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
拼音注音 : Cán Dòu Jiá Ké
別名 : 蠶豆黑殼(《綱目拾遺》)
出處 :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 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莢殼。
化學(xué)成分 : 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也含甘油酸 藥理作用 : 豆莢所含甘油酸,對(duì)兔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 : 治咯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天泡瘡:蠶豆黑殼,燒灰存性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止血:對(duì)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術(shù)野出血等,均有療效。㈠煎劑:鮮豆莢半斤,水煎,每日2次分服。用于中、小量咯血。㈡散劑:將蠶豆莢煎劑過濾、濃縮,加熱干燥后研粉。日服3次,每次0.5克。用于鼻衄及血尿病人,有暫時(shí)止血作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án Dòu Jiá Ké 別名 : 蠶豆黑殼 英文名 : pod of Broadbean 出處 :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果殼 生境分布 : 全國(guó)各地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 :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zhǎng)形,長(zhǎng)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全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化學(xué)成分 : 果殼含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β-[3-(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phenyl]-L-alanine},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多巴(dopa)。 藥理作用 : 豆莢所含甘油酸,對(duì)兔皮下注身有利尿作用。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性味 : 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 : 止血;斂瘡。主咯血;衄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復(fù)方 : ①治天泡瘡:蠶豆黑殼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止血 各家論述 : 1.姚可成《食物本草》:燒灰涂天泡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6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蠶豆莢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