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對仗中的詞性對應(yīng)我們提到對仗的幾個特征,其中有“語義相對、詞性相合”的要求,詞性指什么呢?詞性是指作為劃分詞類根據(jù)的詞的特點(diǎn)?,F(xiàn)代漢語的詞性共分為12類。實(shí)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和代詞;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和嘆詞。對仗中的詞性,有以下十大類:
(1)普通名詞。顧名思義,名詞就是代表“物、事”之名稱的詞。對仗中名詞必須與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杜甫《秋興(其二)》)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葉采《暮春即事》)
其中,“漁人”對應(yīng)“燕子”,皆名詞?!巴呷浮迸c“楊花”相對應(yīng),“書案”與“硯池”相應(yīng)?!巴摺薄叭浮薄皶薄鞍浮薄皸睢薄盎ā薄俺帯薄俺亍倍际敲~。
(2)專用名詞。專用名詞是指地、人、物、事等專用之名稱。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杜甫《秋興(其二)》)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杜甫《秋興(其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韓愈《自詠》)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趙嘏《聞笛》)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岑參《登總持閣》)
這些對聯(lián)中,“匡衡”與“劉向”相對應(yīng),是人名?!巴跄浮笔侨嗣?,“函關(guān)”是地名,為專用名詞對應(yīng)?!扒貛X”與“藍(lán)關(guān)”相對應(yīng),都是地名。“桓子”與“馬融”相對應(yīng),均人名?;缸?,乃桓伊,善吹笛,過清溪,王徽之泊舟,謂之曰:“聞卿善吹笛,請為我一奏。”伊下車,據(jù)胡床三弄而去。馬融,漢人,作《笛賦》?!扒貛X”與“渭川”相對應(yīng),均是地名?!拔即ā奔次妓?。
此外,在對仗中還可以用借代方法代指普通事物的專用名詞與普通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賈至的《早朝大明宮》: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其中,“青瑣”乃普通名詞,本指宮門上被染青了的浮雕連環(huán)花紋,此處借指宮門;“建章”專用名詞,乃漢代一宮殿名稱,此處借指宮殿。實(shí)際上,仍屬普通名詞對應(yīng)。
另有并列名詞與專用名詞對應(yīng),如杜審言的《送崔融》: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其中,“河闕”為并列名詞,“河”指黃河,“闕”指宮殿,二者為并列關(guān)系;而“洛城”為專用名詞。
(3)代名詞。代名詞在對仗中出現(xiàn)的比較少,但亦不乏其例。例如:
顧我無衣搜盡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元稹《遣悲杯(其一)》)
以我獨(dú)沉久,愧君相見頻。(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其中,“我”與“他”相對應(yīng),均為代名詞?!拔摇迸c“君”相對應(yīng)?!拔摇笔堑谝蝗朔Q,“君”此處作第二人稱,都是代名詞。
此外,代名詞在句中起限定修飾作用時,可與形容詞對應(yīng)。例如: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本句中代詞“他”起修飾限定作用,故可與形容詞“舊”對應(yīng)。都是名詞輔助成分。
(4)形容詞。通常對仗中形容詞要與形容詞相對,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詞還可以與動詞對應(yīng)。例如下列詩句: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盧綸《晚次鄂州》)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yuǎn)游。(李商隱《安定城樓》)
其中,“靜”形容詞,與動詞“生”相對,“棄”動詞,與形容詞“疏”相對,“酩酊”形容詞,與動詞“登臨”相對,“少”形容詞,與動詞“來”相對。古詩詞中這樣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在賞讀的同時,學(xué)習(xí)并使用。
(5)數(shù)量詞。對仗中,通常數(shù)量詞要與數(shù)量詞相對應(yīng),數(shù)量詞包括定數(shù)詞和概數(shù)詞。例如詩句: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和賈舍人早朝》)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晏殊《寓意》)
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催兩鬢生。(崔涂《旅懷》)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對酒(其二)》)
其中,“三”“二”“半”“中”就是數(shù)詞。這里所說的數(shù)詞亦包括“概數(shù)詞”,如“幾”“幾個”“數(shù)”“數(shù)個”等等。該對聯(lián)中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與“半”字對應(yīng),詞性屬“概數(shù)詞”?!拔濉迸c“九”相對應(yīng),均為數(shù)詞?!皫住迸c“一”相對應(yīng),“幾”是概數(shù)詞,“一”是定數(shù)詞。“經(jīng)”與“兩”相對應(yīng)。這里“經(jīng)年”就是“一年”,“經(jīng)”起到“一”的作用,故可與“兩”對應(yīng)。“尋?!迸c“七十”相對應(yīng)?!皩こ!币脖凰阕鲾?shù)詞,這是因?yàn)椤皩ぁ迸c“常”古意表尺寸,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故“尋?!北唤栌霉抛置嬉猓阕鳌皵?shù)詞”了,因而可以與數(shù)詞“七十”對應(yīng)。
又如葉采《暮春即事》一詩中的對聯(lián):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
其中,“雙雙”與“點(diǎn)點(diǎn)”乃量詞重疊相對應(yīng)。
(6)顏色詞。古人把表顏色的詞歸為一類,單獨(dú)用于對仗。例如詩對: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清明日對酒》)
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沈佺期《侍宴》)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其中,“白”對應(yīng)“紅”,是顏色詞?!按洹迸c“金”對應(yīng),亦是顏色詞。“白”與“黃”對應(yīng),顏色詞。此屬偏正親合之合成詞中“偏”的成分,這種對應(yīng)也必須詞性相合。
(7)方位詞。方位詞乃指表示方向與位置的詞,其中包括時間順序詞。如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里、邊、內(nèi)、表、間等詞都是方位詞。通常對仗中方位詞要與方位詞對應(yīng),例如: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杜甫《新秋》)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晏殊《寓意》)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岑參《登總持閣》)
其中,“上”與“中”對應(yīng)?!袄铩迸c“中”對應(yīng)?!昂蟆迸c“中”對應(yīng),此處“后”為時間順序詞,“中”為相位詞?!巴狻迸c“中”對應(yīng),都是方位詞相對仗。
(8)動詞。凡表示人、物、事行為或狀態(tài)的詞,均屬動詞。對仗中,一般動詞要與動詞相對應(yīng)。例如: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行”與“入”為動詞對應(yīng)?!奥洹迸c“分”亦動詞對應(yīng)?!帮w”與“染”亦為動詞對應(yīng)。
另外,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某些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相對應(yīng),或曰這類形容詞被用作動詞。例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杜甫《登兗州城樓》)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陳摶《歸隱》)
其中,“在”與“余”相對應(yīng),“在”為表狀態(tài)動詞,“余”則是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此處乃“剩下”“剩余”之意?!叭ァ薄皝怼倍际莿釉~,而“親”“近”乃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或曰形容詞作動詞用?!白匀プ詠怼迸c“相親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對仗,又在兩對仗句中相互對應(yīng)。
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作動詞用的名詞相對應(yīng),這種名詞謂之動詞化名詞。例如杜甫《曲江對酒》其一中的對聯(lián):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其中,“巢”與“臥”相對應(yīng),這里“巢”字乃一動詞化了的名詞,其含義轉(zhuǎn)化為“巢宿”之意。這種用法,在古文中常見。如《春秋·文公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薄坝辍弊执颂幈阕鰟釉~用,即“下雨”之意。
名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用作動詞,在詩詞中經(jīng)常見到。
(9)副詞。副詞乃修飾動詞者,對仗中,副詞通常要與副詞對應(yīng)。例如: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dú)成眠。(韋應(yīng)物《寄李儋元錫》)
清風(fēng)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黃庭堅《新竹》)
其中,“難”“獨(dú)”都是副詞,在此分別修飾“自料”“成眠”。此處“自料”“成眠”乃動狀親合結(jié)構(gòu),“自”“成”在此結(jié)構(gòu)中又起副詞作用,作狀語。“先”“不”亦都是副詞,“先”為順序副詞,“不”乃否定副詞。
(10)疑問詞。通常對仗中疑問詞要與疑問詞相對應(yīng),如杜甫《新秋》中的對仗: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
其中,“幾”與“誰”均為疑問詞。
對仗中,疑問詞可以和否定詞對應(yīng)。例如: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韓愈《自詠》)
紫綬從容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陳摶《歸隱》)
其中,否定詞“無”與疑問詞“何”相對應(yīng),疑問詞“何”與否定詞“不”相對應(yīng),疑問詞“爭及”對應(yīng)否定詞“不如”。
對仗中,疑問詞還可以和肯定詞對應(yīng)。例如: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秦韜玉《貧女》)
其中,疑問詞“豈”對肯定詞“因”,其實(shí)從句法來講,“豈”字后面省略了“因”字。疑問詞“誰”與肯定詞“共”相對應(yīng)。
虛詞在格律詩中運(yùn)用的較少,而且也不單獨(dú)成類,對仗中并不要求虛詞與虛詞對應(yīng)。例如:
一點(diǎn)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蘇軾《水調(diào)歌頭·贈張偓佺》)
王師非樂戰(zhàn),之子慎佳兵。(陳子昂《送別崔著作東征》)
其中“哉”乃虛詞,“然”乃形容詞之名詞化詞尾。“之子”與“王師”對應(yīng)?!爸印奔础澳恪钡囊馑迹爸蹦颂撛~,無實(shí)意;“王師”為偏正親合結(jié)構(gòu),為名詞。略談對聯(lián)中的詞性對仗對聯(lián)中上下聯(lián)所對應(yīng)的詞,必須是同詞性的,即“正對”關(guān)系。符合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稱為“詞性對仗”。例如:
名詞對名詞:高潭懸日月,深水映春秋。動詞對動詞:去草搜奇石,留云補(bǔ)斷山。形容詞對形容詞: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千朵蓮花三尺水,一灣明月半亭風(fēng)。副詞對副詞:少目焉能識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介詞對介詞:綠水本無憂,因風(fēng)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格律詩中,對仗、壓韻、拗救等各指什么?一、對仗的基本知識 1、對仗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對仗?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大修辭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詩中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對仗源于古詩或古賦中的駢文。駢文起于漢、魏,成形于南北朝。駢文整篇以儷句為主,講究對偶。其儷句多為四言、六言,世稱四六文。所謂對仗,乃指詩之一聯(lián)中的出句與對句而言。對仗具有以下兩條最基本的特征: (1)字?jǐn)?shù)相等、平仄相反 這一特征乃是格律詩固有的特點(diǎn),格律詩中一聯(lián)詩句字?jǐn)?shù)都相等,而且出句與對句都成“對”,所以,一聯(lián)詩句通常是平仄對稱相反。所謂平仄相反,亦僅指不失對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對應(yīng)相反。例如杜甫的《秋興》之一詩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乃該詩中的頷聯(lián)。 (2)語義相對、詞性相合 此為對仗的詞性特征,乃對仗的根本特征。語義相對,是指句中所用詞語的字義要相互對應(yīng)。詞性相合,是指對應(yīng)詞語的詞性協(xié)調(diào)一致(參看下節(jié)《對仗中的詞性對應(yīng)》)。例如(南宋)葉采的《暮春即事》: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其中,首聯(lián)對仗,“雙雙”對“點(diǎn)點(diǎn)”均為量詞重疊;“瓦雀”對“楊花”均為名詞;“行”對“入”均為動詞;“書案”對“硯池”均為名詞。 滿足以上兩條要求的一聯(lián)詩句謂之對仗。對仗詩聯(lián)又叫做對偶句,亦稱為對聯(lián)。春節(jié)家家貼的對聯(lián),便是從格律詩中析離出來的。古人寫對聯(lián),那是一定要講究對仗的,否則難成對聯(lián)。 清人為培養(yǎng)幼兒從小就形成對仗的概念,李漁老先生特意編寫了一本《笠翁對韻》的小冊子,供兒童背詠。該書分韻部編寫,將常用字盡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編寫了對應(yīng)“詞語對子”之歌,可謂詩詞入門之敲門磚也。你不妨去買一本學(xué)學(xué),或有裨益。茲將“一東”韻部的開頭一段摘錄如次: 天對地,雨對風(fēng),大陸對長空。 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 風(fēng)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 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戌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 2、對仗在詩中的位置 前面我們說過,通常只要求(八句)律詩中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詩: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再如歐陽修《答丁元珍》詩: 春風(fēng)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以上兩首詩之對仗,便是格律詩規(guī)則所要求,是為正格。但詩人寫詩并不囿于上述一格,往往在其它聯(lián)中亦出現(xiàn)對仗。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律詩中多于兩聯(lián)的對仗 律詩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但并不是說其它詩聯(lián)不可對仗。實(shí)際上,只要你有這種才分,完全可以使全詩四個詩聯(lián)都對仗或三個詩聯(lián)對仗。例如杜甫的《老病》詩,四聯(lián)全對仗: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藥殘他日里,花發(fā)去年叢。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風(fēng)。 合分雙賜筆,猶作一飄蓬。 杜甫的《恨別》詩,亦是前三聯(lián)對仗: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問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乃后三聯(lián)對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詩中只一聯(lián)對仗或雖兩聯(lián)對仗而非均在頷聯(lián)頸聯(lián) 有些詩人對對仗并不是那么看中,有的全詩只有一聯(lián)對仗,有的雖兩聯(lián)對仗,但并非均在頷聯(lián)頸聯(lián)不可。例如李白的《與賈至舍人》詩,僅頸聯(lián)一聯(lián)對仗: 翦落梧桐枝,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凈,林光澹碧滋。 水閑明鏡轉(zhuǎn),云繞畫屏移。 千古風(fēng)流事,名賢共此時。 像李白這首只在頸聯(lián)對仗的詩,被稱為“蜂腰體”,謂其腰細(xì),“若已斷而復(fù)續(xù)也”。 又如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詩,亦是“蜂腰體”: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雖有兩聯(lián)對仗,但不全在頷聯(lián)、頸聯(lián),而是一對在首聯(lián),一對在頸聯(lián)。有人稱此對仗為“偷春格”,本應(yīng)在頷聯(lián)的對對仗提前,置于首聯(lián),“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全詩如次: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再如李白的《送友人》詩,亦為“偷春格”: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3)絕句中的對仗 通常,對于絕句不要求對仗,但你有才華用對仗亦可。絕句用對仗的情況有以下三種: ①全詩兩聯(lián)均用對仗 例如杜甫的《絕句》一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其兩聯(lián)全對仗。又如《漫興》一詩: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diǎn)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②首聯(lián)用對仗 如張栻《立春偶成》一詩: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fēng)吹水綠參差。 再如夏竦《廷試》詩: 殿上袞衣明日月,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獨(dú)對丹墀日未斜。 又如高蟾《上高侍郎》一詩: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fēng)怨未開。 ③尾聯(lián)用對仗: 例如杜甫的《漫興》詩: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癲狂柳絮隨風(fēng)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亦是后一聯(lián)對仗。 再如蘇軾的《春宵》詩: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xì)細(xì),秋千院落夜沉沉。 其中后一聯(lián)對仗。 又如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一詩: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其中亦是后一聯(lián)對仗。 除了律詩與絕句中的對仗,長律(排律)亦要求對仗,而且,除了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以外,中間各聯(lián)都要求對仗。 二、對仗中的詞性對應(yīng) 上節(jié)我們提到對仗的幾個特征,其中有“語義相對、詞性相合”的要求,詞性指什么呢?對仗中的詞性,有以下十大類: 1、 普通名詞 顧名思義,名詞就是表“物、事”之名稱的詞(這里的“詞”乃語法術(shù)語非“詩詞”之“詞”)。對仗中名詞必須與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①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② 其中,①(杜甫《秋興(其二)》詩句)“漁人”對應(yīng)“燕子”,皆名詞。②(葉采《暮春即事》詩句)“瓦雀”與“楊花”相對應(yīng),“書案”與“硯池”相對應(yīng)?!巴摺薄叭浮薄皶薄鞍浮薄皸睢薄盎ā薄俺帯薄俺亍倍际敲~。 2、 專用名詞 專用名詞是指地、人、物、事等專用之名稱。例如對仗詩聯(lián):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①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②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③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④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⑤ 其中,①(杜甫《秋興(其二)》詩句)“匡衡”與“劉向”相對應(yīng),就是人名。②(杜甫《秋興(其五)》詩句)“王母”是人名,“函關(guān)”是地名,為專用名詞對應(yīng)。③(韓愈《自詠》詩句)“秦嶺”與“藍(lán)關(guān)”相對應(yīng),都是地名。④(趙嘏《聞笛》詩句)“桓子”與“馬融”相對應(yīng)。均人名。桓子,乃桓伊,善吹笛,過清溪,王徽之泊舟,謂之曰:“聞卿善吹笛,請為我一奏。”伊下車,據(jù)胡床三弄而去。馬融,漢人,作《笛賦》。⑤(岑參《登總持閣》詩句)“秦嶺”與“渭川”相對應(yīng),均是地名?!爸^川”即渭水。 此外,借以代指普通事物的專用名詞可與普通名詞相對應(yīng)。例如賈至《早朝大明宮》詩對: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其中,“青瑣”乃普通名詞,本指宮門上被染青了的浮雕連環(huán)花紋,此處借指宮門;“建章”專用名詞,乃漢代一宮殿名稱,此處借指宮殿。實(shí)際上,仍屬普通名詞對應(yīng)。 另有,并列名詞與專用名詞對應(yīng)。如杜審言《送崔融》一詩中對聯(lián):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其中,“河闕”為并列名詞,“河”乃黃河,“闕”指宮殿,二者為并列關(guān)系;而“洛城”為洛陽城的簡稱,乃專用名詞。這種對法可謂典型。 3、 代名詞 代名詞在對仗中出現(xiàn)的比較少,但亦不乏其例。例如詩對: 顧我無衣捜盡篋,泥他沽酒拔金釵。① 以我獨(dú)沉久,愧君相見頻。 ② 其中,①(元稹《遣悲杯(其一)》詩句)“我”與“他”相對應(yīng),均為代名詞。②((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詩句)“我”與“君”相對應(yīng)。“我”是第一人稱,“君”此處作第二人稱,都是代名詞。 此外,代名詞在句中起限定修飾作用時,可與形容詞對應(yīng)。如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詩中的對聯(lián):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 其中代詞“他”起修飾限定作用,故可與形容詞“舊”對應(yīng)。都是名詞輔助成分。 4、 形容詞 通常,對仗中形容詞要與形容詞相對,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詞還可以與動詞對應(yīng)(參看“8、動詞”)。例如下列詩對聯(lián):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①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② 蟬聲斷續(xù)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③ 其中,①(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句)“漠漠”與“陰陰”乃形容詞對應(yīng)。②(陸游《新竹》詩句)“簌簌”與“離離”也是形容詞對應(yīng),作補(bǔ)語。③(杜甫《新秋》)“斷續(xù)”作“蟬聲”的補(bǔ)語,“高低”作“螢焰”的補(bǔ)語,亦是形容詞對應(yīng)。 5、 數(shù)量詞 對仗中,通常數(shù)量詞要與數(shù)量詞相對應(yīng),數(shù)詞包括定數(shù)詞和概數(shù)詞。例如詩對聯(lián):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①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②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③ 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催兩鬢生。④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⑤ 其中,①(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句)其中,“三”“二”“半”“中”就是數(shù)詞。這里所說的數(shù)詞亦包括“概數(shù)詞”,如“幾”“幾個”“數(shù)”“數(shù)個”等等。該對聯(lián)中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與“半”字對應(yīng),詞性屬“概數(shù)詞”。②(杜甫《和賈舍人早朝》)“五”與“九”相對應(yīng),均為數(shù)詞。③(晏殊《寓意》詩句)“幾”與“一”相對應(yīng),“幾”是概數(shù)詞,“一”是定數(shù)詞。④(崔涂《旅懷》詩句)“經(jīng)”與“兩”相對應(yīng)。這里“經(jīng)年”就是“一年”,“經(jīng)”起到“一”的作用,故可與“兩”對應(yīng)。⑤(杜甫《曲江對酒(其二)》詩句)“尋常”與“七十”相對應(yīng)。“尋?!币脖凰阕鲾?shù)詞,這是因?yàn)椤皩ぁ迸c“常”古意表尺寸,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故“尋?!北唤栌霉抛置嬉?,算作“數(shù)詞”了,因而可以與數(shù)詞“七十”對應(yīng)。以上③④兩聯(lián)對仗,謂之“曲對”或“借對”。 又如葉采《暮春即事》一詩中的對聯(lián):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 其中,“雙雙”與“點(diǎn)點(diǎn)”乃量詞重疊相對應(yīng)。 6、 顏色詞 古人把表顏色的詞歸為一類,單獨(dú)用于對仗。例如詩對: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① 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②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③ 其中,①((南宋)高翥《清明日對酒》詩句)“白”對應(yīng)“紅”,是顏色詞。②(沉佺期《侍宴》詩句)“翠”與“金”對應(yīng),亦是顏色詞。③(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句)“白”與“黃”對應(yīng),顏色詞。此屬偏正親合之合成詞中“偏”的成分,這種對應(yīng)也必須詞性相合。 7、 方位詞 方位詞乃指表示方向與相位的詞,其中包括時間順序詞。如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里、邊、內(nèi)、表、間等詞,都是方位詞。通常,對仗中方位詞要與方位詞對應(yīng),例如: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①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②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煙雨中。③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④ 其中,①(杜甫《江村》詩句)“上”與“中”對應(yīng)。②(杜甫《新秋》詩句)“里”與“中”對應(yīng)。③(晏殊《寓意》詩句)“后”與“中”對應(yīng),實(shí)際,此處“后”為時間順序詞,“中”為相位詞。④(岑參《登總持閣》詩句)“外”與“中”對應(yīng),都是方位詞。 8、 動詞 凡表示人、物、事行為或狀態(tài)的詞,均屬動詞。對仗中,一般動詞要與動詞相對應(yīng)。例如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diǎn)點(diǎn)楊花入硯池。①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②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③ ①中的“行”與“入”為動詞對應(yīng)。②中的“落”與“分”亦動詞對應(yīng)。③中的“飛”與“染”亦為動詞對應(yīng)。 另外,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某些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相對應(yīng),或曰這類形容詞被用作動詞。例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①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② 其中,①(杜甫《登兗州城樓》詩句)“在”與“余”相對應(yīng),“在”為表狀態(tài)動詞,“余”則是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此處乃“剩下”“剩余”之意。②中的“去”“來”,都是動詞;而“親”“近”乃具有動詞意向的形容詞,或曰,形容詞作動詞用。這里,“自去自來”與“相親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對仗,又在兩對仗句中相互對應(yīng)。 對仗中,動詞還可以與作動詞用的名詞相對應(yīng)。這種名詞謂之動詞化名詞。例如杜甫《曲江對酒》其一中的對聯(lián):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其中,“巢”與“臥”相對應(yīng),這里“巢”字乃一動詞化了的名詞,其含義轉(zhuǎn)化為“巢宿”之意。這種用法,在古文中常見。如《春秋文公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雨”字此處便做動詞用,即“下雨”之意。 名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用作動詞,在詩詞中乃一常見之現(xiàn)象。 9、副詞 副詞乃修飾動詞者,對仗中,副詞通常要與副詞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dú)成眠。① 清風(fēng)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② 其中,①(韋應(yīng)物《寄李儋元錫》詩句)中的“難”“獨(dú)”都是副詞,在此分別修飾“自料”“成眠”。此處“自料”“成眠”乃動狀親合結(jié)構(gòu),“自”“成”在此結(jié)構(gòu)中又起副詞作用,作狀語。②(陸游《新竹》詩句)中的“先”“不”亦都是副詞,“先”為順序副詞,“不”乃否定副詞。 10、疑問詞 通常,對仗中疑問詞要與疑問詞相對應(yīng)。如杜甫《新秋》中的對仗: 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寞中。 其中,“幾”與“誰”均為疑問詞。 對仗中,疑問詞可以和否定詞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①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② 紫綬從容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③ 其中,①(王維《過香積寺》)否定詞“無”與疑問詞“何”相對應(yīng)。②(韓愈《自詠》)疑問詞“何”與否定詞“不”相對應(yīng)。③(陳摶《歸隱》)疑問詞“爭及”對應(yīng)否定詞“不如”?!盃帯保霸酢弊值募俳枳?,疑問詞。 對仗中,疑問詞還可以和肯定詞對應(yīng)。例如對仗詩聯(lián)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①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② 其中,①(杜甫《旅夜書懷》)疑問詞“豈”對應(yīng)肯定詞“因”,其實(shí),從句法來講,“豈”字后面正省略了這個“因”字。②(秦韜玉《貧女》詩句)疑問詞“誰”與肯定詞“共”相對應(yīng)。 虛詞在格律詩中用的較少,而且也不單獨(dú)成類,對仗中并不要求虛詞與虛詞對應(yīng)。例如 一點(diǎn)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① 王師非樂戰(zhàn),之子慎佳兵。② 其中, ①(蘇軾《水調(diào)個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詞句)中的“哉”乃虛詞,“然”乃形容詞之名詞化詞尾。②(陳子昂《送別崔著作東征》詩句)中的“之子”與“王師”對應(yīng)。“之子”即“你”的意思,“之”乃虛詞,無實(shí)意;“王師”為偏正親合結(jié)構(gòu),為名詞。 除了以上大的分類外,名詞尚有更細(xì)的分類,通常又被分為以下幾類: (1) 天文氣象 主要詞語有:天、空、日、月、星、風(fēng)、雨、露、霜、雪、冰等。例如 [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樫e王《在獄詠蟬》。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晏殊《寓意》) [清風(fēng)]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陸游《新竹》)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杜審言《詠終南山》) 花板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僧)惠洪《秋千》) 其中,第三、四對聯(lián)中的“煙”乃指霧氣,故為氣象對。 (2) 歲月時令 主要詞語有:年、歲、春、夏、秋、冬、月、日、晝、夜、晨、暮、時等。例如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程顥《游月陂》) 清風(fēng)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陸游《新竹》)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竇叔向《夏夜宿表兄話舊》) (3) 地理山水 主要詞語有:地、山、水、河、江、湖、塘、池、州、邑、城、鄉(xiāng)、村、田、地、原、野、路、徑、阡、陌等。例如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杜甫《冬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草》) [山]出盡如鳴鳳[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沉佺期《侍宴》) 藍(lán)[水]遠(yuǎn)從千[澗]落,玉[山]高倂兩[峰]寒。(杜甫《九日藍(lán)田會飲》) (4) 花卉竹木 主要詞語有:松、竹、梅、菊、桃、杏、梨、李、蘭、桂、蓮、蕉、楊、柳、花、枝、根、蒂等。例如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晏殊《寓意》) 花板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僧)惠洪《秋千》) [一枝]縞色分明好,[百卉]含羞不敢芳。(劉克莊《酴醿》) 若使[海棠]根可移,揚(yáng)州[芍藥]應(yīng)羞死。(陸游《海棠歌》)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唐)羅隱《牡丹》) (5) 鳥獸魚蟲 主要詞語有:龍、虎、鳳、鸞、麒麟、犀、象、馬、牛、龜、鯨、魚、鯉、鶴、鴻、雁、鷹、燕、鶯、鸝、鷺、鷗、蟬、蛩等。例如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diǎn)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對酒(二)》)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wǎng)]添絲屋角晴。(張耒《夏日》)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清明日對酒》)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6) 宮宅建筑 主要詞語有:宮、殿、樓、閣、臺、榭、亭、廊、房、宇、館、舍、門、戶、窗、牖、陵、墓、塋、冢等。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余。(杜甫《登兗州城樓》)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杜甫《曲江對酒(二)》) 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沉佺期《侍宴》)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賈至《早朝大明宮》) 其中,“青瑣”代指宮門,“建章”乃宮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4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填詞
下一篇: 《鄒程村論用典》詩詞評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