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Mài
別名 : 麰(《廣雅》)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 歸經(jīng) : 《要藥分劑》:"入脾 性味 : 甘咸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蜜為之使 功能主治 : 和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圣惠方》)②治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③治蠼螋尿瘡:大麥研末調(diào)敷,日三上。(《傷寒類要》)④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diào)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à Mài 別名 : 麰 英文名 : Barley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穎果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資源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 : 大麥 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馳抱莖;兩側(cè)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jié)著生3枚發(fā)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芳,芒長8-15cm,邊棱具細(xì)刺,內(nèi)稃與外稃等長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大麥適應(yīng)性強(qiáng),分布很廣,寒冷和溫暖的氣候均能生長。以疏松、肥沃的微堿性土壤栽培,酸性強(qiáng)的紅壤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一般于10-11月播種,先播冬性品種和半冬性品種,后播春性品種。在整好的地上,將處理好的種子無勻撒播,深度以2-3cm為宜,播后蓋土。 田間管理 苗期注意勻苗,及時(shí)中耕除草和追肥,干旱結(jié)合追肥澆水。越冬期間,施用堆肥,培土鎮(zhèn)壓。做好排灌工作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呈梭形,長8-12mm 藥理作用 : 大麥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應(yīng)用 歸經(jīng) : 脾;腎經(jīng) 性味 : 甘 注意 : 朱丹溪:“大麥安裝熟 功能主治 : 健脾和胃;寬腸;利水。主腹脹;食滯泄瀉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消渴,除熱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3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大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