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 Chì Shí Zhī
英文名 : HALLOYSITUM RUBRUM
來源 : 本品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 ,主含含水硅酸鋁 [Al4(Si4O10)(OH)8.4H2O]。采挖后,除去雜質(zhì)
。
性狀 :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質(zhì)軟,易碎,斷面有的具蠟樣光澤。吸水性強。具黏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
貯藏 : 置干燥處,防潮。
炮制 : 赤石脂:除去雜質(zhì),打碎或研細粉。煅赤石粉:取赤石脂細粉,用醋調(diào)勻,搓條,切段,干燥,放無煙的爐火或坩鍋內(nèi)煅燒,煅至紅透。用時搗碎。
歸經(jīng) : 歸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 甘、酸、澀,溫。
注意 : 不宜與肉桂同用。
功能主治 : 澀腸,止血,生肌斂瘡。用于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不斂,濕疹膿水浸淫。
用法用量 : 9~12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 Chì Shí Zhī
別名 : 赤符(《吳普本草》),紅高嶺(《增訂偽藥條辨》),赤石土(《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吃油脂(《中藥志》),紅土(《藥材學(xué)》)。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挖出后,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揀去雜石、泥土。
生境分布 : 產(chǎn)福建、河南、江蘇、陜西、湖北、山東、安徽、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很少成結(jié)晶狀態(tài),多數(shù)為膠凝體。白色通常染有淺紅、淺褐、淺黃、淺藍、淺綠等色。新鮮斷面具蠟樣光澤,疏松多孔的則呈土狀光澤。有平坦的貝殼狀斷口。硬度1~2。比重2.0~2.2,隨水分子的含量而有變化。性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伤苄詮姟S型翗託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致密塊狀者在干燥時可裂成碎塊
。主要產(chǎn)于巖石的風(fēng)化殼和粘土層中。
性狀 : 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
。表面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
,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
,光滑如脂。質(zhì)細膩
,易砸碎
,斷面平滑,吸水性強
,用舌舔之粘舌
。有泥土氣,味淡
。以色紅
,光滑細膩,易碎
,舌舔之粘性強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尚含相當(dāng)多的氧化鐵等物質(zhì),其組成如下:硅42.93%、鋁36.58%、氧化鐵及錳4.85%、鎂及鈣0.94%、水分14.75%。赤石脂與高嶺土極其相似,事實上赤石脂在150~200℃,尚余二分子的水時,即成高嶺土。普通的赤石脂是帶紅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鐵、氧化錳的多寡,故顏色可從白
、灰
,以至青綠、黃
、紅
、褐等色;而高嶺土則比較純粹
,故多為白
、灰色。
炮制 : 煅石脂:揀凈雜質(zhì),碾成細粉
,用醋和勻,搓條切段
,曬干
,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
,取出
,放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坠谥苏摗罚?赤石脂
,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度
,曬干用
。"
歸經(jīng) : 入脾、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衍義補遺》:"赤入小腸,白入大腸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手陽明,兼入手
、足少陰經(jīng)
。"④《本草新編》:"入脾與大腸。"
性味 : 甘澀 ,溫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味甘酸辛
,大溫,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溫
,無毒
。"④《長沙藥解》:"味甘酸辛,性澀
。"
注意 :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大黃
。畏芫花。"②《藥性論》:"惡松脂
。"③《日華子本草》:"畏黃芩
、大黃、官桂
。"④《本草經(jīng)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
。滯下全是濕熱,于法當(dāng)忌
,自非的受寒邪
,下痢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dāng)補陰清熱
,不可全仗收澀
;滯下本屬濕熱積滯,法當(dāng)祛暑除積
,土澀之藥
,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
功能主治 : 澀腸,止血,收濕
,生肌
。治久瀉,久痢
,便血
,脫肛,遺精
,崩漏
,帶下,潰瘍不斂
。①《本經(jīng)》:"主黃疸
,泄痢,腸澼膿血
,陰蝕下血赤白
,邪氣癰腫
,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②《別錄》:"主養(yǎng)心氣
,明目,益精
,療腹痛泄?ji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下痢赤白,小便利
,及癰疽瘡痔
,女子崩中、漏下
、產(chǎn)難
、胞衣不出。"③《藥性論》:"補五臟虛乏
。"④《日華子本草》:"治瀉痢
,血崩帶下,吐血衄血
,并澀精淋瀝
,安心,鎮(zhèn)五臟
,除煩
,療驚悸,排膿
,治瘡癤痔瘺
,養(yǎng)脾氣,壯筋骨
,補虛損
。"⑤《珍珠囊》:"固脫。"⑥《綱目》:"補心血
,生肌肉
,厚腸胃,除水濕
,收脫肛
。"⑦《本草匯言》:"滲停水,去濕氣
,斂瘡口
,固滑脫,止瀉痢腸澼
,禁崩中淋帶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少陰病下利膿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
,煮米令熱
,去滓,溫服七合
,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
。(《傷寒論》桃花湯)②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
,心下痞鞕
,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去滓
,分溫三服
。(《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③治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
、干姜各-兩
,胡椒半兩。同為末
,醋和丸梧子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招募帮埱懊罪嬒挛濉⑵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草衍義》)④治小兒疳瀉: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
,以粥飲調(diào)半錢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蛞跃┸旱确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斗門方》)⑤治痢后,躽氣下
,推出肛門不入:赤石脂(揀去土)
、伏龍肝各等分。上為細末
。每用半錢敷腸頭上
,頻用。(《小兒藥證直訣》赤石脂散)⑥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赤石脂一兩
,白芍一兩
,干姜一兩(炮裂,銼)
。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圣惠方》)⑦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
、白礬(燒令汁盡)、龍骨各一兩半
,杏仁(湯浸
,去皮、尖
、雙仁
,炒,研)一百枚
。上四味
,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招臈棞露瑁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差為度
。(《圣濟總錄》赤石脂丸)⑧治小便不禁:牡蠣(白者)三兩,赤石脂三兩(搗碎)。上同研勻
,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
,鹽湯送下
。(《普濟方》牡蠣丸)⑨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赤石脂一兩
,蜀椒一兩
。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
,干姜一兩
。上五味,末之
,蜜丸如悟子大
。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金匱要略》赤石脂丸)⑩治痰飲盛
,吐水無時節(jié),其源為冷飲過度
,遂令痼冷
,脾胃氣羸,不能消于食飲
,食飲入胃
,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三斤
,搗篩為散
,服方寸匕,日三
,酒
、飲并可下之,稍稍漸加之三匕
,服盡三斤
。(《千金翼方》赤石脂散)⑾治反胃:赤石脂一升(好膩無砂者),搗羅研
,以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生姜湯下十丸
,加至二十丸
。(《圣惠方》赤石脂丸)⑿治外傷出血:赤石脂八份,五倍子六份
,松香六份
。共研細末,撒于傷口
,加壓包扎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赤石脂
拼音注音 : Chì Shí Zhī
別名 : 赤符、紅高嶺、赤石土、吃油脂、紅土
英文名 : Halloysit,Red Halloysite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loysite采收和儲藏:挖出后,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
,揀去雜石、泥土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產(chǎn)于巖石的風(fēng)化殼和粘土層中。資源分布:主要產(chǎn)地有遼寧、內(nèi)蒙古
、河北
、山西、陜西
、甘肅
、山東、江蘇
、安徽
、浙江、江西
、福建
、河南、湖北
、湖南
、廣東、四川等地
,西藏羊八井也有分布
。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很少成結(jié)晶狀態(tài),多數(shù)為膠凝體
。白色通常染有淺紅
、淺褐、淺黃
、淺藍
、淺綠等色。新鮮斷面具蠟樣光澤
,疏松多孔的則呈土狀光澤
。有平坦的貝殼狀斷口。硬度1-2
。比重2.0-2.2
,隨水分子的含量而有變化。性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伤苄詮姟S型翗託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致密塊狀者在干燥時可裂成碎塊
。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 ,表面局部平坦
,全體凹凸不平。淺紅色
、紅色至紫紅色
,或紅白相間呈花紋狀
。土狀光澤或蠟樣光澤
;不透明。體較輕
,質(zhì)軟
,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平坦
,具蠟樣光澤
。吸水力強,舐災(zāi)害粘舌
。微有粘土氣
,味淡,嚼之無沙粒感
。以色紅
、光滑細膩、質(zhì)軟、易斷
、吸水力強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微帶黃褐色
。結(jié)晶極細
,一般偏光顯微鏡的放大數(shù)倍根本不能分辯其晶粒界限;低負突起或低正突起
,很不明顯
。干涉色很低。幾乎似均質(zhì)體
。當(dāng)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多水高嶺石呈棒狀集合體。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Al4(Si4O10)(OH)8·4H2O] ,尚含相當(dāng)多的氧化鐵(Fe2O3)等物質(zhì)
,其組成如下:硅42.93%,鋁36.58%,氧化亞鐵(FeO)4.85%,錳4.85%,鎂及鈣0.94%,水分14.75%。另外
,還含有鈦
、鎳、鍶
、鋇等微量元素
。
藥理作用 : 內(nèi)服能吸著消化道內(nèi)有毒物質(zhì)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chǎn)物等。對發(fā)炎的胃腸粘膜有局部保護作用 ,并對胃腸道出血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20、40g/kg灌胃
,可縮短小鼠(毛細管法)凝血時間和大鼠血漿復(fù)鈣時間
,對ADP誘導(dǎo)的兔、大鼠血小板聚集和小鼠體內(nèi)ADP誘導(dǎo)的血小板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
炮制 : 煅石脂:揀凈雜質(zhì) ,碾成細粉,用醋和勻
,搓條切段
,曬干,置坩堝內(nèi)
,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
,取出,放涼
;赤石脂
,研如粉
,新汲水飛過三度,曬干用
。
鑒別 : (1)取本品1小塊(約1g),置具有小孔軟木寒的試管內(nèi),灼燒,管壁有較多水生成,小塊顏色變深。(檢查結(jié)晶水)(2)取本品粉末約1g,置瓷蒸發(fā)皿中,加水10ml與硫酸5ml,加熱至產(chǎn)生白煙,冷卻,緩緩加水20ml,煮沸2-3min,濾過,濾渣為淡紫棕色,濾液顯鋁鹽的各種反應(yīng)。詳見“白石脂”條。(3)取上述濾液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發(fā)生深藍色沉淀。(檢查鐵鹽)
歸經(jīng) : 脾;胃;心;大腸經(jīng)
性味 : 甘;澀;酸;溫;無毒
注意 :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孕婦慎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萁?jīng)集注》:惡大黃
,畏芫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幮哉摗罚簮核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日華子本草》:畏黃芩
、大黃
、官桂
。《本草經(jīng)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
。滯下全是濕熱
,于法當(dāng)忌,自非的受寒邪
,下痢白積者不宜用
。崩中法當(dāng)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
;滯下本屬濕熱積滯
,法當(dāng)祛暑除積,止?ji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定非所宜
,慎之慎之?/span>
功能主治 : 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久瀉;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槐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脫肛
;遺精;崩漏
;帶下
;潰瘍不斂;濕疹
;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1.桃花湯(《傷寒論》),治久痢不愈
,便膿血,色暗不鮮
,小便不利
,腹痛喜按喜溫等。2.赤石脂禹余糧湯(《傷寒論》)
,治瀉痢日久
,滑泄不禁等病
。3.滋血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治婦人勞傷太過
,沖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jīng)血,崩中下血
,或鮮血
,或瘀血,連日不止
,淋漓不斷
。4.陀僧膏(《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用治諸般惡瘡
,流注瘰疬
,跌撲損傷,金刃傷等
。5.赤石脂丸(《金匱要略》)
,用治陰寒固結(jié),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者
。6.赤石脂散(《閻氏小兒方論》),治小兒痢后脫肛
。7.救母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
,功效固澀沖任,止血定痛
,主治崩漏
,吐血,咳血
,便血
,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
。
各家論述 :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僻膿血
,陰蝕下血赤白
,邪氣癰腫,疽痔惡瘡
,頭瘍疥瘙
。2.《名醫(yī)別錄》:主養(yǎng)心氣,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