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Dì Zōnɡ Gēn
出處 : 《四川中藥志》
來源 : 為石蒜科植物大葉仙茅的根莖。夏、秋季采挖,洗凈,除去莖葉、須根,曬干。
生境分布 : 生山野或栽培于屋旁,喜生長濕地。分布我國西南部至東南部,南部尤為常見。產(chǎn)四川、廣西。
原形態(tài) : 大葉仙茅,又名:松蘭、竹靈芝、巖棕。多年生草本。根莖塊狀,粗厚。葉根出,具長柄,矩圓狀披針形,長30~90厘米,寬7~15厘米、隨葉脈而呈折疊狀,全緣,禿凈或背脈上被毛;葉柄長30~60厘米,有槽?;ㄇo通常短于葉,長10~30厘米,被褐色長毛,頂端下彎;苞片披針形,被長毛;頭狀花序或穗狀花序曲垂,卵形或球形,直徑2.5~5厘米;花具柄;花被裂片卵形,長6~8毫米,被毛;雄蕊6,著生于花被基部,花絲短;子房3室,棒狀,長3~6毫米,花柱短,柱頭3枚,直立。蒴果棒狀,長3~6毫米,熟時3瓣裂,內(nèi)有種子多粒。種子極小,近球形?;ㄆ谙脑?。
性狀 : 根莖塊狀肉質(zhì),節(jié)顯著,有圓點(diǎn)狀的須根痕,頂端有殘留的葉痕。質(zhì)硬,不易折斷。橫切面白色,中柱顯著。
性味 : 《四川中藥志》:"味微苦,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 補(bǔ)虛,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濕,行瘀血。治虛勞咳嗽,遺精,白濁,崩漏,帶下,風(fēng)濕痹癱,跌打損傷。①《廣西中藥志》:"散瘀,消腫,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②《四川中藥志》:"補(bǔ)虛勞,調(diào)經(jīng)。治虛勞咳嗽,腰腳腿軟痛,婦女紅崩白帶,及男子遺精白濁。"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楊,3~6錢;或燉肉吃。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虛勞咳嗽:大地棕根、白蘚皮、沙參。燉雞服。②治男子年久不愈的白濁:大地棕根、百花草、白蘚皮、雞冠花、土洋參、三白根、棕樹根。燉豬蹄服。③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大地棕根、黃花根、女貞子、女兒紅、益母草子、對葉草、紅棗、金櫻子。燉雞服。(選方出《四川中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竹靈芝根莖制成蜜丸或片劑口服。蜜丸每丸重3錢(其中含蜜1.5錢),日3次,每次1~2丸;片劑每片0.5克,日3次,每次8片。均10日為一療程。經(jīng)351例觀察,一療程后臨床控制120例(34.2%);顯效165例(47%),好轉(zhuǎn)58例(16.5%);無效9例(2.3%)。對鎮(zhèn)咳、祛痰平喘均有較好療效。大部分病人服藥4~8天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或消失,睡眠好,食欲增加。少數(shù)在服藥后1~2天有輕微頭昏或輕度下肢酸軟;有胃潰瘍者,服藥后有輕度疼痛,均不影響治療。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à Dì Zōnɡ Gēn
英文名 : Rhizome of Largeleaf Curculigo
出處 :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仙茅科植物大葉仙茅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rculigo capitulata(Lour.) O. Kuntze[Leucojum capitulata Lour.]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葉,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850-2200m的林下或陰濕處。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大葉仙茅,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多。根莖粗厚,塊狀,具細(xì)長的走莖。葉基生,通常4-7片;葉柄長30-80cm,上面有槽,側(cè)背面均被短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長40-90cm,寬5-14cm,紙質(zhì),全緣,先端長漸尖,具折扇狀脈,背面脈上具短柔毛或無毛。花葶從葉腋發(fā)出,通常短于葉,長(10-)15-30cm,密被褐色長柔毛;總狀花序強(qiáng)烈縮短成頭狀,球形或近卵形,俯垂,長2.5-5cm,具多數(shù)排列密集的花;苞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2.5cm,被毛;花黃色,具長約7mm的花梗;花被裂片6,卵狀長圓形,長約8mm,寬3.5-4mm,先端鈍,外輪的背面被毛,內(nèi)輪的僅背面中脈或中脈基部被毛;雄蕊6,花絲長不及1mm,花藥線形,長約5mm;花柱比雄蕊長,纖細(xì),柱頭近頭狀,有極淺的3裂,子房長圓形或近球形,被毛。漿果近球形,白色,直徑約4-5mm,無喙;種子黑色,表面具不規(guī)則的縱凸紋?;ㄆ?-6月,果期8-9月。
歸經(jīng) : 腎;肺;肝經(jīng)
性味 : 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 : 補(bǔ)腎壯陽;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主腎虛咳喘;陽痿遺精;白濁帶下;腰膝酸軟;風(fēng)濕痹痛;宮冷不孕;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子宮脫垂;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廣西中藥志》:散瘀,消腫,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2.《四川中藥志》:補(bǔ)虛勞,調(diào)經(jīng)。治虛勞咳嗽,腰腳腿軟痛,婦女紅崩白帶,及男子遺精白濁。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25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地柏枝
下一篇: 大塊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