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拈連修辭手法
[定義]在同時敘述甲乙兩個事物時,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順勢拈來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連物。
從形式上看,拈連的特點是:第一,在線性語流中,同一詞語先后敘述甲乙兩個事物;第二,這個詞語敘述甲事物時是正常組合,而敘述乙事物時,因為是從甲事物順手拈來的,按語法常規(guī)不適用于乙事物,所以是超常組合。從內容上看,當拈連詞是正常組合時,它所關涉的對象是具體的實在之物,表現的是它的本義;當拈連詞是超常組合時,它所關涉的對象多是抽象的虛幻之物,顯示的是它的比喻義或引申義。
[例釋]按拈連的內部結構形式,可分為兩類:
(1)常式拈連。拈連詞的本體在前,拈體在后,本體與拈體隨著甲乙兩個事物先后出現。
例1: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著窗戶,也敲打著我的心。
例句中“敲打”為拈連詞。甲事物(本體)是具體的存在的窗戶,看得見摸得著,秋雨“敲打窗戶”合情合理;乙事物(拈體)是心,正常情況下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秋雨敲打著心,語義邏輯上不合理。語義上的不合理卻在修辭上找到了合理的通道,隨著對象由實到虛的轉化,“敲打”的語義也豐富、深刻起來:心被敲打,暗示著人物內心的波瀾。
漢語俗語中的“人窮志不窮、人老心不老、耳聾心不聾、身殘志不殘”等都是典型的常式拈連格,形式簡潔明了,意義深刻雋永。
(2)變式拈連。根據方式,又可分為兩小類:
(a)倒式拈連。即拈體在前,本體在后,本體和拈體所關涉的甲乙兩事物出現的次序顛倒,乙事物先出現,而甲事物后出現。
例2:農民生活這么苦,你們這些當官的還剝削他們,你們的心瞎了,難道眼也瞎了?
“眼瞎”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心瞎”則是心靈或靈魂的蒙蔽,不先說“眼瞎”而先說“心瞎”,加強了詰問和譴責的力量。
(b)略式拈連。拈連詞本應出現兩次,但在略式拈連中只出現一次,但甲乙兩事物均出現,次序可顛倒也可不顛倒。
例3:多么純潔的血,純潔的火焰,誰說他射出的不是熱血,而是子彈。(李瑛《一月的哀思》)
將“射出子彈”中的“射出”隱去不說,但不說并不表示沒有,它隱藏在表達者的心中,暗中引導接受者對“射出……熱血”的理解,接受者在理解的過程中也悄悄地將省略的部分補足,使其修辭信息完整。
[辨析1]拈連與多飾。見“多飾”條。
[辨析2]拈連與換義。見“換義”條。
[辨析3]拈連與接續(xù)。見“接續(xù)”條。
[辨析4]拈連與牽帶。見“牽帶”條。
[辨析5]拈連與巧綴。都有詞語的拈用現象。區(qū)別是:
(1)拈連的詞語關涉、指向甲乙兩個事物,不管作為本體的甲事物是否出現。巧綴的詞語限定、指向的是同一個事物。例如“‘希望島’上無希望。”中前后兩個“希望”指向的是同一個事物——島嶼,前一個是島嶼的名稱;后一個是人們賦予島嶼的意義:盼望它能為人類帶來希望和福祉。
(2)拈連詞語的本體和拈體都有意義,本體是詞語的本義和實義,拈體是詞語的喻義和虛義;巧綴的詞語前后意義基本相同,前一個詞語表達的是詞語的字面義,后一個詞語再次強化這一意義。
(3)拈連的詞語一般是動詞,用來敘述事物;巧綴的詞語則多為形容詞、名詞,用作事物的名稱或描寫事物的性狀、特點。
[辨析6]拈連與同飾。兩者都是同一語言形式在不同的話語組合中產生修辭效果。區(qū)別是:
(1)拈連的同一語言形式與不同的話語相組合是正常搭配+超常搭配,其中本體是正常搭配,拈體是超常搭配;而同飾的同一語言形式與不同的話語相組合都是正常搭配。
(2)拈連的同一語言形式與不同的話語相組合先后所產生的語義不同;而同飾的同一語言形式與不同的話語相組合先后所產生語義相同。
(3)構成拈連的語言單位只能是詞語;而構成同飾的語言單位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句子。
[辨析7]拈連與移就。見“移就”條。
[辨析8]拈連與異類。見“異類”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6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白《鸚鵡洲》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 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