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韻母的分部。漢魏以后,隨著“反切”的發(fā)明,學者能將一個個漢字的音節(jié)分析為“聲”和“韻”,而將這些“反切”類集成書,就成為韻書。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最早的韻書是三國魏李登的《聲類》,南北朝時期,“音韻鋒出”,但都已失傳。編纂韻書,原來是為了寫詩作賦的需要,自然要對字韻進行分部歸類,同韻的字歸在一部,于是就有了所謂“韻部”?!绊嵅俊钡某霈F(xiàn),標志著古人對漢語韻母的系統(tǒng)認識,在音韻學上是一大進步。但是,六朝韻書都已失傳,包括對后代影響深遠的《切韻》,現(xiàn)在也只留下了殘卷。不過,唐宋韻書都是以《切韻》為藍本的,如我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廣韻》就是增廣《切韻》而成?!稄V韻》分出二百零六韻,這與實際的語音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南宋以后韻母逐漸簡化,并出現(xiàn)并韻的風氣,結果就產(chǎn)生了《平水詩韻》那樣一百零六韻的分部。這主要是根據(jù)隋唐以后的語音即古人所謂“今音”而定的。古今語音變化,某一漢字歸在哪一個韻部,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唐宋時人,包括許多著名的學者,大都不明白其中奧秘,誤以為古今韻讀相同。當他們以今音讀古代經(jīng)典如《詩經(jīng)》、《楚辭》,覺得不能押韻時,就異想天開地發(fā)明了一種“協(xié)韻”或“葉韻”的方法,說是古人可以隨意改變字音以便押韻。如《詩經(jīng)·燕燕》:“燕燕于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卑凑铡敖褚簟弊x,“南”(nan)和“音”(yin)就不押韻,朱熹《詩集傳》就說:“南,葉尼心反?!币馑际钦f,“南”在這里讀為“nin”。這一改音,詩句自然“協(xié)韻”了。但這種“改字協(xié)韻”的方法是錯誤的,實際上,古人并不如此。明代中期,有一位名叫陳第的秀才,早年投筆從戎,位至將軍,出守古北,頗受督府戚繼光賞識,慨然有長驅遠略之志。后戚繼光被罷,新任督府只顧私人在邊境做買賣,陳第感嘆說:“我投筆從戎,須發(fā)盡白,思傾灑一腔熱血,為國家定封疆大計,而今不可為矣!我仍回家去做老書生罷了?!彼旖饧讱w田,以研究古音為樂。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破除所謂“葉韻”之說,以大量的本證和旁證,來證明《詩經(jīng)》的古韻,并得出古今韻讀隨時地而變化的結論。陳第雖然未能進一步概括出古韻的分部,但他的結論,卻徹底改變了人們過去對古音的看法。清初顧炎武在陳第的基礎上,以《詩經(jīng)》用韻為本,參考先秦其它韻文的用韻,對古韻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歸納,將古韻分為十部。后來,古韻的研究成為熱門,韻部愈分愈細,愈析愈密,如江永分為十三部,段玉裁分為十七部,至此,上古韻部的主要輪廓已經(jīng)劃出,此后各家不過在此基礎上有所增補而已。段玉裁等人歸納出來的上古韻部,與隋唐以后的“今音”有許多不同,如支脂之在《廣韻》中可通用,在清代時更是沒有區(qū)別,段玉裁根據(jù)他所總結的上古韻讀,非常正確地將其分立為三部。關鍵問題是,這三部是根據(jù)上古的文獻資料分析歸納出來的,由于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加上當時沒有國際音標和語音分析工具,還不能說明它們的不同音值。也就是說,支脂之在上古不屬于同一韻部,發(fā)音肯定有區(qū)別,但區(qū)別在哪里,他卻說不出來。段玉裁晚年給朋友寫信,還引以為憾,說:“倘得聞而死,豈非大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