛作文嘲之,成
,著嘉坐
。嘉還
,即答
,四坐嗟嘆。
"后世重陽詞
,多用此典寫名士風流氣度。但東坡謂不落帽
,頗見新意。
3. "佳節(jié)"兩句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若為
,如何
,怎樣
。
4.潘閬《樽前勉兄長》"萬事到頭都是夢
,休嗟百計不如人。" 5.黃花
,即菊花。
謂明日之菊花
,色香俱減
,故蝶見亦愁
。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
,明日黃花蝶也愁"
。
此詞于元豐五年(1082)重九作于黃州。 開篇寫登高所見
,時屆深秋,水位下降
,登樓遠眺
,見到泛著粼粼波光的碧水
,江中沙洲也因水淺而顯露出來
,兩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
下面接寫人之游興
,"風力軟"引出破帽戀頭,反用孟嘉之典
,戲謔中帶點自嘲
,詼諧中隱現幾分牢騷,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評云:"翻用落帽事
,極疏狂之趣。" 下片感嘆"人生如夢"
,因此應當惜取當下之良辰美景
,開懷暢飲
,盡情游賞
。
蘇軾詞中,常常流露此意
,《草堂詩余正集》卷二云"東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
,故開口說夢
。如云人間如夢
,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
,何曾夢覺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屢讀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而黃蘇《蓼園詞評》:"明日黃花句
,自屬達觀
,凡過去未來皆幾非
,在我安可學風蝶之戀香乎
?"可見,蘇軾詞中屢陳此意
,亦不失為曠達的手段之一。 南鄉(xiāng)子·紹興太學生 [編輯本段] 紹興太學生 洪邁被拘留
,稽首垂哀告敵仇
。
一日忍饑猶不耐
,堪羞
! 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
,厥子安能解國憂? 萬里歸來夸舌辯
,村牛
! 好擺頭時便擺頭。 紹興太學生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頗具諷刺意味的小詞
。
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活畫出洪邁出使金國喪志辱節(jié)的丑態(tài)
,宛然一幅絕妙的諷刺漫畫
。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
,金主雍登位。
三月
,宋高宗擬遣使赴金,洪邁慨然請行
。此次奉使金國
,洪邁原想堅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對待金國的禮節(jié),所以他在給金主所上的國書中決不自稱為“陪臣”
。
(諸侯見天子自稱“臣”,其隨行大臣自稱“陪臣”)到金都之后,金人說他所上的國書“不如式”
,讓他將國書中的自稱改為“陪臣”
,并讓他按南宋以來宋金之間屈辱之禮來朝
。
3. 求蘇軾的《南鄉(xiāng)子》全文及翻譯,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殤那首 宋代蘇軾《南鄉(xiāng)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原文:
東武望馀杭
,云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
,還鄉(xiāng),醉笑陪公三萬場
。
不用訴離觴
,痛飲從來別有腸
。今夜送歸燈火冷
,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
譯文:
東武和余杭兩地相望,但見遠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功成名就
,衣錦還鄉(xiāng)
,到那時我與你同笑長醉三萬場
。
不必用酒來訴說離情別緒,痛快的飲宴從來都另有緣由
。今夜拿著殘燈送你歸去,走過河塘
,恍惚間見落淚如羊祜的卻是你楊元素啊
。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熙寧七年(1074),是蘇軾唱和楊繪(字元素)的應酬之作
。熙寧七年七月楊繪接替陳襄為杭州知州
,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為密州知府
,楊為之餞別于西湖上,唱和此詞
。作者因對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對楊檜人品的敬佩
、贊賞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悅,故而寫下此詞
。
詩詞賞析
楊元素本為御史中丞
,因反對新法,出任應天府
,后接替陳述古知杭州。他到了杭州后
,對蘇軾也是禮遇有加
,還向朝廷舉薦蘇軾
,蘇軾對他也懷有感恩之心
。
此詞上片想象與友人兩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還鄉(xiāng)的愿望,表達別后思念之情
;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來表達離情別緒,并寫出了對友人的贊賞之情
。該詞真情勃郁
,又巧妙地將想象、寫景
,用典等手法結合起來,是一篇即席惜別的佳作
。
“東武望余杭
,云海天涯兩渺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逼鹁浔銓懰彰苤莺贾菹喔籼煅模嗤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頗有黯然別情。接下來兩句卻讓人看盡世人的悲哀
,原來只為心中還存了一點功名的熱望
,總想現在的勞累奔波,或許有個指望
,可能有些許盼頭
。
“何日功成名遂了”
,背井離鄉(xiāng),親朋相識卻不得見數載經年,一切的一切求一個功成名遂再還鄉(xiāng)
,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
,細數這些年來的如意不如意
,“陪公三萬場”
,將缺失的歲月再補回
,再重拾,再追憶
。這里既有不舍之情、別后思念之意
,更有一番豁達豪邁之氣
。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
。”則勸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離別之情
。離殤從來是不用訴
,訴不出的
,痛哭也好微笑也罷
,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從來都是不一樣的。此句寫出了以酒化情
,千言萬語的別情盡在心腸千回百轉,看似豪邁
,實則深藏凄然別情
,看似凄然,卻有鏗鏘有力
。這般矛盾的勸酒之詞,可謂妙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