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ōnɡ Guā Zǐ
來源 : 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種子 炮制 : 炒冬瓜子:將冬瓜子篩凈泥屑 性味 : 甘,寒。 功能主治 : 清肺、化痰 用法用量 : 0.5~1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Dōnɡ Guā Zǐ 別名 : 白瓜子(《本經(jīng)》),瓜子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 生境分布 :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 : 干燥種子呈扁平的長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厘米左右,寬約6毫米。外皮黃白色,有時有裂紋,一端純圓,另一端尖,尖端有2個小突起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皂甙0.68%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 歸經(jīng) : 《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性味 : 甘,涼。①《本經(jīng)》:"味甘,平。"②《別錄》:"寒,無毒。"③《陸川本草》:"甘,涼。" 注意 : 《別錄》:"久服寒中。" 功能主治 : 潤肺,化痰,消癰,利水。治痰熱咳嗽,肺癰,腸癰,淋病,水腫,腳氣,痔瘡,鼻面酒皶。①《本經(jīng)》:"益氣。"②《別錄》:"主煩滿不樂。"③崔禹錫《食經(jīng)》:"利水道,去淡水。"④《日華子本草》:"去皮膚風(fēng)剝黑皯,潤肌膚。"⑤《綱目》:"治腸癰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4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復(fù)方 : ①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葦莖(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上四味細切,內(nèi)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吐如膿。(《金匱要略》千金葦莖湯)②治腸癰膿未成,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ōnɡ Guā Zǐ 別名 : 白瓜子 出處 : 1.出自《唐本草》。2.《本草圖經(jīng)》:白瓜子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采收和儲藏:食用冬瓜時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子長橢圓形或卵圓形 化學(xué)成分 : 冬瓜子含油14% 藥理作用 : 1、免疫促進作用 冬瓜子熱水提取后,經(jīng)透析得透析內(nèi)液,此液對小鼠淋巴細胞的致絲裂活性呈濃度依賴性。透析內(nèi)液為B細胞致絲裂劑,有PBA(無性系B細胞激活劑)活性及佐劑活性,使PFC(寬斑形成細胞)數(shù)顯著增高,呈現(xiàn)免疫促進作用[1]。2、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從冬瓜子中分離純化出胰蛋白酶抑制劑,得到4個具有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的組分,其中兩個組分屬小分子胰蛋白酶抑制劑[2]。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用時搗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煮沸10min,放冷 歸經(jīng) : 歸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微寒 注意 : 《別錄》:久服寒中。 功能主治 : 清肺化痰;消癰排膿;利濕。主痰熱咳嗽;肺癰;腸癰;白濁;帶下;腳氣;水腫;淋證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研末服。外用:適量,研膏涂敷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益氣。2.《別錄》:主煩滿不樂。3.崔禹錫《食經(jīng)》:利水道,去淡水。4.《日華子本草》:去皮膚風(fēng)剝黑GAN,潤肌膚。5.《綱目》:治腸癰。6.《本草經(jīng)疏》:能開胃醒脾。7.《本草述》:主治心經(jīng)蘊熱,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黃水出。8.《本草從新》:補肝明目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4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冬瓜葉
下一篇:
冬瓜瓤
《中藥大辭典》:冬瓜子
《中華本草》:冬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