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步調一致
操練的士兵相關歇后語
1、割須棄袍
割須棄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戰(zhàn)敗落魄狼狽的樣子。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亂軍志宏,聽見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趕緊脫下了他的紅袍,又聽見西涼軍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驚又怕,趕緊用他的佩刀將胡子割掉。
2、老驥伏櫪
老驥伏櫪,漢語成語,讀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雖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壯志。
出自三國·魏·曹操《龜雖壽》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p>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孔渎勚诮猿鏊?,乘此得及前源?!?/p>
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非??诳?,于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來,曹操利用這個辦法促使部隊盡快趕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4、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拼音是chì bì áo bīng ,意思是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lián)合劉備軍隊聯(lián)合抗曹,聯(lián)軍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zhàn);泛指激烈的戰(zhàn)斗。
出自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戰(zhàn),全仗我東吳力氣?!?/p>
意思是:料想赤壁要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激烈戰(zhàn)爭,全倚仗我東吳的力量。
5、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意思是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比喻休戰(zhàn)或無聲無息地停止活動;或停止做某事。
出自《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趙云退回本寨,將寨門大開,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曹操大軍懷疑有伏兵,就下令撤退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ehouyu/126586.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操場上捉迷藏
下一篇: 曹操敗走華容道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