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ēnɡ Tónɡ Yè
別名 : 紅蜻蜒葉(《中國藥植圖鑒》)
出處 :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 為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葉。
性味 : 《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澀,平。"
功能主治 : 消腫散瘀。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①《福建民間草藥》:"排膿解毒,生肌斂口。"②《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瘠瘡潰瘍:鮮赪桐葉,用銀針密刺細(xì)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貼患處,日換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②治疔瘡:鮮赪桐葉一握。和冬蜜搗爛,敷患處。若用干葉,先研成細(xì)末,再調(diào)冬蜜敷患處。(《福建民間草藥》)③治跌打積瘀:赪桐葉十兩,苦地膽半斤,澤蘭四兩,鵝不食草四兩。搗爛,用酒炒熱后,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ēnɡ Tónɡ Yè
別名 : 紅蜻蜒葉
英文名 : leaf of Japanese Glorybower
出處 :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endrom japominicum thumb Sweet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研末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平原、溪邊、山谷或疏林中、庭園亦有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浙江南部、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灌木,高1-4m。小枝四棱形,嫩時有絨毛,枝內(nèi)髓堅實,干后不中空。單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黃褐色短柔毛;葉片圓心形或?qū)捖研危L8-35cm,寬6-40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疏短尖齒,表面有疏伏毛,葉脈基部具較密的銹褐色短柔毛,背面密被銹黃色盾形腺體。二歧聚傘花序組成大雨開展的頂生圓錐花序,長15-34cm,寬13-35cm;苞片寬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苞片線形;花萼紅色,外面散生盾形腺體,長1-1.5cm,深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3mm;花冠紅色,稀為白色,花冠管長1.7-2.2cm,先端5裂,長1-1.5cm;雄蕊4,長約為花冠管的3倍,與花柱同伸于花冠外;子房4室,柱頭2淺裂。果實近球形,直徑7-10mm,熟時藍(lán)紫色。宿萼外折,星狀。花、果期5-11月。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性味 : 辛;甘;平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散瘀;解毒消腫。主偏頭痛;跌打瘀腫;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瘡潰瘍:鮮赪額桐葉,用銀針密刺細(xì)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貼患處,日換二、三次。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疔瘡: 鮮赪桐葉一握。和冬蜜搗爛,敷患處。若用干葉,先研成細(xì)末,再調(diào)冬蜜敷患處。 (《福建民間草藥》)③治跌打積瘀: 赪桐葉十兩,苦地膽半斤,澤蘭四兩,鵝不食草四兩。搗爛,用酒炒熱后,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 1.《福建民間草藥》:排膿解毒,生肌斂口。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08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赪桐
下一篇: 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