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經(jīng)學·儒家經(jīng)典與文學·《尚書》
《尚書》原本稱《書》,在流傳過程中,因其中收錄上古之書,故稱《尚書》。這是一部記言體散文選集。從文獻產(chǎn)生的時代來說,它收錄虞、夏、商、周四代一些重要典籍,最晚的一篇為春秋時代秦穆公所作的《秦誓》。從這些文獻的體例來看,其中的文章可分為六類:典,即典冊,如《堯典》;謨,即謀,商討,如《皋陶謨》;訓,訓誡,如《伊訓》《無逸》;誥,告諭,告誡,如《洛誥》《康誥》;誓,誓辭,如《湯誓》《牧誓》《秦誓》;命,策命,政令,如《顧命》《文侯之命》。
這些文獻歷經(jīng)四代,時間跨度很大,便有一個選目、編纂、整理的過程?!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①?!稘h書·藝文志》亦云:“《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①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如下幾個問題:其一,孔子是這部散文選集的編纂者,因此,這部書自然就具有了經(jīng)典性意義;其二,“追跡”、“斷”與“訖”等記載,意在說明圣人篩選、整理之功,說明四代流傳下來文獻數(shù)量之多,也說明經(jīng)過編纂的選集篇目有“百篇”,也超過流傳本的篇數(shù);其三,孔子為這些文章作“序”或“序《書傳》”,表明孔子對這些文獻做出最早的也是最具權(quán)威性的闡釋。從《史記》對夏、商、周的歷史記載看,司馬遷充分采用了《尚書》中的資料,這一點已經(jīng)為商代考古發(fā)現(xiàn)所印證?!稘h書·儒林傳》云:“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孔安國,西漢諫大夫,家藏古文《尚書》)。遷書載《堯典》《禹貢》《洪范》《微子》《金縢》諸篇?!雹?/p>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文化災難中,《尚書》居其首。但是,一些視文化典籍如同自己生命的士人、儒生想方設法保護這些文獻。秦博士齊人伏生將《尚書》藏在夾壁墻中,到漢初天下安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③。漢代還發(fā)現(xiàn)一些秦以前的《尚書》寫本。其中著名的有孔子后人家傳的古文寫本:漢魯恭王拆毀孔子宅時,在墻壁中發(fā)現(xiàn)一些古書,其中就有《尚書》。伏生所傳授的《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字體寫成,稱為《今文尚書》。其他如孔氏家傳的或孔子壁中書,因是用秦以前的古文字寫成,稱為《古文尚書》?!督裎纳袝穬H有29篇,而《古文尚書》多出十余篇。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夏、商、周歷史的記述,就來自孔安國所傳授的《古文尚書》④。
然而,現(xiàn)在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尚書正義》本。這既不是伏生所傳授的《今文尚書》,也不是上述漢代發(fā)現(xiàn)的《古文尚書》,而是東晉梅賾以后流傳于世的偽古文《尚書》。這部書自宋代起不斷有人提出疑問,至清代閻若璩逐一揭露其作偽之證據(jù),遂使偽古文《尚書》成為經(jīng)學史上的鐵案①。但是,在《十三經(jīng)注疏》本的偽古文《尚書》中保存了伏生的《今文尚書》,只不過將原有的29篇分成33篇,此外偽造了25篇?,F(xiàn)在研究《尚書》,主要是研究源于漢代今文經(jīng)學派的29篇文獻②。
這些文獻依時代劃分如下:
《虞書》2篇:《堯典》《皋陶謨》;
《夏書》2篇:《禹貢》《甘誓》;
《商書》5篇:《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書》20篇:《泰誓》《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
《虞書》中的兩篇記述了堯舜的一些重大決策和國家治理方面的大事,如定歷法、薦賢才、堯舜政權(quán)代嬗、政務分工和人才的任用,記錄了皋陶和禹在治理國家方面的重要言論。
現(xiàn)存的兩篇《夏書》內(nèi)容相去甚遠?!队碡暋酚涊d九州的劃分,重要山脈、河流水系及各地所應獻納的貢賦?!陡适摹穭t是夏人伐有扈氏,大戰(zhàn)于甘,夏啟在戰(zhàn)前作的演說。
《商書》中的5篇是商王朝不同時期大事的記錄。《湯誓》作于夏商易代之際,是湯伐夏桀的戰(zhàn)前動員?!侗P庚》記錄了商中興之主盤庚率眾遷徙于殷的三次講話。《高宗肜日》記述祖己對武丁(高宗)的進諫?!段鞑琛泛汀段⒆印酚浭鲆笊棠┠瓴糠仲t臣對朝政日壞的憂慮。
《周書》的篇目、內(nèi)容遠多于前二代?!短┦摹贰赌潦摹范獮槲渫醴ゼq的誓師詞?!逗榉丁酚浭鑫渫蹩松讨螅L問箕子,問以天道,箕子告以《洪范》,闡述天道大法的基本原則?!督鹂g》記載武王病,周公祝禱,愿身代武王受神的懲罰,并記載成王發(fā)現(xiàn)這篇祝禱的經(jīng)過。《尚書》中現(xiàn)存一些篇章為周公所作。《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君奭》《立政》是周公攝政時期所作。《召誥》《洛誥》《多士》《無逸》是周公返政成王之初所作①。成王作《多方》②。太子釗初立,作《顧命》③?!顿M誓》為西周時魯公伐徐夷所作④。周穆王之相甫侯作《呂(甫)刑》⑤。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方伯,作《文侯之命》。秦穆公作《秦誓》⑥。
《尚書》所收錄的文獻都是當時最精辟的言論或政令,也有一些篇章記述了重大事件中的人及其言行。尤其以周公所作一組文獻,內(nèi)容深邃,語言簡練而又善于表現(xiàn)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的心靈。
注釋
① 見《史記》卷四七第1935—1936頁,中華書局1962年版。①② 分別見王先謙《漢書補注》卷三○、卷八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③ 《漢書·儒林傳》王先謙補注本卷八八。④ 參見《漢書·藝文志》王先謙補注本卷三○,《漢書·儒林傳》王先謙補注本卷八八。① 參見劉起《尚書源流及傳本》,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② 伏生29篇中原有《康王之誥》,孝武時發(fā)現(xiàn)《太(泰)誓》,為應合29篇之數(shù),東漢學者將《康王之誥》合于《顧命》,而有《太誓》。參見陳夢家《尚書通論》第53—77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① 參見《史記·周本紀》《史記·魯世家》、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至二一。②③ 分別參見《史記·周本紀》、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三、卷二五。④ 參見《史記·魯世家》、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六。⑤⑥ 分別參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七、卷二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5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