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別名 : 野黃連 出處 : 《廣西中藥志》 來源 : 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狀莖。秋季采收,洗凈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林下或灌叢中濕地。廣布長江以南各地,北達陜西南部。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厘米。根莖堅硬而短,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 化學成分 : 葉含牡荊素、丁香酸、原兒茶醛和原兒茶酸。 性味 : 《廣西中藥志》:"微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2兩 復方 : ①治中暑發(fā)痧:鮮烏韭葉四兩 臨床應用 : 治療菌痢、腸炎:鮮金花草葉2錢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別名 : 野黃連、水黃連、牙齒芒、擎天蕨、雪仙草、掃雪花、蜢蚱參、上樹細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烏韭、石發(fā) 英文名 : 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出處 :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enomeris chinensis(L.)Maxon[Adiantum chusanum L.;Stenoloma chusana(L.)Ching]采收和儲藏:夏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900m的林下、路邊或空曠處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cm。根莖堅硬而短,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cm,禾稈色,光亮,直立;葉近革質,無毛;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長20-40cm,寬5-12cm;下部羽片卵狀披針形,斜展,長5-10cm,寬2-5cm;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齒 性狀 : 1.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長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上方近生多數(shù)葉,下方眾多紫褐色須根。葉柄長10-25cm,直徑約2mm,呈不規(guī)則的細圓柱形,表面光滑,禾稈色或基部紅棕色,有數(shù)條角棱及1凹溝;葉片披針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略皺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淺裂;孢子囊群1-2個著生于每個小裂片先端邊緣。氣微,味苦。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近圓形,壁稍厚。下皮層棕紅色,由數(shù)列多角形的厚壁細胞組成,內含淀粉粒。皮層寬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腔內充滿淀粉粒。內皮層明顯,細胞呈扁長方形,中柱鞘為2-3列薄壁細胞 化學成分 : 葉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 藥理作用 : 10%煎劑用平板海綿片法 歸經 : 肝;肺;大腸經 性味 : 微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利濕;止血。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濕熱帶下;癰瘡腫毒;痄腮;口瘡;燙火傷;毒蛇、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峨嵋藥植》:根狀莖:清火退熱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4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大葉金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