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有一個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這就是眾多文人都青睞著一位英烈女性,多位文人將她采入野史筆記或寫進小說中,這個人物就是林四娘。我們對林四娘并不陌生,讀過《紅樓夢》的人都記得第七十八回中曾寫到的這個姽婳將軍,曹雪芹花了很長的篇幅描述這位巾幗英雄,稱林四娘故事是風流雋逸、忠義感慨的千古佳話,不但讓賈寶玉在眾多清客面前專門誦讀了他的長篇《姽嫿詞》,還讓紈袴子弟賈環(huán)和小才子賈蘭各作了一首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來贊頌林四娘,曹雪芹這么傾情一位女性是很不尋常的。清代另一位文學家蒲松齡也以林四娘的題材為背景,撰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林四娘》,收在《聊齋志異》第三卷中。此外,另有王士禎的《池北偶談》、林云銘的《林四娘記》、陳維崧的《婦人集》、盧見曾的《國朝山左詩抄》、李澄中的《艮齋筆記》、安致遠的《青社遺聞》、邱宗玉的《青社瑣記》、王士碌的《燃脂集》等,也收有關于林四娘事跡的筆記,曲家楊恩壽更是以林四娘故事編撰了六出昆曲大戲的文本《姽婳將軍》。一按有關史料記載,林四娘應為明末清初人,因為在清初或清朝中葉時期,林四娘在社會上或文化圈中的名聲很大。而按《紅樓夢》中的描寫,林四娘不但美麗、有武藝,而且還在丈夫恒王死后,勇敢地站出來帶領恒府眷屬與流賊余黨奮戰(zhàn),最后殞身于王,是不折不扣的節(jié)烈女。但在正史中,這個人物卻不見蹤影,無論《明史列女傳》還是《清史稿列女傳》中都未收錄林四娘的事跡,就連長達12卷本《清朝野史大觀》也未見有林四娘的條目,看來,林四娘這個人物有可能是子虛烏有。林四娘的來歷,按《紅樓夢》介紹,是恒王的一位寵姬,最得恒王寵愛,被超拔統(tǒng)轄諸姬,但究竟是哪一個朝代人則未點明?!读凝S志異》中的林四娘身份是一位宮女,她的主子變成了衡王,只說她以17歲處女之身,遇衡府劇變,遭難而死,其鬼魂與青州道陳寶鑰交往時,曾奏亡國之音,但所亡何國,則避而不談。不過,盡管恒王變?yōu)楹馔?,但其兩者系諧音,顯然是一個人。清代著名學者漁洋山人王士禎(1634-1711)在《池北偶談》中關于林四娘的身世故事又進了一步,文中林四娘向陳寶鑰作自我介紹稱:妾故衡王宮嬪也,生長金陵。衡王昔以千金聘妄,入后宮,寵絕倫輩,不幸早死,殯于宮中。不數(shù)年,國破,(衡王)遂北去,妾魂魄猶戀故墟。今宮殿荒蕪,聊欲借君亭館延客陳寶鑰是福建晉江人,字綠崖。據(jù)其同鄉(xiāng)林云銘在《林四娘記》中的描述,陳寶鑰于康熙癸卯年(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任青州道僉事,在衙署時夜輒聞傳桶中有敲擊聲,問之則寂無應者。面對有鬼魂出現(xiàn),陳寶鑰率仆人及神巫驅鬼均失敗,后聽從士人劉望齡勸說,決定任其自然,鬼魅遂化作美女,自稱林四娘,遂與陳寶鑰結為詩酒朋友,并在署事上成為陳寶鑰助手,幫助陳寶鑰破了許多疑難案子,還懲處了不軌之徒。后來陳寶鑰詢其生前來歷,林四娘告訴他一段凄惋身世:我蒲田人也,明崇禎時,父為江寧府庫官,逋帑下獄。我與表兄某悉身營救,同臥起半載,實無私情。父出獄而疑不釋,我因投镮以明無他,烈魂不散耳。與君有桑梓之誼而來,非偶然也。(林四娘)計在署十有八月而別,別后陳每思慕不止。陳維崧(1625-1682)所著《婦人集》一書中也收錄了有關林四娘故事的內容,他稱王十一(即王士禎)為余述林四娘事,幽窈而屑瑟,蓋《搜神》《酉陽》之亞也。四娘自言故衡府宮人。接下來,是所附王士禎《林四娘歌》及小序,序中敘述的即是陳寶鑰邂逅林四娘鬼魂事跡,稱四娘貌本上流,妝從吳俗環(huán)懸利劍,冷然如聶隱娘紅線一流。婢東兒青兒皆姝麗,恒持左右,人亦無敢調(戲)者,居三月才與陳寶鑰告別。文之末后有一首偽托林四娘鬼魂寫的七絕:玉階小立羞娥蹙,黃昏月映蒼姻綠。金床玉幾不歸來,空唱人間可哀曲。這些文人所述林四娘事跡中,林云銘筆下的林四娘,與其他人的身世描寫均不相同,一是林四娘父任江寧府庫官,與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說她是金陵人雖對得起來,但多了一個福建蒲田的籍貫;二是否定了林四娘是衡(恒)王宮人身份,變成庫吏女兒;三是林四娘父親懷疑她與表兄有染,為明志而投镮自殺,并非為衡(恒)王死節(jié)。既然多家文人都寫到陳寶鑰與林四娘的感情糾葛故事,那么,關于林四娘這個人物的出處就一定與陳寶鑰有關。據(jù)林云銘說,他與陳寶鑰是同鄉(xiāng),是他親自聆聽了陳寶鑰講的這段人鬼奇遇故事后,才寫成那篇《林四娘記》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林四娘的事跡,最初是由清初在青州任僉事的陳寶鑰親歷或原創(chuàng)編撰的,然后由林云銘正式付諸文字,故事便逐漸傳播開來,又經王士禎、盧見曾、陳維崧這些文人予以豐富或改編,遂漸敷成一位節(jié)烈女子的事跡。林四娘是否實有其人,我們還可從陳維崧的經歷中獲得旁證。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宜興人,清初文人,其父陳貞慧,曾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堅決反對閹黨。入清后,由于他傷故國之亡,一直并未能得官,故對清廷存有不滿情緒,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才舉博學鴻詞科,任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試想,如果林四娘果系衡(恒)王府寵姬,又如《紅樓夢》中描寫是與流賊奮戰(zhàn)犧牲,陳維崧豈會不將她寫入《明史列女傳》?顯然,林四娘系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是無疑的,也正因為這樣,文人們撰寫的鬼魂怪誕故事只能入筆記小說而不入《明史》、《淸史稿》甚至《清朝野史大觀》,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而林四娘這個人物的原創(chuàng)者,就是那位青州道僉事陳寶鑰。二于是,另一個問題就出來了:為什么清中葉有那么多的重量級文人對創(chuàng)作林四娘形象發(fā)生興趣呢?首先,我們來查找一下歷史上衡(恒)王這個人物。據(jù)《明史》第一百十九卷諸王傳記載:第一代衡恭王叫朱佑楎,為明憲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封于青州,建衡王藩府,后襲傳衡莊王厚燆、衡康王載圭、衡安王載封(載圭弟)、衡定王翊鑊、末代衡王朱由棷,共五世六王,前面五任衡王都是病死的,所以不可能是林四娘的主人。只有最后一任衡王朱由棷襲王爵后,已是明代末年的崇禎朝,時清軍入關,又占領山東許多地方。而李自成農民軍退出北京后,其中一支在大順部將軍趙應元率領下,打著復明旗幟來到山東,攻下青州,殺死清廷委署的官員王鰲永(淄川豪強),趙應元找到昔日的衡王朱由棷,想擁戴他南面為君,以為號召。但朱由棷卻是個膿包,他見清軍勢大,況且他的衡府未破,仍能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于是堅決不肯僭位稱帝,整天哭著哀告放過他,把眼晴也哭腫了。順治二年(1645)十一月,清軍復攻陷青州,殺死趙應元,遂將朱由棷押往北京恩養(yǎng),次年與家人皆被殺,隨后,清廷又將衡府宮女138人解京,宮女們不愿離開故土,被押解前,許多人自殺身亡,自此便在民間生出衡王舊宮鬧鬼的傳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陳寶鑰在青州任職時,會搜集到衡王舊宮的傳悅,并編造出一個鬼魂林四娘與他交住的故事,借以抒發(fā)傷懷故國之情。而據(jù)有關資料,陳寶鑰在南明期時,曾參與過抗清活動,所以,他所著的《陳綠厓詩稿》在乾隆朝被禁,原因是他紀崇禎以后唐(即抗清的唐王朱聿鍵)、桂(桂王朱由榔)二王事,語多狂吠。這樣一位與清廷貌合神離的文人,編造一個自己與林四娘鬼魂交往的美麗故事以抒發(fā)胸中懷故園之情,是很自然的。值得注意的是,后來王士禎《池北偶談》和盧見曾的《國朝山左詩抄》中敘述林四娘故事時,都講到林四娘在衡宮亡故后,不數(shù)年,(朱由棷)國破,遂北去。而《聊齋志異》第六卷中的《林氏》篇,則寫到一位賢美婦女林氏被擄的悲慘經歷,稱會北兵入,被俘去。林氏被逼自刎才保住貞節(jié),但受了重傷,傷愈后失去生育能力。這北去、北兵等文字,正影射了清兵南下和將朱由棷押往北京謀害的事。朱由棷并未參加反清活動,他的悲慘結局孚然會引發(fā)了前明入清的文人們的一掬同情。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曹雪芹和蒲松齡等將藝術傳說人物林四娘作為題材寫入自己的作品,應該也都是有深意的,它反映了在文字獄高壓政策下,文人們一方面不敢從正面描寫末代衡王朱由棷的悲慘遭遇,只好小心翼翼地或改成林四娘這個姽婳將軍是與流賊余黨奮戰(zhàn)捐軀,或干脆寫其與陳寶鑰的人鬼之戀。另一方面,他們卻又大編林四娘的故事,奉為民族英烈,蒲松齡的《林四娘》一篇似更露骨,末后附林四娘詩曰:靜鎖深宮十七年,誰將故國問青天?閑看殿宇封喬木,泣望君王化杜鵑。海國波濤斜夕照,漢家簫鼓靜烽煙。紅顏力弱難為厲,惠質心悲只問禪。日誦菩提千百句,聞看貝葉兩三遍。高唱梨園歌代哭,請君獨聽亦潸然。詩中漢家簫鼓靜烽煙中的漢家,不正是清代文人對漢人政權前明王朝的惜亡之情嗎?我們知道,元朝時漢人因受元蒙統(tǒng)治者的民族壓迫,人心思漢,無處表達,便創(chuàng)作雜劇以發(fā)泄情愫,如關漢卿的《單刀會》、馬致遠的《漢宮秋》,都曾在作品中突出漢朝,寄托向往。因此,我們在研究《紅樓夢》《聊齋志異》二書時,對林四娘的情節(jié)似不能等閑視之,應對兩作者流露出來的反清懷明的感情傾向,給予足夠的重現(xiàn)。而事實上,林四娘的故事可能還隱喻著一個呂四娘的故事。三據(jù)《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二《江南北八俠》和《甘鳳池》兩篇筆記小說所載,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大江南北有八大俠,為首的叫了因僧,以下依次有呂四娘、曹仁父、路民瞻、周潯、呂元、白泰官、甘風池,各有精絕武藝,后了因和尚無行作惡,被其他七俠所除。據(jù)說此七人都曾是抗清英雄鄭成功的部下。當時雍正帝胤禎厭惡劍俠,遂嚴行緝捕。七人中呂四娘的身世又不一般,她本晚村先生裔,國仇家難,刻不去懷,圖報愈急,并欲甘(噉)心虜酋。原來,這里還牽涉到清初的一樁大文字獄冤案。先說晚村先生,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呂留良。呂留良(1629-1683),字用晦,號晚村,浙江崇德(今桐鄉(xiāng)市)石門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學者、詩人。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旋清軍入關渡江南下,呂留良遂散萬金之家以結客,奔走于浙西各地,參加抗清斗爭,左股曾中清軍之箭,留下終身創(chuàng)傷,而其侄呂宣忠更被清軍捕去后殺害于杭州。順治五年(1648),抗清失敗的呂留良回到家鄉(xiāng),為擺脫窘境,不得已在順治十年(1653)易名光輪參加科考中秀才,對于這次失節(jié),呂留良引以為恥,遂歸隱林下,著書講學,絕不出仕??滴跏吣辏?678),清廷入開博學鴻詞科考以籠絡人才,逼士人們出仕,呂留良為拒當官,被迫落發(fā)為僧,潛心學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病逝于家鄉(xiāng)南陽村莊。不料迨至雍正時,有一名崇拜呂留良思想、學問的湖南靖州書生曾靜忽發(fā)夢想,命徒弟張熙投書清廷川陜總督岳鐘琪,要求這位岳飛后人(純系臆測)舉兵反清,岳鐘琪震怒,當即將張熙拘捕嚴刑審訊,張熙熬供出曾靜。曾靜被捕后,稱系受江南儒生呂留良詩書邪說蠱惑,并將所得呂留良的著作和日記交出。因是謀逆大案,很快報告至雍正帝御前,雍正帝胤禎決定大開殺戒鎮(zhèn)壓悖逆言論,于雍正七年(1729)五月命九卿翰詹科道會審此大案,次年八月審結。刑部等衙門會議提出,判決已死的呂留良及長子呂葆中戮屍,次子呂毅中斬立決,并株連子女親屬,呂家16歲以上男子均處死,其余人員充軍黑龍江,家產抄沒。此案還株連了一大批士人和浙江、湖南的當?shù)毓賳T,曾靜、張熙算是受騙上當免去死罪(后于乾隆時仍被處死),雍正帝還親撰《大義覺迷錄》一書,逐條批駁呂留良悖逆狂言,也算是開了現(xiàn)代大批判之先河。自雍正帝制造呂留良文字獄冤案后,清廷對知識界言論加大了鉗控力度,壓得江南士人氣都透不過來,此后又連續(xù)制造了幾次文字獄案,每次都充滿血腥,還株連大批老百姓家破人亡,人民不堪其痛,更加激起不滿情緒。雍正十三年(1735),胤禎突然暴病去世,于是,民間便編出了呂留良有孫女為劍俠,她為報家仇國恨,飛身入宮殺死雍正帝,還斬去了雍正帝的頭顱?!肚宄笆反笥^》不僅指呂四娘是呂留良之孫女,還稱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另一篇小說《俠女》,敘述的主角俠女原型也是呂四娘。從林四娘到呂四娘,四娘故事又有了發(fā)展。那么,呂留良究竟有沒有一位劍俠孫女呢?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呂家世代詩書傳家,不可能出習武之人,更不會有女性去學劍術。當初呂留良冤案發(fā)生時,呂家遭滅門之禍,官府早將呂家大小人口逮捕,不可能有呂留良某個孫女逃離羅網。而據(jù)2003年浙江桐鄉(xiāng)市政府所編的《呂留良紀念集》(內部匯?。┮粫?,呂留良2個兒子中,也沒有一個被稱為四娘的孫女。因此,把雍正帝之死附會成是女俠呂四娘所為,實在只是一個美好傳說,并沒有真實史料作為依據(jù)。而更有意思的是,清代中期文人不僅創(chuàng)造了林四娘傳奇,還延續(xù)創(chuàng)造了呂四娘的劍俠傳奇,他們愛屋及烏,后來對四也情有獨鐘,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創(chuàng)造了俠客鳳鳴歧的形象,早有人指出:其人物原型是反清劍俠甘鳳池,作者更將鳳鳴歧喚做鳳四老爹,依我的理解,那更是把甘鳳池和呂四娘兩個人物并在一起了??磥恚宕牧炙哪?、呂四娘文化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士人和老百姓中強烈的反清、懷明(朝)情緒,今天仍值得人們去研究、去讀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eshi/144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居易怎樣寫求歡詩勾引朋友妻
下一篇:
酒色咸豐帝酷愛臨幸小腳寡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