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ù Zhònɡ Ténɡ
別名 : 藤杜仲、藤仲、土杜仲、雞腿藤、牛腿子藤、白皮膠藤
來源 : 為夾竹桃科杜仲藤屬植物毛杜仲藤Parabarium huaiting Chun et Tsiang,以老莖及根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切片曬干用。
性味 : 苦、微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 祛風活絡(luò),強筋狀骨。用于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腰腿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3~5錢。外用適量,莖皮及干葉研粉撒患處。
備注 : (1)本品有小毒,過量服用可出現(xiàn)頭暈、嘔吐等癥狀。(2)同屬植物尚有下列兩種近緣植物,其老莖和根在廣東、廣西也作杜仲藤(藤杜仲)入藥,功效近似:白杜仲藤(白喉崩、九牛藤)Parabarium micranthum (Wall.)Pierre.;紅杜仲藤(紅喉崩)Parabarium chunianum Tsiang。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來源 : 衛(wèi)矛科杜仲藤Euonymus chinensis Lindl.,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廣東。
性味 : 微辛、澀,平。
功能主治 : 舒筋活絡(luò),強壯筋骨。主治風濕腰腿痛,跌打損傷,高血壓。
用法用量 : 1~2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Dù Zhònɡ Ténɡ
別名 : 藤杜仲、紅杜仲、土杜仲、白杜仲、軟羌藤、白皮膠藤、九牛藤、雞嘴藤、老鴉嘴、松筋藤、白膠藤、土續(xù)斷、大種筆須藤、小白皮芯、結(jié)衣藤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紅杜仲藤及毛杜仲藤的莖皮和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rah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Ecdysanthera micranthaA.Dc.]2.Parabarium chunnianum Tsiang3.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剝?nèi)∏o皮和根皮,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叢、水旁等處。2.生于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3.生于海拔200-1000m的熱帶雨林中、疏林中濕潤處。資源分布:1.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2.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3.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1.粗壯木質(zhì)攀援藤本。枝有不明顯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微毛;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銳尖。聚傘花序總狀,頂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紅色;花萼5深裂,內(nèi)面基部腺體不多或缺,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壇狀,裂片在花蕾中內(nèi)褶;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藥箭頭狀,花絲短;花盤環(huán)狀;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頭圓錐狀。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漸狹尖成長喙狀。種子長達2cm;種毛長約4cm;絹質(zhì)白色?;ㄆ?-6月,果期7-12月。2.本種與杜仲藤的區(qū)別在于:葉片卵圓狀橢圓形,背面具黑色乳頭狀腺點。蓇葖果雙生或有時:個不發(fā)育;種毛長約1.5cm?;ㄆ?-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3.本種與前兩種的區(qū)別在于: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銹色柔毛。種毛輪生,長約3cm?;ㄆ?-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⑴杜仲藤樹皮呈卷筒狀或槽狀,厚1-2.5mm。外表面帶栓皮,灰棕色或灰黃色,有皺紋及橫長皮孔,黃白色,刮去栓皮顯紅棕色,較平坦。內(nèi)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氣微,味微苦、澀。⑵紅杜仲藤樹皮呈不規(guī)則卷筒狀或槽狀,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橫向裂紋,皮孔稀疏,呈點狀,刮去栓皮顯紫紅色或紅褐色。內(nèi)表面紫紅褐色,具細密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⑶毛杜仲藤樹皮呈卷簡狀或槽狀,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無橫向裂紋,皮孔稀疏細小,灰白色,刮去栓皮呈棕紅色。或黃棕色。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⑴杜仲藤:木栓層細胞10余列,切向壁稍厚,木化,栓內(nèi)層明顯。皮層窄,有多數(shù)石細胞群散在,近栓內(nèi)層處呈斷續(xù)環(huán)狀排列,有的胞腔含棕色物;有的石細胞伴有非木化纖維。韌皮部寬廣,有石細胞群和乳汁管散在,有時可見膠質(zhì)團塊。射線寬1-5列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細小淀粉粒。⑵紅杜仲藤木栓細胞10余列。皮層窄,有眾多石細胞群散在,近栓內(nèi)層1-4列石細胞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帶;纖維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成束。韌皮部寬廣,其外側(cè)及中部有石細胞群散在。乳汁管眾多,有時可見膠質(zhì)團塊。射線寬2-6列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細小淀粉粒。⑶毛杜仲藤木栓細胞4-10余列。皮層窄,石細胞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散在,或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纖維束易見。韌皮部寬廣,其外側(cè)散有石細胞;乳汁管多見。射線寬1-5列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細小淀粉粒。粉末特征 :⑴杜仲藤:紅棕色。①石細胞多,成群或散在,類矩形、類方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長40-90μm,直徑20-60μm,大部分石細胞層紋明顯。纖維狀石細胞長180μm。②草酸鈣方晶多,直徑10-25μm。③淀粉粒多,革粒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等,直徑4-15μm,臍點十字形、人字形或裂縫狀。④膠絲長條形,彎曲或扭曲成團狀,直徑30-60μm。⑤乳汁管直徑30-40μm。⑥纖維較少,一種壁薄,另一種壁厚,直徑20-30μm。⑦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直徑15-50μm。⑧篩管側(cè)壁篩域少,橢圓形或類圓形。⑨射線寬1-5列細胞。⑵紅杜仲藤紅棕色。①草酸鈣方晶多,直徑15-30μm。②石細胞淡黃色,呈橢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類三角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長30-120μm,直徑15-40μm,孔溝及壁孔明顯,壁厚薄不一,腔大小不等,內(nèi)常含棕色物。分支狀石細胞,壁厚,層紋明顯,直徑達80μm,纖維狀石細胞長可至225μm。③膠絲常彎曲或扭曲成團,直徑12-54μm。④乳汁管直徑15-23μm,內(nèi)常見膠絲。⑤纖維少見,壁厚,直徑15-25μm。⑥篩管側(cè)壁篩域小,橢圓形或圓形。⑦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2-23μm。⑧淀粉粒,多單粒,橢圓形或類圓形;復(fù)粒2-3個,直徑4-10μm。⑨射線寬2-6列細胞。⑶毛杜仲藤紅棕色。①草酸鈣方晶多,直徑15-30μm。②石細胞多,呈橢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長43-110μm,直徑23-45μm,壁孔及孔溝明顯,胞腔較大。③淀粉粒多,直徑4-15μm,單粒,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類三角形,臍點短縫狀。④膠絲長條形,彎曲或扭曲成塊狀,直徑15-40μm。⑤乳汁管直徑35μm。⑥纖維較少,長梭形,壁厚,直徑15μm。⑦篩管側(cè)壁篩域較小,橢圓形或長橢圓形。⑧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5-56μm。⑨射線寬1-5列細胞。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性味 : 苦;微辛;性微溫;小毒
注意 : 內(nèi)服過量有頭暈、嘔吐等中毒癥狀。解毒可用甘草60g,水煎服;或用紅糖60g,生姜15g,水煎服。本品不可混作杜仲使用。
功能主治 : 祛風濕;強筋骨。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133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杜仲葉
下一篇: 杜仲藤葉