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封建思想影響很深的蔡公經過接踵而至災難的洗禮
,頓悟強使獨生子赴舉一事致使合家不幸,尤悔致使媳婦墜入苦難深淵
,并且眼看就要遭到滅頂
,于是立下遺囑要五娘立即改嫁求生。對此趙五娘斷然加以拒絕
。在丈夫榮枯不知
、生死未卜、公婆死后祭奠乏人的情況下
,取這種態(tài)度
,既合乎性格的邏輯,也是忠貞愛情和不渝地侍奉老人這種信念的突出表現(xiàn)
。 上述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貫穿終始的是趙五娘傾身侍奉二老這一點。應該認為,趙五娘這樣想
,這樣做
,有著現(xiàn)實的合理的思想基礎。由于作者有“論傳奇
,樂人易
,動人難”的創(chuàng)作觀念,堅持把女主人公寫得真實動人
,這個人物的性格就有了相當的深度
。 第一,她作為熟諳儒家經典和傳統(tǒng)中關于侍奉舅姑之類教誨的女子
,有“做個孝婦賢妻
,也落得名標青史”(《臨妝感嘆》)的信念。這里面雖不免帶有封建倫理的時代烙印
,但她對什么是孝婦賢妻有自己的理解
,即真心實意地把公婆作為應該衷心敬重和熱愛井為之承擔最大犧牲的爹娘,這中間沒有多大牽強做作的成分
。“媳婦便是親兒女”
,這是趙五娘性格音符中的最強音
。她把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劃上了等號,生動地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家庭關系的傳統(tǒng)意識的合理一面
,與封建倫理中森嚴僵冷的等級觀念大相徑庭
。 第二,趙五娘對于父母育兒劬勞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堵吠緞陬D》中“銷金帳”后四支曲中前三支實際上是對于蔡公蔡婆養(yǎng)育伯喈過程的影射,后一支呼吁伯喈一類男子學一學返哺的“慈鳥”
。這就說明
,她對公婆的孝順,并不是盲目的行為
,乃是當子女的報答父母恩情的普遍心理表現(xiàn)
。 第三,毋庸諱言
,趙五娘是被作者作為孝婦來頌揚的
,通篇不乏封建說教的語言,但即使對于這些描寫和議論
,也應該具體的分析
。譬如有的是當時的習慣語,如“一馬一鞍
,誓無他志”
;有的是封建觀念與健康感情的雜揉
,如“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婦”
;不能全盤否定
。對于整個情節(jié)中“生事、死葬
、葬祭”的模式
,這是時代的反映,更不宜予以苛求
。
編輯本段越劇劇目1
傳統(tǒng)劇
。故事來源于明代高則誠的古典戲曲名著《琵琶記》。
劇目簡介
寫漢代名士蔡伯喈赴京應考
,招婚牛相府3年不歸
,父母死于災荒,妻趙五娘賣發(fā)葬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