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下筆如有神
【出典】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原作】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于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侗囆小?、《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這是唐玄宗天寶七年(748),杜甫客居長安十年后寫下的詩篇。這類詩文,在一般人寫來,可能會貶低自己,一副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氣,但杜甫這首詩卻充滿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氣概,吐出了長期壓抑心頭的積郁,寫出了封建統(tǒng)治者壓制人才的憤怒心情。
杜甫從小讀書就非??炭?,7歲時就熟讀許多歷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并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里,他對書總是愛如珍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十三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志,已化為滿腔牢騷悲憤,為了抒發(fā)凄愴惆悵之情,于是揮筆寫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兩句詩是用來勉勵別人,只要多多地讀書,腦海中寫文章的靈感會自然增多,這樣就會寫出好文章來。實際上,著名的詩人都是刻苦讀書的。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名家,從他們的皇皇名作中是很難找出他們究竟讀了多少書籍的,然而正由于他們“讀書破萬卷”,把書的內容透徹地理解了,消化了,才能“下筆如有神”,很少露出痕跡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8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