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題解】
選自《白氏長慶集》。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秋,至四年夏,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頗有政績,心情歡快,常游覽各處名勝,寫下了不少贊賞湖光山色的作品,本詩即是其中的一首。
錢塘湖乃西湖的別名。西湖三面環(huán)山,有南北二高峰對峙。湖中有孤山,有白沙堤(白堤)、蘇堤(蘇軾為杭州刺史時所修)。由此二堤分成里湖、外湖、后湖。西湖四時風(fēng)景優(yōu)美,是世界稱譽(yù)的游覽勝地,以“十大景”馳名中外。
《錢塘湖春行》,是描寫西湖初春景象的。“行”,“游覽”、“游賞”之意。題意為:“春天游覽錢塘湖”,交代了游覽的地點(diǎn)和季節(jié)。
【解讀】
在以詩情畫意描繪西湖的藝術(shù)家中,白居易、蘇軾是相當(dāng)突出的兩位。提起西湖,人們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蘇軾有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巧妙貼切的比喻。在白居易的這首詩里,描繪出了一個剛剛披上春裝的西湖,讀后,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笑的“淡妝”“西子”的面影。
全詩八句,分四聯(lián)。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薄参艺驹诠律剿卤辟Z公亭之西的高處,望見湖水初漲,與岸相平,湖上云層低垂,煙籠霧罩。〕
首聯(lián),點(diǎn)明題旨,表明詩人游覽錢塘湖的起點(diǎn)、路線和季節(jié)。作者從哪里開始游覽,立足于何處觀察錢塘湖,鋪筆描繪,展開他的詩章呢?
首句,點(diǎn)明詩人立身于“孤山寺北”,“賈亭”之西。孤山聳立湖中,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孤峰獨(dú)聳,清幽秀麗,山有一寺,稱孤山寺,是湖中登臨勝地。貞元年間,賈全做杭州刺史,在西湖建亭,名賈公亭,亦為西湖名勝。作者立于此處,可一覽后西湖全景。
首先映入游人眼簾的是“水面初平云腳低”的廣闊畫面,這句詩勾勒出了一個春湖的輪廓。“初”字,寫出了新春剛到,春雨漸增,湖水新漲,與岸相平的景象,暗示出了游覽季節(jié)。望“水面”之上,及遠(yuǎn)處山巔,“云腳”低垂。重重疊疊的云,籠罩湖面,湖上水汽升騰,蕩漾的碧波與云相接,云與天相連,在湖光天色的相連中,寫出了錢塘湖的天容水態(tài),繪出了詩的廣闊背景。在這背景之上,再有孤山寺、賈公亭等壯觀的名勝,詩的意境就更為壯闊、秀美。而這一切,都包容在詩人的胸中,反映了作者襟懷的博大。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薄惭鲇^湖濱樹林,見幾處早歸的鶯兒爭著棲息在向陽的樹枝;俯視湖岸水邊,見不知哪家剛歸的燕子在啄泥銜草構(gòu)筑新巢?!?/p>
首聯(lián)是鋪筆描繪大背景,頷聯(lián)是寫小鏡頭,是通過早春鳥兒的活動來寫“春”。詩由遠(yuǎn)景轉(zhuǎn)到近景,由靜景轉(zhuǎn)到動景,遠(yuǎn)近相襯,動靜相映,意境深遠(yuǎn)。這聯(lián)詩,選取了“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兩個典型畫面,“鶯”、“燕”兩種鳥對舉,繪出了一幅黃鶯爭樹、春燕剪風(fēng)的畫面,把大自然剛從寒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早春情態(tài),把春的活力生動地描繪出來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海南飛來。它們富有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報天的使者?!皫滋幵琥L”,可見不是“處處”,極言“早鶯”之少,用筆很有分寸,同時,暗示出詩人在行吟中前后顧盼的神情。因“鶯”來得“早”,故“爭”棲向陽的“暖樹”,來亮它的歌喉;那么,背陽的樹木尚冷,無鶯爭棲之意,便自然透出,含蓄地表現(xiàn)了新春剛到、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特征。“爭”字,用得極為精當(dāng),把“早鶯”喜春飛躍,爭棲暖樹的活躍情態(tài),以及鶯聲婉轉(zhuǎn)的早春風(fēng)光全寫了出來,使讀者如見其形,似聞其聲。這是詩人仰觀,望湖邊樹林所見。
詩人俯視湖岸水邊,是宿于“誰家”的“新燕”在忙“啄春泥”,構(gòu)筑新巢,開始一年的新生活呢?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極言“新燕”之少,歸來之早,暗示出詩人在行吟中張望欣喜的情狀。“誰家”與“幾處”相對;“燕”前加“新”,與“鶯”前加“早”相對仗;“泥”前加“春”,與“樹”前加“暖”相對偶,都是緊扣初春時令寫來,給畫面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一個“啄”字,把新歸燕子構(gòu)筑新巢忙于用嘴巴啄泥的動態(tài)描繪得栩栩如生,把燕語也自然地傳了出來,給詩句注入了無限的生氣與活力。正因?yàn)槭恰靶卵唷?,所以?dāng)它啄泥銜草的時候,會引起人們一種驚喜,與發(fā)問。通過發(fā)問透露出了詩人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無比喜悅的心情。所以,字面上雖未點(diǎn)明“初春”,但初春景色已通過鶯燕的具有特征性的活動表現(xiàn)了出來。
春,給黃鶯、紫燕帶來了喜悅,而“早鶯”、“新燕”把春天從海南帶到了西湖之畔,也帶到了人們的心間。鶯飛燕舞體現(xiàn)出新春的活力,鶯啼燕語是新春的美妙的語言。這新春的活力激勵著詩人,漫步游覽,揮毫賦詩;這新春的語言充溢著作者的詩篇。
早春里,動物是如此,植物又如何?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薄餐吇?,新花初放,星星點(diǎn)點(diǎn),令人眼花繚亂;看湖邊綠毯般的草地,嫩草新生,剛能遮沒了游人的馬蹄?!?/p>
頷聯(lián)寫春鳥,頸聯(lián)寫春花春草,通過鮮花綠草的情態(tài)來寫“春”。所寫的花,是未曾爛熳的“亂花”;所寫的草,是未曾茂盛的“淺草”。也取近鏡頭。湖邊的花木,花期有早有遲,有的花蕊剛剛萌動,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翅已展,情狀不一;湖畔春花,這兒一叢,那兒幾枝,數(shù)朵,星星點(diǎn)點(diǎn),狀態(tài)不一;有的紅似火,有的白如玉,有的黃若金,顏色各異。故曰“亂花”。這“亂花”逗引著游者東顧西望,邊走邊看,越看越多,漸“迷”游人之“眼”。詩人目不暇接,不知應(yīng)看何處是好,觀望不夠,流連忘返?!皝y花”,表現(xiàn)了新花初放,將盛未盛的景象,這與盛春的“繁花”相比,別具一番風(fēng)味。但詩人在“欲”前加了“漸”字,已給我們透出,花將愈開愈艷麗,很快就會姹紫嫣紅開遍。
再看湖邊綠茸茸毯一般的草地,春風(fēng)剛剛吹醒,春雨剛剛澆綠,茁壯、鮮嫩,富有生機(jī)。詩人巧用“淺”字加以描摹,因初發(fā)剛生,故短,“才能沒馬蹄”?!澳堋鼻凹印安拧?,更描寫出草將愈長愈茂,生機(jī)無限的早春景象,從而暗示出詩人游覽中敏銳的觀賞力。作者以“馬蹄”為尺度衡量青草的深淺,富有詩情,具有畫意,巧妙地傳達(dá)出了草軟不礙馬蹄之意。詩意中極為自然地交代了詩人一行是騎著馬兒游春賞景,其愉悅的心情可見。
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fēng)習(xí)極盛。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的實(shí)景。
“迷人眼”的“亂花”,襯以“沒馬蹄”的“淺草”,花草相間,紅綠相映,給西湖披上了春裝,給這幅“錢塘湖畔春意圖”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灌注了勃勃的生氣。
在詩人的筆下,無論是空中的鶯燕,還是地上的花草,都傳播了春天的氣息,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最使人流連忘返的還是湖東,我多少次游覽到那兒,那綠楊濃蔭中的白沙堤最富有詩情畫意?!?/p>
尾聯(lián)是寫詩人游覽白沙堤,眺望“湖東”秀麗景色,直抒胸臆,以作者的贊嘆作結(jié)。“最愛湖東行不足”,“湖東”指何處?游人為什么“最愛”,為什么“行不足”?詩人從孤山步上白沙堤,沿堤東北行,左視,可見后西湖;右視,可見外西湖,境界愈加開闊、壯觀。此即詩中所指“湖東”。
“綠楊陰里白沙堤”,“白沙堤”平坦修長,西起孤山,東至斷橋,長約二華里,兩岸楊柳成行,景色秀美。在那垂柳綠楊濃蔭掩映的白沙堤上緩步前行,“湖東”大片景物紛至沓來,美不勝收,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那爭暖樹的早鶯、啄春泥的新燕雖富有詩情,那迷人眼的亂花、沒馬蹄的淺草雖具有畫意,但與“湖東”景色相比,卻不夠開闊、壯美,故曰“最愛”。“湖東”常游常新,屢游不厭,故曰“行不足”。這令人最愛的“湖東”景色,不正象征著詩人對春天般美好未來的熱烈追求嗎?
【綜述】
這首七言律詩,寫景,抒懷,描寫了詩人漫步西湖所見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抒發(fā)了他的喜悅心情與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無比熱愛。讀之令人有一種生機(jī)勃勃的感覺,精神為之爽快,眼界為之開闊,得到一種藝術(shù)美的享受。
詩從“孤山寺”寫起,寫“水面初平”,是大背景,是遠(yuǎn)景;寫“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是小鏡頭,是近景,有仰望,有俯視;寫“湖東”、“白堤”,又是大鏡頭。從面到點(diǎn)(前四句先寫環(huán)境,后寫景點(diǎn)),又由點(diǎn)到面(后四句先寫景點(diǎn),后寫環(huán)境)。中間的轉(zhuǎn)換自然,不露痕跡,全詩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
詩題《錢塘湖春行》,緊扣題目,句句圍繞“春”、“行”二字寫來,生動地寫出了游賞早春景色的特征。“初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亂花”、“淺草”等語詞,全都扣緊“春”字寫來,處處給人以季節(jié)感,表明了早春季節(jié)的特征。字里行間洋溢著早春的氣息與活力。詩人賞“春”是游賞,邊“行”邊賞,句句又扣緊了“行”字,時時給人以動態(tài)感?!俺跗健本?,是寫他在“賈亭西”所見;“早鶯”、“新燕”句,是寫他在孤山游覽所見;“亂花”一句,顯示了詩人不時轉(zhuǎn)移視線,以致眼光迷亂;“淺草”一句,使人窺出作者正騎著馬兒游春;“湖東”一句,便明白地點(diǎn)出了一個“行”字。“春行”二字,在全詩中貫串成一條線索,通篇到底,順序?qū)憗恚渚溆芯?,景景如畫,畫畫在動,充分表現(xiàn)出人是在“行”中觀賞,反映出詩人一路之上賞春的情景。
詩的風(fēng)格是如此清新明麗,詩的語言是這般平易、自然、流利,易于理解,便于吟詠。故能傳至今日,乃至久遠(yuǎn)的未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特里斯諾尤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