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別名 : 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綱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紅糖(《醫(yī)林纂要》),片黃糖(《本草求原》)。
出處 : 《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煉制而成的赤色結(jié)晶體。
歸經(jīng) : 入肝、脾、胃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肝。"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
性味 : 甘,溫。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②《綱目》:"性溫。"③《醫(yī)林纂要》:"甘,熱。"
注意 : 有痰濕者不宜服。①《食療本草》:"多食損齒,發(fā)疳匿,不可長食之。"②《本經(jīng)逢原》:"助濕熱,不可多食。"
功能主治 : 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口干嘔噦,虛羸血痢。①《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②《食療本草》:"主心熱口干。"③《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④《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y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dǎo)。"⑤《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⑥《本經(jīng)逢原》:"熬焦,治產(chǎn)婦敗血沖心,及虛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⑦《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yōu)。"⑧《醫(y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⑨《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開水、酒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復(fù)方 : 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元方》)②治痘不落痂:沙糖調(diào)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diào)服亦可,日二服。(《綱目》)③治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沙糖、姜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綱目》)④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元方》)⑤治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并涂之。(《摘元方》)⑥治火燒、水燙: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調(diào)敷。(《中醫(yī)雜志》(20):6,1966)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ì Shā Tánɡ
別名 : 沙糖、紫沙糖、黑沙糖、紅糖、黃糖
英文名 : brown sugar
出處 : 出自《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莖中的液汁,經(jīng)煉制而成的赤色結(jié)晶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原形態(tài) :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ㄐ虼笮?,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歸經(jīng) : 肝;脾;胃經(jīng)
性味 : 甘;溫
注意 : 濕熱中滿者及兒童慎服。
功能主治 : 補脾緩肝;活血散瘀。主產(chǎn)后惡露不行;口干嘔噦;虛羸寒熱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開水、酒或藥汁沖10-15g。外用:適量,化水涂;或研敷。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2.《食療本草》:主心熱口干。3.《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4.《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y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dǎo)。5.《本草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6.《本經(jīng)逢原》:熬焦,治產(chǎn)婦敗血沖心,及虛贏老弱血痢不可攻者。7.《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yōu)。8.《醫(y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9.《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10.《本草綱目》:沙糖性溫,殊于蔗漿,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故治脾胃及瀉肝藥用為先導(dǎo)?!侗静荨费云湫院K恭謂其冷利,皆昧此理。11.《本草求真》:沙糖,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氣稟中和,味甘氣寒,已為除熱潤燥之味,其治則能利腸解煩,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經(jīng)火煅煉,性轉(zhuǎn)為溫,色變?yōu)槌啵c蔗又似有別,故能行血化瘀,是以產(chǎn)婦血暈,多有用此與酒沖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兒丸散,用此調(diào)服,取其溫以通滯也;煙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開導(dǎo)之力也。然性溫則消、則下,故虛熱過服,則有損齒消肌之病;味甘主緩、主壅,故痰濕過服,則有戀膈脹滿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7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赤楠根
下一篇: 赤火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