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_翻譯及賞析(宋)范仲淹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宋人魏泰《東軒筆錄》云:“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边@說明此小令是范仲淹在慶歷初(1040—1043)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等職時所寫。如今其他數(shù)闋《漁家傲》均已失傳,獨有此闋傳誦千古,想來該是由于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沉悶得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和有獨到的藝術成就所致吧。歐陽修的話,表明它只能是一位為畏敵退讓的宋王朝守邊的愛國將軍之作,其壯志難酬的抑郁心境和蒼涼悲壯的藝術風格,自與盛唐邊塞詩人之意氣風發(fā)和雄偉奔放有別。不過,若從詞的流變來看,它首開以詞描寫邊塞軍旅生活之先例,終于有了報導豪放詞風必將在詞壇涌現(xiàn)的一枝早開的紅梅。
詞人從描寫邊塞秋景落筆。“塞下”,邊塞地區(qū),這里指北宋王朝的西北邊境,點明地點;“秋來”,秋季到來,點明時間;“風景異”,點明風光景物與中原內(nèi)地大不相同的邊塞特色。塞下景象已夠荒涼,何況秋來更顯蕭瑟,因此它的風光景物不僅與中原有別,就在塞下也是苦寒寂寥之極了。其中一個“異”字,既突出了異域風光情調(diào),又總括下文描寫之異境,實為全小令的詞眼。正因其“異”,大雁都向南方飛去了,對這里毫無留戀之意?!把闳ァ本o承“秋來”;“衡陽雁去”亦即“雁去衡陽”。傳說大雁飛到衡陽城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飛。如果雁尚且毫無留意;人呢,其情可以想見。這不僅使詞意較首句深入一層,又為后面三句描寫邊塞景象進行鋪墊,更為下闋抒寫思鄉(xiāng)之情打下了伏筆。
這種使大雁都無留意的邊塞秋景究竟“異”在何處呢?詞人先用“四面邊聲連角起”,烘托出耳聞四處回蕩之音響;再用“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勾勒出目睹孤城荒僻之景象。在這多事之秋,邊地笳聲、風聲、馬嘶聲等音響,與號角聲交織而接連不斷地響起,使人心情緒亂而又悲涼,這可說是聽覺之“異”;在層巒疊嶂之中,只見烽煙直上,夕陽殘照,襯出一座早關城門的孤城,這種充滿冷落、警戒氣氛的荒漠景象,又怎能使守衛(wèi)孤城的將士不感到心境蒼涼而又孤獨呢?這可說是視覺之“異”。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xiāng)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創(chuàng)造了一個比杜甫“孤城早閉門”還要寂寥空闊的藝術境界,撩動著千百年來無數(shù)讀者的心弦。
上闋寫景,寫盡邊塞秋景荒涼不堪之異;下闋抒情,道盡將士徒然戍守、鄉(xiāng)思難禁之悲。
下闋首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緊承“孤城閉”而來,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既然雁去不留,音信斷絕,觸目荒涼,孤城空守,只有借酒澆愁了;然而舉起一杯濁酒,卻不禁勾起家在萬里之外的更大離愁,何時才能合家舉杯共慶團圓呢?離家萬里,自己愁思難禁,歸去不易,何況“燕然未勒歸無計”呢!“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勒”,刻石。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打敗侵擾的匈奴,追至塞外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在山上刻石記功而歸。詞人作為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將軍,何嘗不想建刻石之功而歸呢?然而北宋王朝的對敵妥協(xié)政策使他空有壯志,他只能陷入對酒思家而無功豈可還鄉(xiāng)的矛盾心境了。這兩句刻畫孤城主將的內(nèi)心活動,愁腸百結,入骨三分。隨著時間由黃昏轉(zhuǎn)到深夜,再借“羌管悠悠霜滿地”之景物的描寫,著重烘托出戰(zhàn)士們寒夜戍守的悲涼情景。耳中所聽是羌笛悠悠,心情之凄清可以想象;眼中所見是白霜鋪地,異域之苦寒不言而喻。這種所聽和所見,又是從“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主將角度感受出來。因此,“人不寐”之“人”,不僅指寒更守夜的戰(zhàn)士,也包括思歸無計之主將。在這充滿異域情調(diào)的寒夜里,誰還能入睡呢?于是承上合寫的警句“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便噴薄而出了?!皩④姟敝腹鲁侵畬ⅲ瑢嵤亲灾福弧罢鞣颉敝甘吺勘?。“將軍白發(fā)”寫將軍由于戰(zhàn)事的持久和勞苦而發(fā)絲變白,勞而無功,飽含著“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陸游《訴衷情》)那種壯志難酬的悲愴情懷;“征夫淚”寫戰(zhàn)士們由于邊塞久戍、凱旋無望而流淚,更點明他們感傷時事、苦思故鄉(xiāng)的內(nèi)心愁悶。這種渴望打敗敵人、為國立功而無從實現(xiàn)的沉郁情境,豈不正是那個國勢不振、外族欺凌的歷史時代的一面鏡子么?
《漁家傲·秋思》原文及賞析 導語:《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詞曲,這是一首邊塞詩,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變低沉婉轉(zhuǎn)之調(diào)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漁家傲·秋思》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漁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單單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xiāng),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之日無法預料。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將軍連頭發(fā)都白了,戰(zhàn)士們流下眼淚。
《漁家傲·秋思》注釋
1.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2.塞下:邊境險要之地。
3.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等聲音。
5.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6.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7.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之杭愛山。
9.勒(lè):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10.燕然未勒:此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漁家傲·秋思》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闋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tài)勢的嚴重。下闋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yè)未立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復雜心情,真實感人。全篇造語雄渾有力,情調(diào)蒼涼悲壯。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比較強大的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 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wěn)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以上片短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nèi)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字得到了具體的發(fā)揮。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tǒng)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zhuǎn)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xiàn)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nèi)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jù)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xiàn)了邊塞地區(qū)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qū)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zhí)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叭瞬幻隆?,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傊缕闱?,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fā)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xiāng)卻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nèi)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秋思的翻譯原文和翻譯見下面: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陽飛去的雁群,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里,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zhàn)的人都難以入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fā),只好默默地流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5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韻部》
下一篇: SK波德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