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Yè Fènɡ Wěi
別名 : 雙鳳尾、金雞尾(《西藏常用中草藥》),鳳尾草、大葉井口邊草、狼牙草(《陜西草藥》),井口邊草、井邊草(《云南中草藥選》),雜瑪冬羅瑪切瓦(藏名)。
出處 :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 為鳳尾蕨科植物風(fēng)尾蕨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段、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 生于林下陰濕處或石灰?guī)r縫中。分布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及陜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狀莖直立,有條狀披針形肉褐色鱗片。葉2型,叢生,葉柄禾稈色,光滑;能育葉卵圓形,長25~30厘米,寬15~20厘米,1回羽狀,但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分叉,有時基部1對還有1~2片分離的小羽片;羽片或小羽片長15~25厘米,寬6~8毫米,條狀披針形,頂部有銳鋸齒;不育葉同型,但羽片或小羽片寬1~1.5厘米,邊緣有銳尖鋸齒。孢子囊群線形,沿羽片頂部以下的葉緣連續(xù)分布,囊群蓋狹條形,灰色,膜質(zhì)。
性味 : 甘,涼。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性平,味甘。"②《陜西草藥》:"味咸,性寒,有小毒。"③《云南中草藥選》:"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祛風(fēng),解毒。治黃疸型肝炎,瀉痢,水腫,淋濁,月經(jīng)不調(diào),喉蛾,湯火傷。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止血生肌。治咳嗽,淋濁,痢疾,水火燙傷。"②《陜西草藥》:"驅(qū)風(fēng)鎮(zhèn)靜,調(diào)經(jīng)活血,解毒消腫,止痢通淋。治口眼歪斜,蛇犬咬傷,熱淋,瀉痢,胸腹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干血癆。"③《云南中草藥選》:"清熱,利尿,除濕,止痢。治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扁桃腺炎,痢疾,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毒蛇及狂犬咬傷腫痛:新鮮鳳尾草搗成泥膏,敷貼傷處。(《陜西草藥》)②治口眼歪斜:鳳尾草三錢。水煎服。(《西藏常用中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葉鳳仙花
下一篇: 大葉刺籬木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