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ì Fū Miáo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嫩莖葉。
性味 : 苦,寒。①《本草圖經(jīng)》:"葉:苦,寒,無毒。"②《救荒本草》:"葉:味甘。"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治赤白痢,泄瀉,熱淋,目赤,雀盲,皮膚風(fēng)熱赤腫。①《別錄》:"搗絞取汁,主亦白??;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②《本草圖經(jīng)》:"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③《綱目》:"煎水日服,利小便諸淋。"④《本草備要》:"葉:作浴湯,去皮膚風(fēng)熱丹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汁涂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療淋:地膚草二七把,以水二升煎之。亦可長服。(《范汪方》)②療小便數(shù)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產(chǎn)乳集驗(yàn)方》)③治眼為物所傷,或肉胬:生地膚苗五兩,凈洗,搗絞取汁,瓷盒中盛,以銅箸頻點(diǎn)目中。冬月以干者,煮汁點(diǎn)之。(《圣惠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ì Fū Miáo
別名 : 掃帚苗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嫩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ochia scparia(L.) Schrad[Chenopodi-um scopariumL.」采收和儲藏:春、夏季割取嫩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野、田邊、路旁,栽培于庭園。資源分布:幾遍布全國。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cm。莖直立,多分枝,淡綠色或淺紅色,生短柔毛。葉互生;無柄;葉片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7cm,寬3-7m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條主脈;莖上部葉較小,有一中脈?;▎蝹€(gè)或2個(gè)生于葉腋,集成稀疏的穗狀花序;花下有時(shí)有銹色長柔毛;花小,兩性或雌性;黃綠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狀橫突起或翅,有時(shí)近扇形;雄蕊5,花絲絲狀;花柱極短,柱頭2,絲狀。胞果扁球形,果皮與種子離生,包于花被內(nèi)。種子1顆,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分枝較多,黃綠色,具條紋,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多脫落;展平后呈狹長披針形,長3-6cm,寬0.4-0.6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被短柔毛,邊緣有長柔毛,通常具3條縱脈?;ǘ?-2,腋生;花被片5,黃綠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質(zhì)柔軟。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 含哈爾滿(harman),哈爾明堿(harmine)[1],鈣、鎂、鐵、鋅、銅、磷等元素[2]。
歸經(jīng) : 肝;脾;大腸經(jīng)
性味 : 苦;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赤白?。恍篂a;小便淋痛;目赤澀痛;雀盲;皮膚風(fēng)熱赤腫,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9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涂。
各家論述 : 1.《綱目》:地膚苗葉,能益陰氣,通小腸,無陰則陽無以化,亦東垣治小便不通用黃蘗、知母滋腎之意。煎水日服,利小便諸淋。2.《別錄》:搗絞取汁,主赤白?。幌茨?,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3.《本草圖經(jīng)》: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4.《本草備要》:葉:作浴湯,去皮膚風(fēng)熱丹腫。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19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膚子
下一篇: 地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