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詩用東坡詞意》詩詞評論技巧宋人吳曾《能改齋詞話》卷一載,王平甫十分喜愛張耒詩句“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吳認為張文潛詩是用東坡《虞美人》“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本湟狻?/p>
張耒原文_翻譯及賞析北宋文學(xué)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度卧~》《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xué)于陳,學(xué)官蘇轍重愛,從學(xué)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xué)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xù)拾遺》一卷?!端问贰肪硭乃乃挠袀鳌?張耒作品風格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后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xiàn)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guān)心也頗切,如在《勞歌》一詩中對那些“筋骸長彀”、“半衲遮背”的“負重民”以憐憫;在《和晁應(yīng)之憫農(nóng)》一詩中對那些“夜為盜賊朝受刑”的“南山壯兒”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嘈痢?《糶官粟有感》)的憫農(nóng)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擔,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御敵,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著一股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生平張耒原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后遷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區(qū))。馬端臨《文獻通考》作“譙郡人”,秦少游《書晉賢圖后》記載:“獨譙郡張文潛與余以為不然……”,他在《思淮亭記》中稱“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xí)于淮而樂之?!?。祖父任職于福建,父親中進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檢法官,因親老,乞請離京做吳江知縣。母親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為譙縣知縣,歷官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詩文名世,長于寫詩,深受當時的大詩人晏殊的賞識。正是在這樣的家庭里,張耒從小就受著正統(tǒng)的封建詩禮的薰陶,加之受業(yè)于“山陽學(xué)官”,少年時即表現(xiàn)出對文辭的靈感,“十有三歲而好為文”(《投知己書》),十七歲作《函關(guān)賦》,傳誦人口。此后,他游學(xué)于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xué)宮的蘇轍的厚愛。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前,來陳州與其弟話別,張耒得以謁見蘇軾,頗受青睞,自此便成為蘇氏兄弟的門下客,并在東坡引薦下,應(yīng)舉姑蘇。熙寧六年(1073年),即張耒二十歲時,由神宗親策為進士,王安石負責提舉,授臨淮(今安徽泗縣)主簿,開始步入仕途。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修“超然臺”,張耒應(yīng)約寫了《超然臺賦》蘇軾稱他“超逸絕塵”,有秀杰之氣,“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這是他們詩文交往的開始。與此前后,張耒與秦觀、晁補之也有詩文唱和,結(jié)為知交。
熙寧六年至元豐八年(1073年-1085年),張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縣尉、縣丞一類地方官,并因秩滿改官不斷,往來京洛間,為政特別辛勞?!拔矣刳吺雷荆d困微官”(《悼逝》),“飄然羈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歸”(《上蔡侍郎書》)說的就是這段經(jīng)歷。張耒為官清廉,他本想憑著他那微薄的俸祿養(yǎng)其親小,淡泊平生,然厄運頻頻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繼謝世,家境每況愈下,經(jīng)濟拮據(jù),生活困窘。
元豐八年(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舊黨的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反變法派司馬光,蘇軾、蘇轍相繼奉調(diào)晉京。元祐元年(1086年)大臣范純?nèi)仕]舉張耒參加太學(xué)學(xué)士院考試。這次被薦參加考試的還有黃庭堅、晁補之等人,由翰林學(xué)士蘇軾命題,考試結(jié)果三人同被拔擢,張耒被任為秘書省正字,其后歷任著作佐郎、秘書丞、史館檢討,直到起居舍人。元祐二年(1087年)春,蘇軾主持禮部貢舉,張耒被聘為讀卷官,入試院檢點審閱舉子試卷。元祐三年(1088年),秦觀被召到京師,任太學(xué)博士,校正秘書,亦入蘇軾門下。在暇日與張耒或舉酒歡宴,或同游京都名勝,詩文酬唱,作畫題跋,互相砥礪,共受蘇軾薰沐。這是他們難以忘懷的歡樂年代,也是北宋文壇上的盛事。他們“一文一詩出,人爭傳誦之,紙價為貴”。館閣八年,張耒有緣披覽國家藏書,過著“圖書堆枕旁,編簡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學(xué)術(shù)也日有進益。
宋哲宗親政后,新黨得勢,竭力報復(fù)元祐舊臣,隨著蘇軾等人的被貶,蘇門弟子也受到株連。紹圣元年(1094年),張耒在以直龍圖閣知潤州(今鎮(zhèn)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紹圣四年(1097年)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酒稅監(jiān)督,再貶復(fù)州(宋地名,今湖北天門)監(jiān)竟陵郡酒稅。元符二年(1099年)起為黃州通判。宋徽宗即位,四十七歲的張耒一度內(nèi)召為太常少卿,后又被啟用為兗州、潁州(今阜陽)知州,但為時都很短促。當時蘇軾自海南遷內(nèi)地,張耒賦詩相慶;“今晨風日何佳哉?南極老人度嶺來。此翁身如白玉樹,已過千百大火聚?!辈痪?,噩耗傳來,蘇軾于途中卒于常州。張耒在潁州舉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師。未想竟觸怒了上方,于崇寧元年(1102年)被貶為房州(今湖北房縣)別駕,安置于黃州,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內(nèi)第三次被貶到那里,他在黃州先后共住了七八年,作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臉淇菽?,蓬蒿滿眼,自然令人惆悵莫名,但“江上魚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給他不少安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腳下,張耒與蘇軾弟子潘大臨結(jié)為緊鄰,兩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節(jié)。據(jù)載,當時的郡守瞿汝文憐其家貧,欲為其購買一份公田,以種植豆粟蔬菜等,貼補家用,張耒敬謝不取。正是此地的哀和樂使他難以忘懷,故他自號為“柯山”。
崇寧四年(1105年),秦觀的兒子自藤州(今廣西藤縣)奉父柩歸葬揚州,路過黃州時張耒臨江祭奠,他為好友的“竄身瘴海,卒仆荒陋”而痛哭失聲。淚水未乾,黃庭堅又相繼去世。崇寧五年,宋徽宗詔除一切黨禁,張耒才得任便居住。這年冬天,他自黃州經(jīng)潁州,回到故鄉(xiāng)淮安,大約住了一年多時間。大觀年間,移居陳州,監(jiān)南岳廟,主管崇福宮。由于晚年長期賦閑,他貧病交加,《歲暮即事寄子由先生》云,“肉似聞韻客,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補衣裾。已病藥三暴,辭貧飯一盂。長瓶臥墻角,短褐倒天吳。宵寐衾鋪鐵,晨飲火數(shù)珠?!笨梢韵胍娝敃r已衣食不繼,三月不知肉昧了。
盡管政治環(huán)境是如此惡劣,生活是如此困窮,但詩人并沒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團屈服。以聞道蘇軾自負,終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擊也不后悔,且引為人生最大的志趣。詩人就這樣堅持著,繼蘇轍和晁補之謝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據(jù)乾隆《山陽縣志》載,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文學(xué)地位 張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學(xué)家,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其論文學(xué)創(chuàng)作淵源于三蘇,提倡文理并重,以為“文以意為車,意以文為馬,理強意乃勝,氣盛文如駕”(《與友人論文因以詩投之》)。在《答李推官書》中他又明確申說學(xué)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wù)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是也”。在文章風格上,他反對奇簡,提倡平易;反對曲晦,提倡詞達;反對雕琢文辭,力主順應(yīng)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賀方回樂府序》)。張耒的詩文正是其創(chuàng)作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長短利弊皆本于此。其文風近似蘇轍,蘇軾對他有“汪洋沖澹,有一倡三嘆之聲”的稱譽(《答張文潛書》),張表臣也稱其文“雄深雅健,纖秾瑰麗,無所不有”(《張右史文集序》)。他擅長辭賦,《哀伯牙賦》抒發(fā)曲高者孤獨無與,媚眾者身安得志的憤悶,《鳴蛙賦》運用各類比喻形容蛙鳴,《雨望賦》描寫風雨氣勢,在立意遣辭上都有超過唐人辭賦之處(《復(fù)小齋賦話》)。議論文立意警辟,文筆高奇,如《論法》、《敦俗論》、《憫刑論》諸篇,均為佳作。張耒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卓著,汪藻稱其詩“體制敷腴,音節(jié)疏亮,則后之學(xué)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張文潛集書后》)。《宋史》本傳也說他至晚年,詩風益務(wù)平淡,效白居易體,樂府效張籍。詩歌取材廣泛,在很多詩篇中反映了當時下層百姓的生活,像《倉前村民輸麥行》、《勞歌》、《和晁應(yīng)之憫農(nóng)》諸篇,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xiàn)風格,都與唐代新樂府詩極為相近。張耒詩以平易流麗明快見長,很少使用硬語僻典,蘇軾稱贊他“氣韻雄拔,疏通秀明”(《曲洧舊聞》卷五引),晁補之亦謂“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花自開”(《題文潛詩冊后》)。他作詩喜歡學(xué)習(xí)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韋應(yīng)物的篇章,開北宋詩人學(xué)習(xí)唐調(diào)風氣之先。他注重煉句,呂本中《童蒙詩訓(xùn)》云:“文潛詩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樹外天’,‘客燈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淺山塞帶水,旱日白吹風’,‘川塢半夜雨,臥冷五更秋’之類,迥出時流”(《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一)。此類佳句可謂俯拾皆是。但是張耒的詩過分強調(diào)“滿心而發(fā),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顯得粗率質(zhì)直,朱熹曾批評說“張文潛詩有好底多,但頗率爾”,又云“張文潛詩只一筆寫去,重意、重字皆不問,然好處亦是絕好”(《朱子語類》卷一四○)。張耒詞作不多,詞風柔情深婉,與秦觀詞相近。其《風流子》(木葉亭皋下)敘寫秋思離愁,鋪景朗倩,烘托愁緒無極(《草堂詩余》正集卷六沈際飛評)。張耒的文集,在南宋時即有多種刻本傳世:羅仲洪刊本《柯山集》十卷,汪藻刊本《張龍閣集》三十卷,張表臣刊本《張右史文集》七十卷,井晦之刊本《譙郡先生集》一百卷(均見周紫芝《書譙郡先生文集后》)。 評價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詔追贈蘇軾為資政殿學(xué)士,贈張耒集英殿修撰,誥詞說:“四人以文采風流為一時冠,學(xué)者欣慕之及繼述之”。既概述了張耒等人的影響,又肯定了其文學(xué)成就,終于使張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介紹 張耒(lěi),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楚州淮陰人。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fù)稱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歿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圣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疤K門四學(xué)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詩學(xué)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渡倌暧巍穼戦|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余》,趙萬里輯本。后被指為元佑黨人,數(shù)遭貶謫,晚居陳州。 評價 張耒平生仕途坎坷,屢遭不幸,可他從未忘懷操寫詩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為《柯山集》、《張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孫通海、傅信三人編輯的《張耒集》,收詩約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論、議論近三百篇,真可謂洋洋大觀矣!其詩早年體制豐腴,音節(jié)瀏亮,東坡稱之“汪洋沖淡,有一唱三嘆之音”,晚歲落其華,趨務(wù)平易,酷肖白樂天(居易)、張文昌(籍),一時獨步吟壇;其文則雄深雅健。纖秾瑰麗,無所不有,蔚然成家。 文集版本其文集今存主要有四種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存清康熙呂無隱鈔本、《四庫全書》本等?!犊律郊肺迨?、拾遺十二卷,存武英殿聚珍版本、廣雅書局刻本,見于《宛丘先生集》而不見于《柯山集》的詩文,均輯入該本《拾遺》?!稄堄沂肺募妨寰?,存明萬歷抄本、清雍正七年謝浦泰抄本等?!稄埼臐撐募肥?,存明嘉靖三年郝梁刻本。四種版本文集所收篇目互有差異。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逸安等校點《張耒集》,較為完備精審。張耒還撰有《明道雜志》一卷,南宋慶元時陳升刻于黃州,現(xiàn)存明刻本、《唐宋叢書》本、《學(xué)海類編》本?!度卧~》第一冊收其詞六首?!度卧姟肪硪灰晃逦逯烈话似咪浧湓娙??!度挝摹肪矶呶濉鹬炼咂咭皇掌湮亩?。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傳。近人邵祖壽編有《張文潛先生年譜》一卷。
張耒的詩文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宋代·張耒《和端午》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jié), 競渡, 懷人愛國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尚有聲?!未堮纭兑棺芬棺?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尚有聲。 古詩三百首, 秋夜, 寫景抒懷如絲苣甲饤春盤,韭葉金黃雪未干。旅飯二年無此味,故園千里幾時還。異方時節(jié)三巵酒,殘歲風煙一慘顏。曾奉龍旗典邦禮,歲窮祠祀少休閑。——宋代·張耒《春日》春日
宋代 : 張耒
古詩三百首, 寫景思鄉(xiāng)查看更多張耒的詩文>>
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歸納盤點 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鑒賞其形象、其語言、其表達技巧。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古詩鑒賞答題技巧,供大家閱讀參考。
古詩鑒賞答題技巧 (一)人物形象
設(shè)問方式:
1、請分析抒情主人公當時的心情;
2、這首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方法點撥:
1、在整體理解的基礎(chǔ)上,從詩句中確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細節(jié)、側(cè)面描寫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論世,關(guān)注背景;要特別注意作者及其經(jīng)歷、注釋、題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但不能任意撥高。
在此基礎(chǔ)上明確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義。
應(yīng)答步驟:
1、性格+身份
2、分條列舉出性格而后點明身份。
(二)景物形象
設(shè)問方式:
1、 這首詩描寫的景物特點是什么?
2、 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3、 這首詩寫了什么樣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現(xiàn)什么?
方法點撥:解答這類題目,先準確把握詩歌所寫的物象,再進一步體味這些物象給人的主觀感受,還要弄清物象所體現(xiàn)的時令、方位特征。至于寫景的目的,則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應(yīng)答步驟: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涼。。。。。。)
2、 時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畫面(圖景)+抒發(fā)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現(xiàn)感情。
(三)景物形象
設(shè)問方式:
1、 試分析所寫景物中蘊含的感情.
2、 簡要分析詩歌的意境.
3、 試從景情關(guān)系的角度對詩歌作簡要分析.
方法點撥:答這類題要把握以下三個要領(lǐng):
第一,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要點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點。在描摹出圖景后,結(jié)合主旨分析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或高闊遼遠,或恬靜優(yōu)美,或蕭瑟凄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xiàn)其特點和情調(diào)。
第三,講清景情關(guān)系。景情關(guān)系在詩歌表達中,無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襯情等。作答時應(yīng)注意區(qū)別,一般講,借景抒情,是詩句中有直接表現(xiàn)感情的詞語句子;寓
第四,情于景,情景交融,則為詩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沒有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詞語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種感情,至于以景襯情,則主要體現(xiàn)在樂景哀情的反襯上。
應(yīng)答步驟:
1、 通過描寫---"氛圍特點"表現(xiàn)---感情(對應(yīng)設(shè)問1)
2、 描述圖景"氛圍特點"形成什么樣的意境(對應(yīng)設(shè)問2)
3、 景物"氛圍特點"揭示感情"點出景情關(guān)系(對應(yīng)設(shè)問3)
(四)事物形象
設(shè)問方式:
1、 詩中所描寫的意象(形象)有何特點(特征)?
2、 作者借助這個形象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方法點撥:
這類題大多涉及的是詠物詩,詠物詩的最大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此類形象,要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jù),挖掘其社會屬性,即作者借以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寫的類型;景物描寫(事物情境、季節(jié)、時令、地域),場面描寫(戰(zhàn)爭、農(nóng)事、獰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應(yīng)答步驟:描摹圖景+概括景象特點+剖析作者感情。
語文古詩詞答題模板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答題的時候應(yīng)該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的時候一定要忠于原詩,還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創(chuàng)新,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等,注意能準確的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這樣題目的時候千萬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也得不到多少分,應(yīng)回答出因為什么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xiàn)技巧(或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情感的?這樣表達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的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jié)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
(3)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wù)劥嗽姷恼Z言藝術(shù)。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guān)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某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本詩中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用某個字替代行嗎?為什么?
(1)解釋該字在句子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如果說用某個字替代,好不好?結(jié)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動貼切的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lǐng)會全詩型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詩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歌的結(jié)構(gòu)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大家應(yīng)該隨便找?guī)灼旁姡凑丈厦娴拇痤}模式組織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試的時候,你在詩歌鑒賞這主干題目方面不會丟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滿分,競爭優(yōu)勢一定明顯。
古詩詞鑒賞中的十大規(guī)律 1、詩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jié)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xiāng)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chuàng)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chuàng)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shù)境界。優(yōu)秀的古詩詞都創(chuàng)造了具有廣闊藝術(shù)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guān)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梢姡プ∵@幾個關(guān)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shù)境界,解詩答題。
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案?、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等。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chǎn)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根據(jù)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diào)(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diào)(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shù)”。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nèi)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zhàn))詩等等。
寫景詩:學(xué)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xiāng)、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nèi)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guān)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chuàng)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xiàn)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xiàn)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xiàn)實,真實地表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jīng)》;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fā)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手法、神話 故事 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
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diào)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diào)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jié)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xiàn)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lián)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jié)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guān)系是并列的,結(jié)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nèi)容方面的動靜結(jié)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也可理解為“動靜相對”。
結(jié)構(gòu)方面的伏筆與照應(yīng):詩作者在讀者不經(jīng)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jié)構(gòu)嚴謹,首尾呼應(yīng),文題呼應(yīng)。
結(jié)構(gòu)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并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義,對于主題的表達也易產(chǎn)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nèi)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zhì)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tǒng)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xiāng)明”——因思鄉(xiāng)念故鄉(xiāng)而備覺故鄉(xiāng)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xiàn)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guī)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的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用以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quán)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yīng)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
設(shè)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夸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fù)等,都要求我們?nèi)プ⒁狻?/p>
注意關(guān)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
如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huán)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么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鑒賞題后,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例題。
注意運用聯(lián)想、想象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聯(lián)想、想象。
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墻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lián)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致,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歸納盤點相關(guān)文章:
★高考語文古詩詞背誦與鑒賞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的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答題方法
★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分析(3)
★高考古詩鑒賞五大考查類型的答題技巧綜合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及解題技巧總結(jié)
★高中語文賞析古詩的答題技巧及常用術(shù)語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語文古詩詞鑒賞題典型十大規(guī)律與閱讀答題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tatic/upload/image/20230210/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隋唐五代·竹溪六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