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別名 : 沙糖(《唐本草》) 出處 : 《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煉制而成的赤色結晶體。 歸經 : 入肝、脾 性味 : 甘 注意 : 有痰濕者不宜服。①《食療本草》:"多食損齒 功能主治 : 補中緩肝 用法用量 : 內服:開水 復方 : 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別名 : 沙糖 英文名 : brown sugar 出處 : 出自《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莖中的液汁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原形態(tài) : 甘蔗 歸經 : 肝 性味 : 甘 注意 : 濕熱中滿者及兒童慎服 功能主治 : 補脾緩肝;活血散瘀 用法用量 : 內服:開水、酒或藥汁沖10-15g。外用:適量,化水涂;或研敷。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2.《食療本草》:主心熱口干。3.《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4.《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y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5.《本草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6.《本經逢原》:熬焦,治產婦敗血沖心,及虛贏老弱血痢不可攻者。7.《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yōu)。8.《醫(y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9.《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10.《本草綱目》:沙糖性溫,殊于蔗漿,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7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中華本草》:赤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