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藥材

    大葉金花草

    中醫(yī)世家 2023-05-01 12:27:27

    《中藥大辭典》:大葉金花草

    拼音注音 : 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別名 : 野黃連

    、水黃連(《峨媚藥植》)
    ,牙齒芒(《廣州植物志》)
    ,擎天蕨(《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雪仙草
    、掃雪花(《江西民間草藥》)
    ,蜢蚱參(《中國植物志》)
    ,上樹細辛草
    、青蕨(《廣西中藥志》),金花草(《廣東中藥》)
    ,大金花草(《廣西中草藥》)
    ,烏韭、石發(fā)
    、地柏枝(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雉雞尾、小雞尾草
    、細葉狼箕
    、花葉鳳尾草、烏竹
    、墻柏
    、細葉鳳凰尾(《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黃連(《福建中草藥》)

    出處 : 《廣西中藥志》

    來源 : 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狀莖

    。秋季采收,洗凈泥沙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林下或灌叢中濕地。廣布長江以南各地

    ,北達陜西南部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厘米

    。根莖堅硬而短
    ,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
    。葉近生
    ,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
    ,光亮
    ,直立;葉近革質
    ,無毛
    ;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
    ,長20~40厘米
    ,寬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狀技針形
    ,斜展
    ,長5~10厘米,寬2~5厘米
    ;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
    ;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
    ,有牙齒
    ,基部楔形,下延
    ,葉脈下面明顯
    ,2叉狀分枝
    。孢子囊群頂生,每裂片上1~2枚
    ,囊群蓋灰棕色
    ,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
    ,向外開裂

    化學成分 : 葉含牡荊素、丁香酸

    、原兒茶醛和原兒茶酸

    性味 : 《廣西中藥志》:"微苦,寒

    ,無毒
    。"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利濕
    ,止血。治風熱感冒
    ,中暑發(fā)痧
    ,泄瀉,痢疾
    ,白濁
    ,白帶,咳嗽
    ,吐血
    ,便血,尿血
    ,牙疳
    ,癰腫。①《峨帽藥植》:"根狀莖:消火退熱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
    。治傷風感冒;外用治九子瘍
    ,消腫毒
    。"③《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
    ,解毒
    ;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
    ,瘡瘍爛肉等證
    ;根:治亦白痢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清熱,解毒
    ,利濕
    。治流感,感冒
    ,咳嗽,扁桃體炎
    ,腮腺炎
    ,腸炎,痢疾
    ,皮膚濕疹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2兩

    ;或搗汁飲
    。外用:搗敷或研末撒患處。

    復方 : ①治中暑發(fā)痧:鮮烏韭葉四兩

    。搗爛絞汁服
    。(《福建中草藥》)②治痢疾:鮮烏韭全草、鮮水娛蚣全草各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③治肝炎(急性黃疽型和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烏韭全草三兩。水煎汁分三次服
    ,連服十至十五劑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④治急性支氣管炎:烏韭鮮葉二兩。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⑤治吐血
    、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鮮品加倍)
    。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⑥治白濁、濕熱帶下:烏韭鮮全草一至二兩
    。搗爛絞汁
    ,調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藥》)⑦治對口瘡:烏韭鮮葉
    ,以蜜或鹽同搗外敷
    。(《福建中草藥》)⑧治乳癰:烏韭根莖一兩.水煎,沖黃酒服
    ;鮮葉搗爛敷患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⑨治結合膜炎:烏韭全草一兩
    。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⑩治牙疳:雪仙草根莖燒灰存性三錢
    ,冰片一分
    。共研細末,搽患處
    。(《江西民間草藥》)⑾治腳癬糜爛:烏韭全草水煎熏洗
    。(《福建中草藥》)⑿治跌打損傷: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酒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⒀治跌打刀傷出血或腫痛
    ,或傷口潰爛:大全花草葉,石仙桃葉
    ,共搗爛敷患處
    。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傷口,能止血
    ,生肌
    ,收口。(《廣西中草藥》)⒁治湯火傷:大金花草葉搗爛或研末
    ,冷開水調敷患處
    。(《廣西中草藥》)⒂治毒蛇咬傷:烏蕨根莖搗敷并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⒃治狂犬咬傷:鮮烏韭根莖五至六兩
    ,用銅器水煎
    ,空腹服,連服數(shù)日
    。服藥期間環(huán)境必須安靜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⒄治菜蟲藥(即雷公蘑、黃柴樹根)中毒(輔助治療):烏韭全草五至六兩
    。水煎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 治療菌痢、腸炎:鮮金花草葉2錢

    ,嚼碎吞服
    ,每天2次;或用50%金花草煎劑10~20毫升
    ,日服3次
    ;亦可曬干研粉,每次6分
    ,日服3次
    。治療103例,98例有效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大葉金花草

    拼音注音 : 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別名 : 野黃連

    、水黃連
    、牙齒芒、擎天蕨
    、雪仙草
    、掃雪花、蜢蚱參
    、上樹細辛草
    、青蕨、金花草
    、大金花草
    、烏韭、石發(fā)
    、地柏枝、雉雞尾
    、小雞尾草
    、細葉狼箕、花葉鳳尾草
    、烏竹
    、墻柏、細葉鳳凰尾
    、土黃連
    、孔雀尾、萬能解毒草
    、苦黃連

    英文名 : 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 leaf of Common Wedgelet Fern

    出處 :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enomeris chinensis(L.)Maxon[Adiantum chusanum L.;Stenoloma chusana(L.)Ching]采收和儲藏:夏

    、秋季挖取帶根莖的全草
    ,去雜質,洗凈
    ,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900m的林下、路邊或空曠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
    、安徽、浙江
    、江西
    、福建、臺灣
    、湖北
    、湖南
    、廣東、廣西
    、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cm

    。根莖堅硬而短
    ,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
    。葉近生
    ,葉柄長達25cm,禾稈色
    ,光亮
    ,直立;葉近革質
    ,無毛
    ;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
    ,長20-40cm
    ,寬5-12cm;下部羽片卵狀披針形
    ,斜展
    ,長5-10cm,寬2-5cm
    ;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
    ;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
    ,有牙齒
    ,基部楔形,下延
    ,葉脈下面明顯
    ,2叉狀分枝。孢子囊群頂生
    ,每裂片上1-2枚
    ,囊群蓋灰棕色,半杯形
    ,寬與葉緣等長
    ,向外開裂。

    性狀 : 1.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長2-7cm

    ,表面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
    ,上方近生多數(shù)葉,下方眾多紫褐色須根
    。葉柄長10-25cm
    ,直徑約2mm,呈不規(guī)則的細圓柱形
    ,表面光滑
    ,禾稈色或基部紅棕色,有數(shù)條角棱及1凹溝
    ;葉片披針形
    ,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略皺折
    ,棕褐色至深褐色
    ,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淺裂
    ;孢子囊群1-2個著生于每個小裂片先端邊緣
    。氣微,味苦
    。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近圓形
    ,壁稍厚
    。下皮層棕紅色
    ,由數(shù)列多角形的厚壁細胞組成,內含淀粉粒
    。皮層寬廣
    ,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腔內充滿淀粉粒
    。內皮層明顯
    ,細胞呈扁長方形,中柱鞘為2-3列薄壁細胞
    。中柱為管狀中柱

    化學成分 : 葉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

    ,山柰酚(kaempferol)
    ,原兒茶醛(Procatechualdehyde),原兒茶酸(Procatechuic acid)

    藥理作用 : 10%煎劑用平板海綿片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
    、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對人型結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2.全草煎劑用平板稀釋法
    ,1:400濃度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歸經 : 肝;肺

    ;大腸經

    性味 : 微苦

    ;寒;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

    ;解毒
    ;利濕;止血
    。主感冒發(fā)熱
    ;咳嗽;咽喉腫痛
    ;腸炎
    ;痢疾;肝炎
    ;濕熱帶下
    ;癰瘡腫毒;痄腮
    ;口瘡
    ;燙火傷;毒蛇
    、狂犬咬傷
    ;皮膚濕疹;吐血
    ;尿血
    ;便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15-30g
    ;或絞汁。外用:適量
    ,搗敷
    ;或研末外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 1.《峨嵋藥植》:根狀莖:清火退熱

    。2.《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
    。治傷風感冒;外用治九子瘍
    ,消腫毒
    。3.《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
    ,解毒
    ;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
    ,瘡瘍爛肉等證
    ;根:治赤白痢。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清熱
    ,解毒
    ,利濕。治流感
    ,感冒
    ,咳嗽,扁桃體炎
    ,腮腺炎
    ,腸炎,痢疾
    ,皮膚濕疹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4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刺猬菌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
    、石中珠、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別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
    、羊咪青
    、青心草、臭大青
    、鴨公青
    、淡婆婆、大葉青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
    、苦,涼
    。功能主治 : 清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