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òu Mǔ Dān Gēn
別名 : 臭楓根(《植物名實圖考》)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間采收 性味 : 辛苦 功能主治 : 行氣健脾,祛風(fēng)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頭暈,虛咳,高血壓,風(fēng)濕痛,腳氣,蕁麻疹,癰疽,痔瘡。①《植物名實圖考》:"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亦治毒瘡,消腫止痛。"②《草木便方》:"渭熱,補(bǔ)氣,健脾。治虛癆骨蒸,氣腫,黃疸,腳弱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復(fù)方 : ①治頭昏痛: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打入雞蛋二個(整煮),去渣,食蛋及湯。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③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臭牡丹根一兩至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兩次分服。或同豬蹄筋二兩燉湯服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òu Mǔ Dān Gēn 別名 : 臭楓根 英文名 : Root of Rose Glorybower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林緣、溝谷、路旁及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灌木,高1-2m。植株有臭味。葉柄、花序軸密被黃褐色或紫色脫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圓形 藥理作用 : 1.抗腫瘤作用 臭牡丹根乙醇提取物B部分腹腔或皮下注射100g/(kg·d),連續(xù)6-8d 歸經(jīng) : 肝 性味 : 辛苦 功能主治 : 行氣健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5-30g 復(fù)方 : ①治頭昏痛: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0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臭牡丹
下一篇:
臭矢菜
《中華本草》:臭牡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