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xué)

      圖書編輯出版·輯佚書(輯佚的史料記載)

      大道家園 2023-07-30 05:57:18

      圖書編輯出版·輯佚書圖書編輯出版·輯佚書

      佚書是指失去不傳的書

      。輯佚書就是把各類傳世古書中所征引的原佚書的某些章節(jié)、語句搜集起來,掇拾補(bǔ)錄
      ,以存原書的殘篇及概貌。輯佚工作始于宋。王應(yīng)麟輯鄭玄的《周易注》、《尚書注》及三家詩
      ,為輯佚之始。張舜徽先生在《中國文獻(xiàn)學(xué)》一書中對(duì)輯佚的方法和途徑作了總結(jié)
      ,指出取之唐宋類書
      ,以輯群書;取之子史及漢人箋注,以輯周秦古書;取之唐人義疏
      ,以輯漢魏經(jīng)師遺說;取之諸史及總集以輯歷代逸文;取之《經(jīng)典釋文》及《一切經(jīng)音義》以輯小學(xué)訓(xùn)詁學(xué)
      。明代孫玨輯了一部《古微書》,是專輯“緯書”的
      。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開始輯錄詩文
      。陶宗儀之《說郛》輯錄明代以前的小說史志,很有影響
      。政府組織的有四庫全書館
      ,周永年等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448種。私家輯錄更為可觀,最著名的有黃奭的《黃氏逸書考》
      ,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
      ,嚴(yán)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

      輯佚的史料記載輯佚有廣義

      、狹義之別
      。狹義輯佚,單指輯佚書
      。廣義輯佚.有輯佚書
      、輯佚文
      、輯佚詩
      、輯佚書目。從輯佚的對(duì)象特點(diǎn)分類
      ,輯佚可分成6種類型:輯集亡佚之書
      、輯補(bǔ)缺佚之書、輯校脫佚之文
      、輯拾漏佚之篇
      、輯匯散佚之篇、輯錄佚時(shí)書目
      。輯集亡佚之書
      。簡(jiǎn)稱為輯佚銘、即以“全佚之書”輯佚活動(dòng)

      如:西漢劉向
      、劉歆父子,在整理漢存圖書文獻(xiàn)的基礎(chǔ)上
      ,劉向撰成《七略》
      、《別錄》20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尚著錄
      ,宋代以后諸家書目不再著錄,知其唐代尚存
      ,唐宋間亡佚
      ,逐成全佚之書,然亡佚之前
      ,流傳下來的某些書曾引錄過《七略》
      、《別錄》的某些篇段,人們按一定的方法
      、原則
      ,據(jù)而佚出,整理排比成冊(cè)。這種以全部亡佚之書為對(duì)象的輯佚活動(dòng)就是輯佚帽
      ,被輯出的佚也稱為輯佚書
      。在版本學(xué)中,這種輯佚成書者被統(tǒng)稱為“輯佚本”或“輯本”
      。據(jù)文獻(xiàn)記載.清代以來
      ,《七略》、《別錄》有洪頤惶
      、嚴(yán)可均
      、馬國翰、顧觀光
      、姚振宗
      、閩浚又如;《申子》
      ,戰(zhàn)國·申不害撰
      ,《漢書·藝文志》著錄為6篇‘,兩《唐書》經(jīng)籍
      、藝文志苔錄作3卷
      ,宋代語家書目均不見載,學(xué)者認(rèn)為其亡佚約在南宋間
      。然其書之快文
      ,《群書治要》(唐·官修)所載《大體篇》尚完善‘又《意林》(唐·馬總)、《藝文類聚》(唐·官修)
      、《太平徹覽》(宋·官修)等書多載其恢文
      。情人馬國翰、嚴(yán)可均
      、黃以周
      、王仁俊等有輯本。又如:《尸子》
      ,戰(zhàn)因.尸校挨
      ,《漢書·藝文志》著錄為20篇”,《宋史·藝文志》著錄僅存l卷
      ,南宋《中興館圖書目》只存2篇(臺(tái)為1卷)
      ,活人孫星衍輯本《序》稱,是書到南宋全書散佚
      。清人汪繼培
      、章宗源、孫星衍
      、任兆以等有輯本
      。右列舉之《七略別錄》、呻F)、《尸子》均為全快之書家輯本皆為輯集亡怯之書也

      如:《墨子》
      ,《漢書·藝文志》吾錄為71篇‘,今存兩種版本.—·是《道藏》本53篇
      ,—“是《四庫全書》本63篇
      。《四庫全書簡(jiǎn)明日錄》:“原書七十一篇
      ,今佚八篇
      。”2故清末孫冶讓據(jù)詣家所引《墨子》語
      ,凡傳本不載之文逐一輯出.成《墨子佚文》
      ,附《墨子間訪》后。
      AR:《莊子
      ,以又書·藝文志》吾錄為52篇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莊子》記:晉司馬彪注本有52路.凡內(nèi)篇7.外篇28l雜篇14、解說3l晉郭象注本僅33篇
      ,有內(nèi)篇7,外篇15
      ,雜篇11
      。今傳《莊子》為郭象注33篇傘,較《漢書·藝文忠》苦錄的劉向校定本缺l 9篇
      ,缺凡外篇13
      ,雜笛3.解說3。南宋王應(yīng)熙曾對(duì)《莊子N 9篇佚文做過輯佚.并記之曰:“《莊子》逸篇十有九
      ,《淮南鴻烈》多襲其語
      ,唐司馬彪注猶存,《后漢書》
      、《文選》
      、《世說》注,《藝文類聚》
      、《太平徹覽》間見之
      。斷硅碎空,亦足為笆櫝之珍
      ,君子或有取焉
      。”所輯凡39事
      ,收入《困學(xué)紀(jì)聞》卷十
      ,題名《莊子逸篇》。五氏輯本《莊子逸篇》,約為最早輯補(bǔ)《莊子》之缺怯者
      ,難得周備
      。今人馬敘倫曾有一新輯本.名《莊子佚文》1卷,收入《天馬山房叢著》中
      ,較為精細(xì)

      宋無以前舊籍,傳本頗多殘缺
      ,后入難窺其全
      。故宋明以來,輯補(bǔ)缺佚之作頻出
      。清修《四庫全書》時(shí)
      ,據(jù)《永樂大典》所引,輯補(bǔ)宋代夏促《尚書詳解》
      、李烹《續(xù)資治通監(jiān)長(zhǎng)編》
      、王堯巨等《崇文總目等29余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膸烊珪?jiǎn)明日錄》的《尚書詳解》提要云
      ;“原書殘網(wǎng),今從《永樂大典》補(bǔ)完”i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之更詳:“淳熙間麻沙劉氏書坊有制版.世久無傳
      。今惟存護(hù)帖,脫誤孔多
      。浙江采取之本
      ,皮書《堯典》至《大禹謹(jǐn)》全網(wǎng),周書陰《泰曾》中
      、《泰誓》T—
      、《牧曾》三篇,又網(wǎng)《泰誓》之末簡(jiǎn)
      ,謹(jǐn)以《永樂大典》參校
      ,惟《泰誓bA永樂大典》亦網(wǎng),無從校補(bǔ)外
      ,其余所載
      ,尚并全文,備據(jù)以補(bǔ)輯
      ,復(fù)成完帳
      。””右列《墨子》
      、《莊子》
      、《尚書詳解》諸書
      ,世存皆殘缺之本,諸家據(jù)他書所引輯補(bǔ)缺佚之文.或獨(dú)立單行
      ,或補(bǔ)入傳本
      ,然告輯補(bǔ)缺佚之豐也。獨(dú)立單行吉易知.補(bǔ)入傳本吉非詳查不可得輯校脫俠之文
      ,即以有“佚脫之文”的文獻(xiàn)為對(duì)象的輯佚活動(dòng)
      。“伙脫之文”前已言及
      ,即原書似乎完存
      ,然與他書引文相比勘卻有股簡(jiǎn)、缺句的現(xiàn)象
      。輯校脫佚就是將所脫之簡(jiǎn)文
      、所缺之文句,逐一輯出并獨(dú)立成篇
      。在校助學(xué)中
      ,這類俠文被稱之為“脫文”.其補(bǔ)脫稱之為“校補(bǔ)”。輯佚學(xué)中的“輯校脫佚”與校助學(xué)中的“校補(bǔ)”雖是同一事
      。然:者表現(xiàn)形式不同
      。不同之處有二:一是“校補(bǔ)”是“一字不厭”,而“輯校暇佚”則以句
      、段以上文字單位為限
      。二是“校補(bǔ)”每得脫文.多入原書缺脫之處,附以校記
      ;而“輯校脫佚”則是每得佚暇之文句、篇段
      ,不是直接補(bǔ)入原書
      ,而是另行或附存。二是“校補(bǔ)”可據(jù)他書
      ,也可據(jù)同書異本
      ,而“輯校脫佚”則是必?fù)?jù)他書.不rJJ據(jù)同書異本。
      如:《外卿新書》(即《荀子》).西漢劉向校定本為33篇
      ,今傳本也33篇.似無俠缺
      。然清人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補(bǔ)遺》中,有《荀子佚文》一篇
      ,據(jù)《文選注》
      、 《太平御覽》等輯得《荀子》脫佚之文4段,凡12u字
      。如:韓子》(即《韓非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為55篇.今傳本也作歷篇
      ,似無佚缺。然潔人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曰:“史志所載《韓子》五十五篇
      ,與今傳本臺(tái)
      ,似無殘脫,而佚文不下百余條”.并輯得《韓非佚文》20余條
      。清末王仁俊《經(jīng)籍佚文》中有《韓非子佚文》
      ,又據(jù)《淮南子》、宋人薛據(jù)eZL子集語》輯得2條

      如:《魏書》
      ,宋南渡后就有缺貞,清人嚴(yán)可均《全后魏文》卷二八載《劉芳支書百樂事》 ’篇
      。輯自《魏書·樂志》
      ,實(shí)得義僅一行十?dāng)?shù)字,注云:“原(《魏書“樂志》)有閥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迦吮R文始《群書拾補(bǔ)·魏書校補(bǔ)》也稱此頁已“無從考補(bǔ)”,僅據(jù)《通典Dtr得16字而已
      。實(shí)際上
      ,《冊(cè)府元龜》卷五六O完存此頁全文,一字無缺
      ,陳垣先生據(jù)而輯補(bǔ)之

      輯拾漏佚,即以全集性的詩文總集
      、別集之外的“漏佚之篇”為對(duì)象的輯快活動(dòng)
      。“佚漏之篇”前己言及
      ,即斷代
      、通代詩文總集(非選集)和個(gè)人別集(全集)漏收、棄收和末結(jié)集者的散佚之詩文
      。輯拾漏佚就是將“佚漏之篇”逐一輯出
      ,或單獨(dú)別行,或結(jié)成新集
      ,或附于舊集

      如:北宋王安石的dI陸川先生文集》(南宋龍舒刻本題《王文公文集》),北宋薛昂編輯為百卷
      ,含文明卷
      ,詩詞44卷,是為王安石之全集
      ,流傳至今
      。然百卷之外
      ,薛氏漏收之詩、詞
      、文等佚篇頗多
      ,散見于北宋以后其他各類文獻(xiàn)之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钊藦埱蹇棠纤卫钔锻跚G公詩箋注)50卷
      ,較薛氏輯編之《王文公文集》收
      詩多72首;清末陸心源又輯拾得佚成6I陸川集補(bǔ)》l卷
      ,刻人《群書校補(bǔ)》中
      ;羅振玉又刻日本人輯們吃川集拾遺》1卷,得漏佚之詩
      、文47篇
      ,今人唐圭酵編《全宋詞》,所得王安石詞
      ,在諸家之外仍有增益
      。1959年中華書局重印6I陸川先生文集》時(shí),將諸家輯拾漏佚之篇4種
      ,匯為ef臨川集補(bǔ)遺》1卷
      ,附存書后。
      如:清康熙朗所編《全唐詩》900卷
      ,本欲盡收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間之詩歌
      ,共得2200余位作者詩歌48900余首,是為斷代之詩歌總集
      。然輯拾《全唐詩》漏佚者:(I)日本人上毛河世寧輯《全唐詩送》3卷“
      。⑵令人王重民先生據(jù)敦煌文獻(xiàn)輯拾而成《補(bǔ)全唐詩》,得詩97首
      ,殘?jiān)?首.附存4首
      。⑶王先生又有《效坦庸人詩集殘卷》,其在“說明”中說:“《殘卷》存《全唐詩》未收的庸人詩72首
      ,作者是唐中期在民族戰(zhàn)爭(zhēng)中被吐蕃俘虜?shù)叫Щ偷膬晌粷h人,一位詩人叫馬云奇
      ,另一位拴氏已不可考
      。咽⑷孫望先生有《全唐詩補(bǔ)逸》之作。⑸童養(yǎng)年先生有《續(xù)補(bǔ)遺》之成
      。右舉4家5種
      ,皆是對(duì)《全唐詩》這部斷代詩歌總集所做的輯拾漏佚之作,1982年中華書局將其合成《全唐詩補(bǔ)逸》20卷出版
      ,共得漏佚之詩830首
      ,殘句86
      ,涉及作者242人。此后
      ,王重民先生尚有《全唐詩拾遺》”遺作發(fā)表
      ;陳尚君先生有《全唐詩補(bǔ)編》(三冊(cè))出版”。
      右列舉們腦川集補(bǔ)》
      、6I腦川集補(bǔ)遺》
      、《全唐詩補(bǔ)逸》、64L全唐詩》
      、《全唐詩拾遺》
      、《全唐詩外編》等,均屬輯拾漏恢*至于有意棄收而成為集外佚文者也不少
      。棄收的原因很復(fù)雜
      ,但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三:一是出于某種政治考慮而棄;二是詩文有矢“雅觀”
      ,編者考慮作者的聲名而棄
      ;三是莎寫者因其繁,刊刻者謀之利
      ,選本者存其桔等
      ,皆刪棄也。
      如:清修《四庫全書》時(shí)
      ,出于統(tǒng)治者的政治得要
      ,不僅對(duì)大量具有反清思想意識(shí)的文章、著作進(jìn)行抽毀
      、劇削
      ,而且對(duì)詩文集中所謂不甚“雅訓(xùn)”者也大加劇削棄收。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有圣場(chǎng):“據(jù)《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jìn)呈
      ,聯(lián)詳加披問
      ,內(nèi)劉膠《學(xué)易集》二十卷,擬諸刊刻
      ,其
      中有青詞一體
      ,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前因胡宿《集》(《文恭集》)
      ,見其有道院育詞
      、教坊致語之類,命側(cè)去刊行……今劉鼓所作
      ,則因己身服藥交年瑣事
      ,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jīng)
      ,雖鈔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
      。蓋青詞跡涉異端……尤乖典則者乎2再所進(jìn)書內(nèi)
      ,有擬請(qǐng)拉錄之王質(zhì)《雪山集》……其中亦有青
      詞一種,并當(dāng)一律從刪
      。所有此二書著交該總裁等重加厘訂
      ,分別削存,用昭評(píng)團(tuán)之允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纂輯《四庫全書》
      ,部核計(jì)盈數(shù)萬,所采詩文既多
      ,自不能必其通體完善
      ,或大端可取,原不妨棄醒錄瑜
      。如宋穆修《集》(《穆參軍集》)有曾操帳記
      ,語多稱頓.謬于是非大義,在所必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暗乃膸烊珪穭h削之事,由此可見一覓
      。據(jù)《抽毀書Bb所列.多達(dá)217種之多
      。今人來貴明在所輯《四庫輯本別輯拾遺》中有《文恭集》、《學(xué)易集》拾遺等
      ,其既有四庫館臣漏輯者
      ,也有棄佚者。如:滑韌著名文學(xué)家兼學(xué)者的朱彝尊
      ,其詩文自輯者有:《南車草》1卷
      ,再輯刻《竹詫文類》26卷,《南車草》所載只有半數(shù)入《文類》.此一棄也
      。后又刻《瞳笑集》8卷
      。晚年又自編成《曝書亭集》81卷,是為全集.收集員富
      ,而《竹詫文類》
      、《騰笑集》原收而此編棄收者也不少,此二棄也
      。至于晚年未曾刊行之作棄而未收者
      ,尚不知有幾多。自嘉慶以來
      ,輯拾朱氏棄佚及其他散見之作而成集者,有嘉慶—:十二年朱氏五世孫朱墨林和馮登府合輯付刻的《曝書亭集外稿》8卷
      ,所收為《竹詫文集》
      、《騰笑集》之棄余和其他散見之作
      ,但《南車草》之棄余部分仍末收‘有清揚(yáng)謙《曝書亭集詩補(bǔ)遺》2卷,附《曝書亭集詩注》后.然末見割例
      ;有清弱之調(diào)《曙書亭詞拾遺》3卷
      ;有今入朱則杰《曝書亭集外詩文拾遺》1卷,得詩78首
      ,文7篇“
      。至此,朱彝尊詩
      、詞
      、文庶幾可5b臺(tái)壁,然散鐵者還將有所發(fā)現(xiàn)

      宋唐以前
      ,書多傳播流傳,然抄者除無意脫誤外
      ,多有喇棄
      ,以省時(shí)日和材料;或因原書過蟹而有意刪其蟹而存其精
      ,后原書亡佚而刪節(jié)本存焉
      ;或據(jù)全集而成選集,后全集亡快而選集存焉
      ;或坊貿(mào)刊刻以求利而有意棄刻
      ,后原本亡佚而棄刻本存。如此之類
      ,皆為棄佚者也

      如:唐韌王績(jī)《東皋子集》,唐時(shí)有兩種傳本
      ,一為其友貞觀(627—649)時(shí)人呂才輯匯的5卷本
      ;一為大歷(766—779)時(shí)人陸淳刪節(jié)的《東皋子集賂》2卷本,5卷本宋以后世不見刊傳
      ,今所傳者皆為陸氏刪節(jié)本
      ,又作3卷,題名卻為《東阜子集》
      ,i4F陸氏刪節(jié)本之原舊
      ,乃明人采掇輯拾而成,此輯拾王績(jī)集棄佚者一也
      。今人王重民先生《敦煌古篇敘錄》記《東皋子集》云
      ;“此卷首尾殘缺,載賦三篇,起《游北山賦》之后半
      ,《元征賦》全
      ,訖《三月三日賦》之前半”;此外
      、王重民又儉宋人姚銨《房文碎》卷81
      、82,有王績(jī)《重答仕使君書》
      、《與陳權(quán)達(dá)重借暗紀(jì)書》
      ,清《全唐文》卷132,有《三日賦》
      、《燕賦》等4文
      ,皆為3卷本所不載,此輯拾王績(jī)集棄怯者二也
      。右列述種種.皆為輯拾漏快之作

      七政七緯 七政(七緯):日 月金 木 水 火 土

      七政

      簡(jiǎn)介:

      古天文術(shù)語,亦稱七曜

      、七緯
      ,其意思說法不一。是古代漢族人民將太白星(金星)
      、歲星(木星)
      、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鎮(zhèn)星(土星)稱為五星
      ,五星又稱五曜,加上太陽星(日)
      、太陰星(月)
      ,合稱七曜。七曜占在古代漢族星占學(xué)上均十分重要

      詞語信息:

      【詞目】七政

      【釋義】

      古代兵法里指人

      、正、辭
      、巧
      、火、水
      、兵七者

      詳細(xì)解釋:

      1、古天文術(shù)語

      ,亦稱"七曜"
      、"七緯"
      ,其意思說法不一:

      ①指日、月和金

      、木
      、水、火
      、土五星。

      《易·系辭》:"天垂象

      ,見(現(xiàn))吉兇
      ,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
      ,有吉兇之象
      ,因其變動(dòng)為占,七者各自異政
      ,故為七政
      。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

      《書·舜典》:"在璇璣玉衡

      ,以齊七政。"孔傳:"七政
      ,日月五星各異政
      。" 孔穎達(dá) 疏:"七政,其政有七
      ,于璣衡察之
      ,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
      。木曰歲星
      ,火曰熒惑星,土曰鎮(zhèn)星
      ,金曰太白星
      ,水曰辰星。"《史記·五帝本紀(jì)》:"於是帝堯老
      ,命舜攝行天子之政
      ,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
      ,以齊七政
      。" 中的"以齊七政" 裴骃集解引鄭玄注同此說。

      ②指北斗七星

      《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

      ,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裴骃集解引馬融注《尚書》云:"七政者,北斗七星

      ,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
      ,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
      ,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
      ,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
      。日月五星各異
      ,故曰七政也。"

      ③指天

      、地
      、人和四時(shí)。

      《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

      ,謂春
      、秋、冬
      、夏
      、天文、地理
      、人道
      ,所以為政也。"

      2

      、古代兵法里指人
      、正、辭
      、巧
      、火、水
      、兵七者

      《司馬法》:"一曰人,二曰正

      ,三曰辭
      ,四曰巧,五曰火
      ,六曰水
      ,七曰兵,是謂七政
      。"

      七緯

      簡(jiǎn)介:

      古代漢族人民將

      、太白星(金星)
      、歲星(木星)、辰星(水星)
      、熒惑星(火星)
      、鎮(zhèn)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
      ,加上太陽星(日)
      、太陰星(月),合稱七曜
      。七曜占在古代漢族星占學(xué)上均十分重要

      詞語信息:

      1、書名

      。漢代方士化的儒生依據(jù)今文經(jīng)學(xué)附麗經(jīng)義制作的《尚書緯》、《詩緯》
      、《易緯》
      、《禮緯》、《春秋緯》
      、《樂緯》
      、《孝經(jīng)緯》的統(tǒng)稱,也稱"七經(jīng)緯"

      2

      、書名。[清]趙在翰輯
      ,三十八卷,為七經(jīng)緯的輯佚之作
      。卷端依次有阮元序、葉紹本序和張師誠序
      。正文三十七卷
      ,首列《易緯八種》八卷。其后按照《書緯》
      、《詩緯》
      、《禮緯》、《樂緯》
      、《春秋緯》
      、《孝經(jīng)緯》的順序輯錄各緯逸文,篇目以《后漢書·樊英傳》李賢注所列緯書題目為準(zhǔn)
      ,纂成二十九卷
      。其中除《易緯》外,六種緯書末皆附本緯佚文一篇
      ,名之為《七緯附錄》
      。卷三十八為《七緯敘錄》和《敘目》
      ,末附李大瑛、楊應(yīng)階跋語各一節(jié)
      。有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福州小積石山房刻本
      ,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緯書輯佚書匯編《緯書集成》,即據(jù)此本重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fēng)蹙冰皮皺。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解起澄清志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biāo)點(diǎn)
      ,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行為
      、社會(huì)場(chǎng)景
      ,或者用這種無標(biāo)點(diǎn)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無理智狀態(tài)的一種修辭方式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