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
拼音注音 : Dīnɡ Lì
別名 : 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丁子
英文名 : T-shaped shellfish
出處 :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鉗蛤科丁蠣的殼。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eus malleus(Linnaeus)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低潮線附近或潮下帶的淺海泥沙質(zhì)海底,殼頂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漁民拖網(wǎng)或干潮時均可采到。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南海。
原形態(tài) : 丁蠣,貝殼呈丁字形,殼質(zhì)堅厚,一般高121-186mm,長52-63mm(不計翼狀突起)。兩殼相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稍向前傾。殼頂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丁字鎬形。背腹兩側(cè)邊緣具有大型的波狀彎曲鱗片,生長線粗糙,但鱗片狀重疊不顯著 性狀 : 性狀鑒別 貝殼呈“丁”字形,略顯波狀彎曲,長約15cm,高約 5.2cm。兩殼相等,但右殼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錘形。外表面黃白色,同心生長紋粗糙,略呈鱗片狀,內(nèi)表面被骨臟所占的位置為棕團體色,其余與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樣光澤。鉸合線長分無齒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濕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劑 各家論述 : 《中國藥用動物志》:治濕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