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ì Shāo Guā
別名 : 地梢花、地瓜瓢
來(lái)源 : 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C. sibiricum (L.) R. Brown],以全草及果實(shí)入藥。夏秋采,切段曬干生用。
性味 : 甘,平。
功能主治 : 益氣,通乳。用于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備注 : (1)本植物變種雀瓢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var. australe (Maxim.) Tsiang [C. sibiricum (L.) R. Broun var. australe Maxim.]亦同供藥用。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Dì Shāo Guā
別名 : 地梢花(《蘇南種子植物》),羊不奶棵、小絲瓜、浮瓢棵(《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出處 : 《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為蘿藦種植物細(xì)葉白前的全草及果實(shí)。夏,秋采全草及果實(shí),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路旁、溝邊、山坡草叢、沙荒地上。分布東北及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約20厘米。地下莖單軸橫生。莖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汁。單葉對(duì)生;葉片線形,長(zhǎng)30~50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基部稍狹,全緣,下面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小,黃白色;花冠鐘形,長(zhǎng)約5毫米,5深裂,副花冠淺筒形,上部5裂,裂片與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絲短;2心皮,分離。蓇葖果紡錘形,兩端短尖,中部寬大,長(zhǎng)約6厘米,寬約2厘米?;ㄆ?~8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多種糖甙,水解產(chǎn)生細(xì)葉白前甙元和噴奴皂甙元。
藥理作用 : 提取物有某些抗病毒作用。
性味 : 甘,平。
功能主治 : 補(bǔ)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3~1兩。
復(fù)方 : ①治氣血虧虛:地槍瓜全草一兩,土黃芪二兩。水煎服。②治腦神經(jīng)衰弱:地梢瓜全草一斤。水煎取汁,用藥汁打雞蛋二個(gè),當(dāng)茶飲,日服二次。③治咽喉痛:地梢瓜一兩(全草二兩)。水煎服,或鮮果嚼服。(性味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ì Shāo Guā
別名 : 女青、山角、地瓜兒、羊不奶果、小絲瓜、浮瓢棵、老瓜瓢、沙奶奶、馬奶奶、沙奶草、細(xì)葉牛皮消、雀瓜、羅漢草、地瓜子、地葛、地瓜瓢、盤龍草、牛梢瓜、羊奶草、羊巴奶
英文名 : Herb of Bastardtoadflax-like Swallowwort
出處 : 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細(xì)葉白前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2.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 et P.T.Li[C.sibiricum R.Br.var.aus-trale Maxim. Et Kom.]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2.生于水溝旁及河岸邊或山坡、路旁的灌木叢或草地上。資源分布:1.分布東北,華北及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山東,安徽,甘肅,新疆,江蘇等地。2.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莖自基部我分枝。葉對(duì)生或近對(duì)生;葉片線形,長(zhǎng)3-5cm,寬2-5mm,下面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關(guān),高過(guò)藥隔的膜片。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zhǎng)5-6cm,直徑約2cm。種子扁平,暗褐色,長(zhǎng)達(dá)8mm,種毛白色絹質(zhì),長(zhǎng)達(dá)2cm?;ㄆ?-8月,果期8-10月。2.雀瓢 與原種相似莖柔弱,分枝較少,莖端通常伸長(zhǎng)而纏繞。葉線形或線狀長(zhǎng)圓形;花較小,較多?;ㄆ?-8月,果期5-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1)地梢瓜 全劃長(zhǎng)15-30cm,常彎曲,地上部分被短柔毛。根細(xì)長(zhǎng),褐色,有長(zhǎng)根。莖不纏繞,多自基部分枝,圓柱形,具縱皺;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duì)生,多破碎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條形,長(zhǎng)3-5cm,寬2-5cm,全緣?;ㄐ?,黃白色。蓇葖果紡錘形,表面具縱皺紋。氣微,味澀。(2)雀瓢 莖纏繞,分枝較少;葉條形或條狀長(zhǎng)圓形。
化學(xué)成分 : 從地梢瓜全草中分離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二甲基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1];又報(bào)道分離得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α-香樹脂醇正辛烷酸酯(α-amyrin caprylate),1,3-二棕櫚酰-2-山梨酰-甘油(glyceride-1,3-dipalmito-2-sorbate),檉柳素(tamarixetin),檉柳素-3-O-β-D-半乳糖甙(tamarix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地梢瓜甙(thesioideoside)[2]。雀瓢全草中分離得到檉柳素(tamarixetin)和槲皮素(puercetin)[3]。
藥理作用 : 本品提取物體內(nèi)、體外都有一事實(shí)上的搞病毒作用[1]。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 補(bǔ)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主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chǎn)后體虛;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5-30g,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梗鼠尾
下一篇: 地梭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