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詞六首》古詩全文
【其一】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橫江詞六首》古詩賞析
李白《橫江詞》(六首)是膾炙人口的詩篇??上v來人們都只把它當成一組山水詩,贊揚它描繪了一幅“長江天險圖”,卻不知在這一幅“長江天險圖”的畫面背后,掩藏著詩人一段驚險的經歷,甚至一生的坎坷;在這一組山水詩的字里行間,寄托著詩人心靈深處的難言之痛。《橫江詞》(六首)實際上是一組借景寫情,寓情于景的政治抒情詩。
當代的一些選本皆將此詩系于李白青年時期初游江東之時,均誤。《橫江詞》(六首)不是李白在開元年間的作品,而是李白在天寶年間的作品。它和《遠別離》為同年之作,均作于天寶十二載幽州之行歸來南下宣城之際。一作于南下之始,一作于南下途中。
從李白《遠別離》等詩篇可以看出來,李白從幽州之行歸來后,深感國家危機的嚴重。安祿山即將發(fā)動叛亂,唐王朝即將大難臨頭。自己雖然憂心如焚,卻無能為力。只有高舉遠引,而又徘徊不忍去。故在南下途中,思前想后,心情十分痛苦。對朝廷既充滿了幻滅絕望的悲哀,又充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恨,還充滿了對蒼生社稷的殷憂,更那堪再加上大半生辛酸的回憶。此時此際,真是百感交集,觸目腸斷。
天寶十二載(753)秋天,李白就在這種心情下,在南下宣城途中,來到橫江渡。
本來是自西而東的長江,從潯陽以后逐漸折向東北,到了蕪湖至金陵一段,竟然變成自南而北,橫亙在這吳頭楚尾地帶。橫江渡就在這段橫著的長江的西岸,牛渚磯就在它的東岸。因此,“橫江”一詞既指橫江浦(地名),也指橫江渡(關津),還可以用來指這段長江。這里本是江山形勝之地,又是南北往來要沖,還有著名的史跡(孫吳經略江東,晉室永嘉南遷,隋韓擒虎伐陳,皆自此渡江。)因此騷人吟士經過這里多賦詩贊賞。但李白此行經過這里進,由于恰在幽州之行歸來后不久,驚魂未定,心緒惡劣;來到這“微風輒浪作”的地方,又恰值海潮洶涌的季節(jié),詩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便和大自然界的風浪發(fā)生強烈的共鳴。只覺得風高浪急,云愁霧慘,天搖地動,道路艱難。這險惡的橫江,正好成了李白此期生活經歷了的思想感情的象征,因此,自然而然,他就抓住了橫江風浪大書特書,反復皴染。他既是寫橫江,也是在寫此期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他是既是寫大自然,也是在寫他自己。
正如《文心雕龍·物色篇》所云:“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詩人在寫詩的時候,既是“隨物宛轉”,也是“與心徘徊”,既是根據(jù)事物來寫,也是按照心情來寫。既寫外在事物,也寫內在心情。這也就是唐人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掌握的訣竅,也是藝術欣賞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
由此可見,《橫江詞》(六首)透過一幅“長江天險圖”,呈現(xiàn)出了詩人李白一生的悲劇,呈現(xiàn)出了他那個時代的影子。
第一首總領全詩,好象是全詩的序曲。表面上是對橫江風景的總印象,實際上是對幽州之行的感慨,甚至是對他一生從政經歷的感慨。
第二首是站在江頭南望上游。只見波濤洶涌,猶如海水倒灌,其勢之猛,幾欲過潯陽而上,然后又由潯陽聯(lián)想到它附近的馬當,再用馬當和牛渚比較,形容牛渚更險于馬當。而“牛渚由來險馬當”一句,也不僅是描寫長江天險一處比一處更險惡,也暗喻自己一生中幾次從政經歷一次比一次更險惡。青年時期“遍干諸侯”,到處碰壁;“歷抵卿相”,又遭人作弄。中年時期,奉詔入朝,仰天大笑而去,低頭揮淚而返,甚至被迫遁入方外;到了垂老之年,北上幽州,更是幾墮虎口,險入深淵。橫江的風浪勾起了他對大半生坎坷經歷的感慨,所以深深地嘆道:“一水牽愁萬里長”。
第三首是站在江岸西望長安。只見云山千重,不見長安何處,感到難以重返朝廷?!?strong>橫江西望阻西秦”句中這個“阻”字,不僅指山川艱難,也兼指仕途崎嶇。關于“漢水”,蔡邕《漢津賦》云:“配命位乎天漢兮,披厚土而載形。”古人以漢水源自秦地,而秦地素為帝王之州,故以漢水為天河,揚子津是長江下游最有名的渡口,“漢水東連揚子津”,不僅表示漢水與揚子津遙遙相接,也比喻己身雖在萬里以外,而此心仍系念長安?!?strong>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二句,更進一步借風波之阻,形容仕途險惡,隱寄此生從政無望的悲哀。
以上第二、三兩首是眺望橫江上游,感慨不已;以下第四、五兩首則是眺望橫江下游,浮想聯(lián)翩。
第四首則眺望橫江下游。“海神來過惡風回”。橫江下游通海,因此聯(lián)想到“海神”,傳說海神經過之地必有狂風暴雨?!?strong>浪打天門石壁開”天門山在橫江附近,隔江對峙,形如門闕。此二句表面上是形容橫江的風,好象是海神經過時掀起來的;橫江的浪,好象把一座完整的石壁也劈成了兩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夢與海神戰(zhàn),如人狀。問占夢博士。博士答道:“海神是惡神,常以大魚蛟龍為化身,應當除掉”。這里的“海神”,亦即第六首中的“海鯨”。李白在他的詩文中,多次以“鯨”、“長鯨”、“鯨鯢”指安祿山。如“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憶舊游書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誓欲討鯨鯢,澄清洛陽水。”(《贈張相鎬二首》)“掃妖孽于幽燕,斬鯨鯢于河洛”。(《為宋中丞祭九江文》)故知“海神來過惡風回”一句,除表面意思外,還隱指安祿山將要發(fā)動叛亂。而“浪打天門石壁開”一句,除表面意思外,還隱指叛亂起來以后,唐王朝將有國破之虞?!?strong>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二句,是用有名的錢塘潮形容橫江潮,其間也可能暗用秦始皇故事。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六年,有人借“華山君”和“鎬池君”預言始皇將死。始皇卜卦,以為出游大吉。乃于三十七年出游,至錢塘,以水惡,不得渡,是年,始皇遂死。因此,李白在這里很可能用秦始皇末日暗喻唐玄宗的末日。
第五首是借掌管渡口的小吏的話,預言更大的風波即將到來。楊慎評曰:“古樂府《烏棲曲》‘采菱渡頭似黃河,郎今欲渡畏風波?!滓砸痪溲茏鞫洌^妙。”妙處何在,前人語焉不詳。此不僅妙在藝術上運用民歌入詩,更妙在以眼前景,口頭語表現(xiàn)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傳達出詩人心頭的政治預感,預感到一場大的動亂將要起來。三年以后,果然爆發(fā)了“安史之亂”。
第六首是進一步寫當時政治形勢,進一步寫心中的政治預感。言之不足,故重言之。古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古語云:“太平之世,風不鳴條。”《春秋元命苞》云:“陰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故可知“月暈天風霧不開”,表面上是寫橫江渡口的自然景象,實際上是寫天寶末期的政治局面?!?strong>海鯨東蹙百川回”表面上是寫橫江波濤洶涌,好象是海中的鯨魚翻騰,迫使眾水倒流;實際上是寫安祿山將要發(fā)動叛亂。李白在《憶舊游贈韋太守良宰》一詩中,以“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形容安祿山發(fā)動叛亂的兇焰。此處“驚波一起三山動”也是此意,“驚波”既指叛亂,則“三山”當系“三山五岳”之意。李白嘗以“三山”作為“五岳”或“五湖”的互文。如《來日大難》:“海凌三山,陸憩五岳。”《大鵬賦》:“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因此,“驚波”一句實是預言叛亂一起來,唐王朝的整個大地都會震動。既然勢將至此,而自己又回天無力,那還何必去冒險從政呢?不如象陶潛那樣退隱田園算了。故曰:“公無渡河歸去來。”此亦運用樂府民歌成句而出以新意。
以后,李白就到了宣城,隱居在敬亭山下,直到“安史之亂”起來,李白對國事的憂慮就更為激切了。
楊慎《李詩選》云:“太白《橫江詞》六首,章雖分,意如貫珠。俗本以第一首編入長短句,后五首編入七言絕,首尾沖決,殊失作者之意,??余特正之。凡古人詩歌不可分,類似此。”此言極有見地?!稒M江詞》(六首)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首至尾貫串著李白壯志難酬的悲哀和來日大難的殷憂,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高度關切和敏銳的政治預感。其言雖淺,其意實深。如以一般山水詩等閑視之,未免有負作者的苦心孤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79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王十朋
下一篇: 虞集《院中獨坐》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