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ánɡ Shí
別名 : 方石(《本經(jīng)》),直石(《吳普本草》),土石(《別錄》),硬石膏(《綱目》)。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的礦石。
原形態(tài) : 斜方晶系。晶形板狀或短柱狀,惟不多見,一般成致密粒狀、大理石狀集合體。顏色白灰、淡藍(lán)、淡紅及黑色等。條痕白色。玻璃或脂肪光澤。透明或微透明。斷口參差狀。硬度3~3.5。比重2.95。性脆。產(chǎn)于沉積巖層、熱液礦脈、火成熔巖及接觸交代礦床中。
性味 : ①《本經(jīng)》:"味辛,寒。"②《別錄》:"苦,無毒。"
功能主治 : ①《本經(jīng)》:"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②《別錄》:"主胃中結(jié)氣,止消渴,下氣,除脅肋肺間邪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3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hánɡ Shí
別名 : 方石、直石、土石、硬石膏
英文名 : Anhydrite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別錄》:長石,理如馬齒,方而潤澤玉色。生長于山谷,及太山臨淄。采無時。2.《綱目》:長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狀似軟石膏而塊不扁,性堅硬潔白,有粗理起齒棱,擊之則片片橫碎,光瑩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墻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塊爾。燒之亦不粉爛而易散,方解燒之亦然,但TUO聲為異爾。昔人以此為石膏,又以為方解,今人以此為寒水石,皆誤矣。但與方解乃一類二種,故亦名方石,
來源 : 藥材基源: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的礦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hydrite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于沉積巖層、熱液礦脈、火成熔巖及接觸交代礦床中。資源分布:產(chǎn)于山西、甘肅、青海、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云南、西藏等地勻有產(chǎn)出。
原形態(tài) : 斜方晶系。晶形板狀或短柱狀,惟不多見,一般成致密粒狀、大理石狀集合體。顏色白灰、淡藍(lán)、淡紅及黑色等。條痕白色。玻璃或脂肪光澤。透明或微透明。斷口參差狀。硬度3-3.5。比重2.95。性脆。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扁塊狀或塊狀,有棱。江灰色、灰色或深灰色。條痕白色或淺灰色。體較重,質(zhì)堅硬,指甲不易刻劃成痕。但可砸碎,淺色者斷面對光照之,具閃星樣光澤,深色者光澤暗淡。無臭,無味。以色淡、有光澤者為佳。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無色透明;低正突起;呈三組相互正交的假立方體解理。干涉色較高,可達(dá)Ⅲ級綠色;平行消光;延長符號可正可負(fù)。二軸晶;正旋旋旋旋光性。
化學(xué)成分 : 是天然產(chǎn)不含結(jié)晶水的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鈣(CaSO4)。此外,常雜有微量的氧化鋁(Al2O3)、二硫化鐵(FeS2)、氧化鎂(MgO)、二氧化硅(SiO2),以及鍶、鋇等。
鑒別 : 取本品粉末1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濾過。濾液顯鈣鹽和硫酸鹽的各種反應(yīng)。參見“石膏”條。
歸經(jīng) : 肺;肝;膀胱;胃經(jīng)
性味 : 苦;辛;寒;無毒
功能主治 : 清肝明目;行氣利水。主身熱煩渴;目赤翳障;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3兩。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2.《別錄》:主胃中結(jié)氣,止消渴,下氣,除脅肋肺間邪氣。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長蓋鐵線蕨
下一篇: 長筒馬先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