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ónɡ Bái Là
別名 : 白蠟、蟲蠟、蠟膏
英文名 : CERA CHINENSIS
來源 : 本品為介殼蟲科昆蟲白蠟蟲Ericerus pela (Chavannes) Guerin 的雄蟲群棲于木犀科植物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女貞Ligustrum lucidum Ait. 或女貞屬他種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蠟,經(jīng)精制而成。
性狀 : 本品呈塊狀,白色或類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皺紋,具光澤。體輕,質(zhì)硬而稍脆,搓捻則粉碎。斷面呈條狀或顆粒狀。氣微,無味。熔點(diǎn)應(yīng)為81~85℃(附錄ⅦC)。
貯藏 : 密閉,置陰涼處。
功能主治 : 作為賦形劑,制丸、片的潤滑劑。
摘錄 : 《中國藥典》
拼音注音 : Chónɡ Bái Là
來源 : 白蠟蟲Ericerus pela (Chavannes) Guerin 的雄蟲群棲于木犀科植物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女貞Ligustrum lucidum Ait. 或女貞屬他種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蠟,經(jīng)精制而成。
性味 : 甘,溫。
功能主治 : 止血生肌,斂瘡。用于創(chuàng)傷出血,瘡口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 多作賦形藥入膏丸劑,外用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Chónɡ Bái Là
別名 : 蟲蠟(《本草求真》),木蠟(《新本草綱目》),樹蠟(《中國藥學(xué)大辭典》),蠟膏(《四川中藥志》)。
出處 : 《本草會編》
來源 : 為介殼蟲科昆蟲白蠟蟲的雄蟲,群棲于木犀科植物白蠟樹、女貞及女貞屬其他種植物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蠟質(zhì),精制而成。8~9月間采蠟。清晨用刀將包有蠟質(zhì)的樹枝切下,名曰"蠟花",放入沸水鍋中煮之,使蠟質(zhì)熔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結(jié)成塊。取出,再加水加熱熔化,過濾后凝固即成。
生境分布 : 分布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chǎn)四川、湖南、貴州、云南;以四川產(chǎn)量為最大。
原形態(tài) : 雌蟲體橢圓形,長1.2~1.5毫米。體表褐色,有深黑斑點(diǎn)。單眼1對,口器為甲殼質(zhì)針狀吸收器。環(huán)節(jié)不叨顯,無翅,觸角及足皆不發(fā)達(dá)。腹面灰黃色,有多個尖棘,沿身體邊緣排列。尾端有深凹陷。雄蟲體色與雌蟲相同。初孵化時,形與雌蟲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蠟孔。頭部兩側(cè)有大小不等的單眼各5個;觸角l對,分為7節(jié)。胸部圓形,有翅1對,長約5毫米,膜質(zhì)透明。經(jīng)泌蠟后,蟲體變成圓形。白蠟蟲雌性無蛹期,雄蟲有蛹期。卵分雌雄兩性,被一層角質(zhì)囊包圍。春季孵化,雄性幼蟲在樹枝上固定不動,并分泌白色蠟質(zhì),包圍體外。蠟質(zhì)分泌盛時相互連貼一起,使枝條呈雪白色棒狀。
性狀 : 完整者多為圓形厚塊,一般已打碎成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白色,或微帶黃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平滑或稍顯皺紋,有光澤,觸之有滑膩感。體輕,能浮于水面;質(zhì)硬而稍脆,用手搓捏則粉碎。斷面不平正,呈針狀結(jié)晶形,或顯小顆粒狀,具玻璃樣光澤。有微弱的特異臭氣,味淡,嚼之如細(xì)沙樣。不溶于水、醚及氯仿中,可溶于苯及石油醚中。熔點(diǎn)80~83℃。以色白、質(zhì)硬、致密而無氣泡。無敗油氣味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類,其中的醇類為廿六醇、廿七醇、廿八醇、卅醇;其中的酸類為廿六酸、廿七酸、廿八酸、卅酸,及少量的棕櫚酸、硬脂酸。市售蟲白蠟的成分主要為脂肪族一價酸的酯類混合物,其含率占總量的93~95%,其中有廿四酸廿八酯、廿四酸蜂花酯、廿四酸蠟酯、蠟酸蠟酯、廿七酸廿七酯、褐煤酸蠟酯、蜂花酸廿七酯。此外,尚含游離的蜂花醇,即卅烷醇1%,樹脂1~1.5%,廿七烷2~3%。尚含廿七醇、蠟醇等。因蟲白蠟為雄白蠟蟲幼蟲所分泌,故此幼蟲的成分也提供參考。全蟲可分蟲體及蠟外殼兩個部分,蟲體(濕重)中油脂類占18.6%,其中大部分(83%)為三甘油酯,也含少量烴類、蠟類、磷脂類、游離脂肪酸、一及二甘油酯等;蠟外殼的油脂類,蠟占92.4%,又含游離脂肪酸及烴類,但未找到三甘油酯及磷脂。
歸經(jīng) : ①《會約醫(yī)鏡》:"入肝經(jīng)。"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厥陰經(jīng)。"
性味 : 甘,溫。①《綱目》:"甘,溫,無毒。"②《醫(yī)林纂要》:"甘淡澀,溫。"
功能主治 : 止血,生肌,定痛。治金瘡出血,尿血、下血,瘡瘍久潰不斂,下疳。①朱震亨:"生肌,止血,定痛,補(bǔ)虛,續(xù)筋接骨。"②《綱目》:"殺瘵蟲。"③《東醫(yī)寶鑒》:"止咳止瀉,潤肺臟,厚腸胃。"④《本經(jīng)逢原》:"治下疳;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治腸紅。"⑤《醫(yī)林纂要》:"補(bǔ)肺斂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外用:熔化調(diào)制藥膏。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ónɡ Bái Là
別名 : 白蠟、蟲蠟、木蠟、樹蠟、蠟膏
英文名 : Insect Wax
出處 : 1.出自《本草匯編》:蟲白蠟與蜜蠟之白者不同,乃小蟲所作也。其蟲食冬青樹汁,久而化為白脂,粘敷樹枝,人謂蟲屎著樹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溶,濾置冷水中,則凝聚成塊矣。碎之,紋理如白石膏而瑩澈。人以和油澆燭,大勝蜜蠟也。2.《綱目》: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始知之,今則為日用物矣。四川、湖廣、滇南、閩嶺、吳越、東南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產(chǎn)者為勝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蚧科(介殼蟲科)動物白蠟蟲的雄蟲所分泌的蠟質(zhì)精制而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采收和儲藏:雄白蠟蟲定十后即開始泌蠟,到處暑、白露節(jié)前后,蠟花表面開始出現(xiàn)白色蠟絲,應(yīng)采收蠟花。采收時間最好在晨露未干、雨后初晴或微雨時,蠟花濕潤,易于剝下采盡。晴天應(yīng)先噴水濕潤后再采。采收下的蠟花最好當(dāng)日加工,否則發(fā)熱、發(fā)臭、變色,影響蠟品質(zhì)。當(dāng)日來不及加工應(yīng)攤成薄層晾冷處理。國內(nèi)白蠟加工采取傳統(tǒng)的水煮壓榨法,勞動強(qiáng)度大,工效低,含渣質(zhì)。另一種方法去蒸汽制蠟法,操作簡便,勞動強(qiáng)度低,工效高,生產(chǎn)安全而且蠟質(zhì)好。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木犀科植物白蠟樹、女貞及女貞屬其他植物枝干上。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白蠟蟲,雌蟲體橢圓形,長1.2-1.5mm。體表褐色,有深黑斑點(diǎn)。單眼1對,口器為甲殼質(zhì)針狀吸收器。環(huán)節(jié)不明顯,無翅,觸角及足皆不發(fā)達(dá)。腹面灰黃色,有多個尖棘,沿身體邊緣排列。尾端有深凹陷。雄蟲體色與雌蟲相同。初孵化時,形與雌蟲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蠟孔。頭部兩側(cè)有大小不等的單眼各5個;觸角1對,分為7節(jié)。胸部圓形,有翅1對,長約5mm,膜質(zhì)透明。經(jīng)泌蠟后,蟲體變成圓形。白蠟蟲雌性無蛹期,雄蟲有蛹期。卵分雌雄兩性,被一層角質(zhì)囊包圍。春季孵化,雄性幼蟲在樹枝上固定不動,并分泌白色蠟質(zhì),包圍體外。
性狀 : 性狀鑒別,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白色或類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皺紋,具蠟樣光澤。體輕,質(zhì)硬而稍脆,搓捻則粉碎。斷面呈條狀,或顆粒狀。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 1.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類,其中的醇類為廿六醇(Cerylalcohol或Hexacosanol)、廿七醇(Heptacosanol)、廿八醇(Octacosanol)、卅醇(Triacontanol),其中的酸類為廿六酸(Ceroticacid或Hexacosanicacid)、廿七酸(Heptacosanoicacid)、廿八酸(Octacosanoicacid)、卅酸(Triacontanoicacid)及少量的棕櫚酸、硬脂酸。市售蟲白蠟的成分主要為脂肪族一價酸的酯類混含物,其含率占總量的93-95%,其中有廿四酸廿八酯(Octacosyllignocerate)、廿四酸蜂花酯(Melissyllignocerate2%)、廿四酸蠟酯(Ceryllignoceratel0%)、蠟酸蠟醋(Cerylcerotate15%)、廿七酸廿七酯(Heptacosylheptacosanate60%)、褐煤酸蠟酯(Cerylmontanate)、蜂花酸廿七酯(Heptacosylmelissate)。2.此外,尚含游離的蜂花醇(Melissylalcohol)即卅烷醇1%,樹脂1-1.5%,廿七烷(Heptacosane)2-3%。尚含廿七醇(Ibotacerylalcohol)、蠟醇(Cerylalcohol)等。因蟲白蠟為雄白蠟蟲幼蟲所分泌,故此幼蟲的成分也提供參考。全蟲可分蟲體及蠟外殼兩個部分,蟲體(濕重)中油脂類占18.6%,其中大部分(83%)為三甘油酯,也含少量烴類、蠟類、磷脂類、游離脂肪酸、一及二甘油酯等;蠟外殼的油脂類,蠟占92.4%,又含游離脂肪酸及烴類,但未找到三甘油酯及磷脂。
炮制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鑒別 : 理化鑒別,熔點(diǎn):81-85℃;酸值:不大于1皂化值:70-92;碘值:不大于9。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淡;性溫
功能主治 : 止血;生?。欢ㄍ?。主金瘡出血;尿血;便血;瘡瘍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3-6g。外用:適量,熔化調(diào)制藥膏。
各家論述 : 1.生肌,止血,定痛,補(bǔ)虛,續(xù)筋接骨。白蠟,稟受收斂堅(jiān)強(qiáng)之氣,為外科要藥。與合歡皮同入長肌肉膏中用之效。2.《綱目》:殺瘵蟲。蠟樹葉,亦治瘡腫,故白蠟為外科要藥,正如桑螵蛸與桑木之氣相通也。3.《東醫(yī)寶鑒》:止咳止瀉,潤肺臟,厚腸胃。4.《本經(jīng)逢原》:治下疳;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治腸紅。5.《醫(yī)林纂要》:補(bǔ)肺斂氣。6.《本草求真》:蟲蠟,味甘氣溫。按甘益血補(bǔ)中,溫能通經(jīng)活絡(luò),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bǔ)虛續(xù)絕,與桑螵蛸同有補(bǔ)虛之意,可為外科圣藥。是以鄭贊寰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蠟加于涼血滋腎藥中遂愈,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蠟味甘淡澀微溫,蟲蠟則味甘不淡而溫也。蜜蠟因有澀性,可以止渴、治??;蟲蠟澀性差減,而痢則鮮用也。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5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蟲牙藥
下一篇: 蟲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