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ōnɡ Xū
別名 : 蔥根(《別錄》)
出處 : 《食療本草》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須根。
性味 : 《食療本草》:"平 功能主治 : 治風寒頭痛,喉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解煩熱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ōnɡ Xū 別名 : 蔥根 英文名 : fibrous root of Fistular Onion 出處 :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須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fistulosum L.采收和儲藏:全年艾可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原形態(tài) : 蔥,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0cm。通常簇生、全體具辛臭,折斷后有辛味之粘液。須根叢生,白色。鱗莖圓柱形,先端稍肥大,鱗葉成層,白色,上具白色縱紋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性味 : 昧辛;性平 功能主治 : 祛風散寒;解毒;散瘀。主風寒頭痛;喉瘡;痔瘡;凍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吹;或煎水熏洗。 復(fù)方 : ①解煩熱,補虛勞,治傷寒頭痛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傷寒頭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蔥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