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jīng)過唐太宗時期和武則天時期的發(fā)展,到了唐玄宗時期達(dá)到了頂峰?!短圃娙偈住返那八奈辉娙硕际窃谔菩跁r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與唐玄宗之間的交往成就了不少的千秋佳話,唐玄宗也因為對人才的尊重和欣賞而被視為一位明君?!短圃娙偈住返那八奈蛔髡叨际且驗樽约旱牟湃A得到皇帝的賞識而做官,而這第五位作者孟浩然卻是因為受到皇帝的放逐而聞名于世的。
孟浩然因為侍奉母親的緣故,長期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游歷京師,于太學(xué)之內(nèi)賦詩,卻無人能夠與其應(yīng)和,受到朝中宰相張九齡、官員王維的稱贊。王維與孟浩然都擅長山水田園詩,被尊為“王孟”。一日,王維邀請浩然到內(nèi)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的說: “我只聞其名,未見其人,有什么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嘗拋棄你,為什么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后來張九齡擔(dān)任荊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v觀孟浩然的一生,做官的時間不多,大部分都是處于隱居的狀態(tài),所以他的詩作也都是屬于隱者山水田園詩,本詩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雖然王維與孟浩然都是唐朝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可是王維的詩平淡中蘊含禪機,透露出修佛者的心態(tài),而孟浩然的詩則完全是離群索居的道家隱者的心態(tài),樂想天真,陶醉自然。一佛一道,同趣異理。本詩的開頭兩句引用的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的詩《答詔問山中何所有詩》。相傳梁武帝多次邀陶弘景入朝為官,被其以詩拒絕: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在修煉中的隱者看來,天上的白云,林間的松濤都是可以愉悅快樂的,可是卻不能夠作為禮物送給凡人,這樣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也是孟浩然的追求吧。而張五就是浩然心中這樣的一位隱者。蘭山在慶符縣洽南,與北山相對,詩人意欲登高相望故人,心緒也隨著鴻雁的消失漸漸低落。遠(yuǎn)山的薄暮漸漸生起,讓人惆悵,而秋季的云清氣爽又讓人興致高昂。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遠(yuǎn)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看到如此的美景,不免更加思念朋友。秋天來了,重陽節(jié)也快到了,什么時候能夠與朋友共醉呢!
在《唐詩三百首》的前五位作者中,涉及田園題材的詩,一定會用到陶淵明的典故、詞語。由此可見,陶淵明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開山之祖對后世的影響之深。本詩以道教隱士陶弘景的典故開頭,以陶淵明重陽載酒的典故結(jié)尾。首尾呼應(yīng),使全詩籠罩在一種道家清修的氣氛之中。據(jù)《續(xù)晉陽秋》記載:陶潛嘗九日無酒,坐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菊盈把,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道家人物喜歡喝酒,由此可見一斑。
陶弘景雖然不愿做官,但受到梁武帝的敬重,經(jīng)常向他詢問國家大事,被稱為“山中宰相”,最終成為茅山派的代表人物。而陶淵明因為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隱居田園,潛心修道。兩位的經(jīng)歷恰恰反映了孟浩然的矛盾心態(tài),一生之中都在為入世和隱居的生活而苦惱,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歸自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88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從軍行》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