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為富不仁
財主殺妻相關(guān)歇后語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典故: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quán)設(shè)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quán)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qū)O權(quán)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從此,“三個丑皮匠——賽過諸葛亮”就再民間流傳開了。而隨著故事的流傳,而“丑皮匠”就被誤傳成“臭皮匠”了。
解說“一竅不通”
吉林 李輝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家財主的兒子跟老師學(xué)習(xí),學(xué)來學(xué)去,什么也沒學(xué)會。財主很關(guān)心地去問老師:“我家的孩子學(xué)得怎么樣???”老師想來想去,怎么說呢?說學(xué)得好吧?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說學(xué)得不好吧?又怕財主生氣。后來,老師想出了一個萬全的說法:“你們家的孩子,七竅通了六竅?!必斨饕宦?,分外高興,七竅都通了六竅,很不錯了。殊不知,老師的意思是: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是什么意思呢?很簡單,比喻一點兒也不懂。這個成語不是來源于這個笑話,而是另有出處:
殷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淫虐無度,致使國勢危在旦夕。當(dāng)時很多人都不敢勸諫紂王而暗自嘆息。紂王的叔叔比干,以為自己是他的叔叔,如果規(guī)勸他,他一定會悔悟。于是,大膽以死力薦,勸紂王修善行仁,改邪歸正。沒想到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惱羞成怒,將比干殺死,剖腹驗心,想看看比干的心是怎么長的。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氣憤地說:“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笨鬃拥囊馑际?,紂王的七竅一竅也不通。如果有一竅是通的,比干也不會死的。
現(xiàn)在的“一竅不通”,仍被人們在生活中廣泛使用,如“對于這道題,我真是一竅不通?!薄八龑τ嬎銠C技術(shù),一竅不通?!?/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ehouyu/12640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財神爺著爛衫
下一篇: 裁布不用剪子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fēng)趣、形象的語句。 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lǐng)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中華文明源遠(yuǎn)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shù)。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fēng)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